传统乐器,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是距今3000年的中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排箫是把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用粘接、捆绑、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乐器,在音管的内部用蜂蜡或软木塞堵住,吹奏时,气流从吹口上方滑过,撞击对侧的内管壁,气流在音管的内腔振动,产生了乐音,由于蜂蜡、软木塞的位置不同,气流在音管内的振动周期不同,所以气流的振动频率不同,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乐音。
中文名:排箫
别名:参差、比竹、短箫、底箫、籁、籥
外文名:pan flute,panpipes
分类:罗马尼亚排箫、南美排箫、中式排箫、韩式排箫、仿古排箫
音色:圆润、优美,柔中有刚
起源
排箫起源于何时,我们很难考查。考古学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推测:
大约在7000多年前,有一天,一些原始的中国人经过竹林时发现了一根被风吹断的半截竹子,在风中摇曳,同时发出美妙声音。其中一个人砍了一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一只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后吹这支竹管,竟然发出了美妙的乐音。这时其他的人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砍了长短不同、粗细不等的竹管,做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不同的音管,这就是最早的“单管排箫”。
演奏这种排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奏者各持一支独立的音管,并按照一定的音序排列,他们得根据指挥的指示来演奏,当然了,每个人只能吹奏一个固定的音。后来有人发现,如果把这些音管排列好,捆绑起来,就能组成一个独立的乐器,一个就可以独立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曲,这就产生具有实用价值的排箫。
发展
排箫是中国发明使用的乐器,在新世纪音乐中可算常规乐器
在中国,从出土的文物考查。
在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幅双手持着一支正手直带排箫的“乐伎佛”的壁画。
在历史上,它有许多名字,如参差、云箫、凤箫等,也曾被叫做箫,但到了元朝,官方为区别于单管的箫管(洞箫),故把它命名为排箫。
排箫一管发一音,管数不一,古排箫由10至24根管组成。
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是距今3000年的中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这个排箫由13根长短递减的禽类腿骨制成,最长管32.7、最短管11.8厘米。这支排箫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这支排箫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今存最早的石质排箫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一号楚墓,用整块石灰石雕琢而成,共13管,距今已2500年,从其腰部的捆扎雕饰看,当是竹排箫的仿制品。
今存最早的两支竹质排箫出土于战国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们的形状独特,好像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黑底红色三角回纹的漆绘。古时的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中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
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
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1736-1795)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本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
1981年吉林省歌剧院自行研制出双排加键排箫。这种排箫音域宽广,既可演奏悠扬舒缓乐曲,又可演奏活泼轻快乐曲。
文献资料
《诗经·周颂·有瞽》:“箫管齐举,喤喤厥声,箫雍和鸣,先祖是听。”
《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小者谓之筊。”
唐·杜佑《通典·乐四》:“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排箫大多竹制,排箫的编列通常呈单翼状,通常自左向右,依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渐次。呈双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吕分展。“排箫”之称,始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
《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元代正式称古箫为“排箫”。
《元史·礼乐志》:“次前行戏竹二,次排箫四,次箫管四,次板四,次歌四,并分左右。”从管身的构造看,史籍所载排箫有开管和闭管两种,闭管占主流,取蜡封底,调节各管音高。
《清会典·乐器》:“排箫,比竹为管十六,阴阳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吕,六正吕,以协阴均。十六管径皆二分七厘四毫二丝,其长短各不同。”
中国曾是排箫的发源地,中国的古代诗词文献典籍对于排箫的记载和考古中出土那些年代久远的古代排箫,足以证明了这一点,但中国排箫的发展史是一部断代史,排箫的吹奏技艺没有承传下来,在清朝中后期排箫音乐就从中国乐坛中销声匿迹,这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从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上来看,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两类排箫:罗马尼亚排箫、南美排箫。
罗马尼亚排箫
都为弧形曲面造型,吹口平滑,做工精美,手感灵活,能吹奏快节奏的乐曲。这类都有底座,最为结实牢固,且美观大方。绝大多数的西方排箫演奏家使用这种类型的排箫,热衷罗马尼亚式排箫的国内爱好者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目前国内主推罗马尼亚式排箫。
南美排箫
制作工艺简单,材料大都是竹子或薄竹,有平面的,也有弧面的,有单排的,也有双排的,但吹口较粗糙,演出风格也多为原生态,不建议初学者使用。
从外观上看,还有两类不同于罗马尼亚排箫和南美排箫的排箫,它们是中式排箫和韩式排箫。但这两类排箫设计制作都受罗马尼亚排箫的影响:弧面的造型设计,平滑的吹口处理。
中式排箫
也就是中国式排箫,这类排箫类似于罗马尼亚排箫,但没有底座,管与管用胶粘在一起。结实度很低,需要特别注意保管。杜聪就是使用的这种排箫。国内也有少数排箫爱好者使用这类排箫。
韩式排箫
韩国风格的排箫,这类排箫就是在中式排箫基础上用弧形木条固定,相比中式排箫更加结实耐用,这种排箫又被称作“直带排箫”或“加箍排箫”。这种排箫常被作为练习排箫使用。
仿古排箫,如仿唐排箫、仿清排箫,这类排箫多用于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影视创作,在平时的演奏、练习中很少使用。
南北方的地域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不注意保管很容易出现开裂现象。首先做到不要将排箫长期裸置在空气中,每次使用后尽量放入袋中。切忌暴露于高温下或曝晒,也不要摆放在风口,或从有暖气的房屋中突然裸露的拿到室外,竹管容易开裂。
1、如果您在北方,请一定一定要注意防裂,尤其是竹子材料的排箫,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尤其是冬天,如果搁置不管,排箫必裂。东北、新疆、内蒙古、甘肃、西藏的朋友更要注意排箫的防裂保养。
北方防裂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注意室内外温差,特别在冬天,在室外吹奏时一定要把排箫加热到和体温相近的温度再吹。加热时可以使用热水袋(温热),尽可能的还是不要把排箫带到室外。
②不能暴露在空气中,不要放在暖气旁,不能日晒,切忌风吹。经常吹排箫,能保持管子的湿度。吹完后管内有蒸汽千万不要用电吹风吹干,让它自然晾干后再放入包中保护起来。
③定期用湿毛巾擦拭管子外部,可以保持排箫湿度,有助于防裂。
④有条件的朋友可以使用加湿器来保持室内湿度,还有利于自己皮肤哦。
2、如果您在南方,基本不用担心排箫会裂的问题,但要注意防霉。
南方防霉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室内保持适当通风、干燥,但同样不能把排箫暴露在空气中,不能日晒,不吹的时候要放入包中。
②排箫吹完以后会有水汽附着,这时可以将水汽甩出来,然后将排箫斜靠墙壁倒置在桌面上,让剩余水汽慢慢流出蒸发,等完全干燥后再放入包中。不要用电吹风吹,否则会裂。
③还可以用清洁棒裹住纱布或者面纸、棉布等能吸水的材料,来回轻轻擦拭管子内壁,不要用力过猛,捅到软木塞或蜂蜡。
④如果保养不当,排箫已经出现霉斑,可以用这个方法补救处理霉斑:把排箫受潮的位置放在大约40~50度的(不太烫)的电热水袋上,慢慢赶走管子的水气,待管子的颜色恢复后。轻轻一擦霉点就掉了。这个办法特别管用。
另外要保持管子内外的清洁,每次使用后用海绵刷均匀擦拭每根管子内部。不易水洗,否则会改变音准;同坚硬的物品放在一起容易引起音管破裂或影响表面光泽度。
最好及时擦拭吹奏过程中产生附着在排箫内管壁的唾液,可以用最小的调音棒,在他的上面缠绕上餐巾纸,在吹奏过程中,每20分钟——30分钟擦拭一次潮湿的内管壁。
当排箫吹奏时间过久,排箫内管壁湿度过大,排箫音色会随之降低,这是停止吹奏,将排箫阴干,方可继续使用。
不要随便触动排箫音管内的塞子,塞子的位置对于音质和音的准确度会有很大影响。
不能用带有绒毛的纺织品拭擦排箫内管壁。
竹质排箫、木质排箫的内管壁,可以定期拭擦果仁油,这样对于排箫的保养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