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曲的结构多为三部曲式,第一段往往是悠长如梦幻般的旋律;第二段情绪激昂;第三段又回到安静的氛围中 。夜曲的风格具有安静、抒情、沉思、忧郁的特点。
18世纪至19世纪初,夜曲指称嬉游曲类型,即接近多乐章的遣兴曲和小夜曲,夜晚在露天演奏,乐器组成为管乐重奏或管乐与弦乐器重奏,写作此类乐曲的有海顿、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等。还可以遇到单乐章的、为一个或几个声部写的夜曲,通常没有伴奏,称作声乐小夜曲,莫扎特、居塞比·威尔第与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写有此类乐曲的范例。
中文名:夜曲
外文名:Nocturne
代表人物:约翰·菲尔德、肖邦
代表作品:《降E大调夜曲》《降b小调夜曲》
浪漫主义时期
作为狭义的夜曲,是指一种浪漫气质的钢琴曲。性格为抒情、充满幻想,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婉转如歌。创始人为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1814年,菲尔德创作出第1首夜曲,他一共创作了20首夜曲,这是一些优雅的抒情小品,内容多愁善感,形式简单朴素。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在菲尔德的基础上深化和丰富了夜曲这一钢琴体裁,扩展了作品的规模和表现力,甚至使之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能够表现更广泛、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更丰富的意境。他的21首夜曲,是这一体裁的代表。在他的夜曲中,表现安谧气氛和忧伤情绪的宽广的旋律,常常和紧张激动、充满热情的音乐相对照,有时间以自然风光的回忆、众赞歌式的旋律、悲壮的宣叙调和其他戏剧性因素。同时期的罗伯特·舒曼在自己的夜曲中强调了离奇、幻想的特点。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配乐中有一首夜曲,是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间演奏的管弦乐曲。这首夜曲描写夜晚幽静的森林景色,只用了木管乐器圆号和弦乐器。
1883年至1922年之间,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雷创作了13首夜曲。福雷的创作延续了夜曲的抒情性并拓展了其戏剧性因素。
印象主义时期
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将自己的三首乐队曲称作夜曲,题作“云”“节日”和“海妖”,其中“海妖”一曲用女声伴唱,三曲联成一套,是气韵生动、色彩鲜明的印象主义交响诗。
20世纪
进入20世纪,法国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也进行了一些列夜曲的创作。与菲尔德、肖邦不同的是,普朗克所创作的夜曲更多是处于亢奋的状态,速度较快,使用了大量不协和音,表现出一种反叛精神。
夜曲一般有三部结构。第一段往往是悠长如梦幻般的旋律;第二段情绪激昂;第三段又回到安静的氛围中。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夜曲,风格具有安静、抒情、沉思、忧郁的特点 。
菲尔德所创作的夜曲由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和多部曲式,以三部曲式为多。由于音乐表现内涵的扩大,肖邦的夜曲创作在继承菲尔德三段体曲式的基础上,较多使用了复三部曲式。这种强调戏剧性对比的曲式结构增强了夜曲体裁的内在表现 。福雷的夜曲在前人的基础上规模更加自由庞大。
肖邦《降E大调夜曲》
《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
肖邦《B大调夜曲》
肖邦《B大调夜曲》全曲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两段曲式构成,中部分为三声中部,是夜曲题材特点与肖邦独特曲风相互碰撞的结果,也将肖邦戏剧性表达的特点淋漓尽致展现。作品中戏剧性的因素并未过多出现,再現部中将对这一手法进行削减,作品又回归到安稳、静谧的氛围之中。
作品起始于B大调属音弱力度,期间夹杂的圆舞曲,使乐曲节拍中含有一丝苦涩,附点、休止符、旋律线半音相互交织、环绕,观众在聆听本曲时,能够清晰感知作者欲言又止、踌躇不前的情绪。作品首部为二段曲式,前1~40为呈示段第一大乐句结束于属和声上半,第二大乐句平行插入,改变整个乐曲的旋律。后半句中频繁运用重属和弦,乐曲力度逐渐强化,作者想要表现的情感主题呼之欲出,但结尾处仍然延续弱力度。呈示段的重复演奏使得全曲纠结、踌躇的感觉更加鲜明。第41~87小节为结束段,该部分起始于主调升F大调,在情感主题的表达上,之前羞涩、隐晦的方式被逐渐摆脱,激动、强劲的节奏和力度使得作者悲伤、愤慨的情绪全盘托出。后半句采用下三度,并插入下行半音阶,以展示飘忽不定的情绪。作品在VI级和弦处终止,完成首部最高音升F调后,为全曲画上华丽的句号。
乐曲中部开始于同主音小调b小调主和弦,其节拍调整为4/4拍,与首部区别明显,节奏更加细密、力度增强,聆听感受更为厚重。该部分戏剧化呈现作者情感,频繁出现展开性的离调,但整体上依然保持较工整的句型。中部的发展中句扩展后,不同乐思相互碰撞、强弱突变、力度频繁转换,将乐曲逐渐推向高潮。再现句的力度延长放在重属七和弦上,属七和弦延长至再现部,为主题表达做准备。再现部中,肖邦以其独特的装饰性变奏,使得首句主题的表达更加压抑,进入发展句后则转变为奔放,并果断采用强力终止,仿佛作者内心积压已久的悲愤情绪全部喷出。
夜曲
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johnfield,1782-1837)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
夜曲是一种形式自由的三段体器乐短曲,一般中段比较激昂,常有沉思、忧郁的特点。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旋律歌唱性很强,也有叫做交响诗的,是富於诗情的短交响乐。低音部的和弦伴奏配上高音部响出夜的寂静,奏出梦般优雅的旋律,所以叫做夜曲。肖邦写过21首优秀的夜曲,德彪西的交响诗也都是夜曲形式。
小夜曲
小夜曲(serenade)是一种音乐体裁,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中外著名歌曲”中登载的舒柏特、托西尼作曲的小夜曲,都在世界上流传甚广。
1.肖邦《降E大调夜曲》(1830年)
2.肖邦《降b小调夜曲》(1831年)
3.肖邦《B大调夜曲》(18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