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汉族传统歌曲活化石”,是中国民歌中较为情浓、放达的一种歌谣。客家山歌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
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后随客家人由北而南的迁徙,又吸收了吴声歌曲以及土著居民歌谣的精华。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歌词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客家山歌主要分布于广东的深圳、 河源、梅州、惠州、韶关 ,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台湾等省市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等地 范围主要包括赣江、 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大本营,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2006年5月,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清溪客家山歌、凤岗客家山歌、惠阳皆歌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拓展名录。
中文名:客家山歌
外文名:Hakka Mountain Folk Songs
音乐类型:中国民歌山歌类
流行区域: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
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从题材内容看,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曲调丰富,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优美。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
客家山歌,源于古代中原,是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的一朵奇葩,伴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徙落户广东,是中原文化与广东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历经千年传承、兴盛不衰,广泛流传于广东省梅州、惠州、韶关、河源等14个客家方言地区,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群众基础。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抒发情怀的特有表现形式,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和独特艺术风格与魅力,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客家山歌“赋”、“比”、“兴”表现手法,四言七句格式和音韵,五句板弹唱、猜调、“尾驳尾”斗歌,耍歌、骂歌,双关、歇后、拆字、叠字等唱腔,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客家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对研究与发展客家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因其口头传唱与即兴发挥的特性,山歌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未被系统、有效地搜集与整理,因而很难从史料或古书上找寻到山歌词作的遗迹。即使翻遍《嘉应州志》,也不见“山歌”二字。直到明朝,著名文人冯梦龙收集编著的《山歌》民歌集中,才出现了简单的客家方言作品。清朝末年,诗人、外交家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中称赞山歌为“天籁难学”“妙绝古今”等,并为之创作多首诗句、民谣。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下列四种原因:
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第三,旧时客家因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俗娱乐,平时抑制的情感不能获得适当的宣泄,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一般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
第四,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很严,平常在家庭中或乡村里,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妇关系,男女间的社交活动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妇之间,也很少有轻松的生活节目。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所以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就客家山歌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 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 来调剂枯燥的心情。 二是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最主要部分。 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态度先向对方唱一首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互相以山歌调闹讥讽对方,如无反应,可知她(他)是一个老实可欺或不会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以放任起来了。
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曲调,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它有多种腔调的变化,并有不同的名称。
客家山歌曲调丰富,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快板山歌、五句板山歌。山歌中相当一部分是以情歌的内容表现。两人对唱或多人唱和,以抒发胸中畅意和排解心头苦闷。
类别
号子山歌 亦称山歌号子。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散板,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
正板山歌 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
四句八节山歌 歌词4句,八节是指8个乐句。是把1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词中夹以较多的衬词。其曲调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快板山歌 也叫急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调,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
叠板山歌 亦称叠字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10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点,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调式
客家山歌调式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一般多采用四声羽调式为la-do-re-mi,徵调式为sol-la-do-re。曲调进行时,羽调式常采用la-re(反行是re-la)或la-mi(反行是mi-la);徵调式常采用sol-la-do-re(反行是re-do-la-sol)。用音非常简练,有的山歌只采用两个音,如福建宁化的《新打梭标两面光》,江西铜鼓的《急板山歌》等,只采用re、la两个音。
表现手法
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十一种。如郎有心来妹有心,二人恰似线和针;银针唔曾离丝线,丝线何曾离银针。
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