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提琴(double bass(BrE)/bass(AmE)),擦奏弦鸣乐器,又称倍大提琴、倍低音提琴、低音贝斯,提琴家族中体积最大、发音最低的弓弦乐器。
它是乐队中音响的支柱,基本节奏的基础。低音提琴约有180~220厘米高,下端有一支柱,形似大提琴。演奏时要将琴放在地上,立着或靠在高凳上演奏。低音提琴是四度定弦,4根弦分别是E、A、D、G,为了避免在低音谱表上过多地加线,其音响比实际记谱低1个八度。有时加入第5根弦,定音为C,或在乐器的颈部加入一个机械装置,加长E弦,使其可以演奏下面的C音。
中文名:低音提琴
外文名:double bass(BrE)/bass(AmE)
材质:槭木、云杉、木质结构
音色:浑厚有力、音域宽广、丰富多变
纵观所有乐器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没有哪一种乐器的发展历史能够像低音提琴的历史这样模糊不清,在研究各个时期音乐历史中所出现不同类型弦乐器的资料文献方面,尤其是在一些早期描绘欧洲节日盛会和宗教教会以及宗教建筑等绘画中,我们仅仅能够看到的只是古维奥尔提琴家族,例如,古维奥尔琴p次中音古维奥尔琴和低音或“支柱式”的维奥尔大提琴,而在这一古维奥尔琴的家族中,我们可以说,已经出现了低音提琴的前身了。
古维奥尔琴最早出现在 15 世纪,在 18 世纪的欧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从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全部古维奥尔提琴家族乐器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乐器的指板品,还有一种乐器不仅具备上面的特征,而且还出现了处于垂直状态的独立支柱,这就是――古维奥尔大提琴。关于古维奥尔大提琴的名称,并非是我们现在所指的大提琴,在当时仅仅指的是次中音维奥尔提琴,这样我们把它称作为次中音古维奥尔大提琴,这种乐器在当时曾是古维奥尔提琴家族的重要角色,而他在独奏表演技术方面也是最尖端的,特别是它具备有六根琴弦,但有的时候也增补第七根琴弦,即低音组的 A2。次中音古大提琴的定弦是按三度和四度排列的。后来,随着古大提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和对音域进一步扩宽的需求,在 16 世纪的古提琴家族中出现了另一位成员――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
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这一乐器的出现,不仅记载着当时演奏者和制作者方面的劳动成就,而且它同其他乐器一样都具有非常精确的结构和比例,它和次中音古维奥尔大提琴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它的琴身要比次中音古维奥尔大提琴超出 18 厘米到 20 厘米,并且配有六根琴弦和六p七个弦品枕,这几个弦品枕嵌在琴颈周围和指板的上面,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的定弦要比次中音古维奥尔大提琴低。
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出现之后,很快就参与到室内乐领域,在奇玛的《A 大调奏鸣曲》和他以后所写的奏鸣曲及组曲作品中,经常把这一乐器运用在其中。在巴洛克音乐时代,很多的作曲家也同样把倍低音古维奥尔大提琴运用到三重奏鸣曲中。在 16 世纪末,由于当时弓弦乐器的应用音域是非常狭窄的,基于为了追求获得更好低音效果的这一思想,而将这种思想和数字低音手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而使低音音乐声部获得了独立p悦耳又富于表达力的效果,并且渐渐地在室内乐音乐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有的作曲家为了在低音声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它的音色和表现力,这样,就决定了在古提琴家族出现重要的另一位“成员”――古低音提琴。
在所有的乐器学著作中基本上都指出,古低音提琴是在 16 世纪末形成的,然而,古低音提琴这一乐器的最早形象却是由著名的威尼斯画家巴罗・维罗涅兹(1528-1588)在 1563 年他的一幅油画作品中所描绘,这幅油画作品中描绘了威尼斯当时
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们的形象,他们演奏着不同的乐器,其中有一位坐着并神态安详的演奏家在演奏着这一庞大的古低音提琴。这幅油画是最早有古低音提琴形象的作品,这一作品显而易见地证明了,古低音提琴乐器的出现其次应归功于 16 世纪中叶。C ・蒙特威尔蒂在他的歌剧《奥费伊》作品中,首次实现了把古低音提琴加入到歌剧乐队之中,1609 年由威尼斯出版了这部作品,在这部作品总谱有关乐队编制上面,清楚地标明了使用两把古低音提琴。
现代低音提琴的样式是在 18 世纪中叶出现的。正如敏锐的德国乐器学家 K ・扎科斯观察发现,低音提琴是从大提琴家族中分离出来而成为“投诚者”。低音提琴同其他一些特殊的提琴乐器一样,同样保持着传统的特征,例如:具有扁平的后部反响板,并且上部微斜,还有缓倾斜的“肩”,徐缓而圆头的角等等,这些都是纯正提琴的全部特点,按照结构规格,低音提琴的基本结构特征定弦与特殊的大提琴一样,但优点是它的琴身比特殊的大提琴琴身长出 6―15cm,同时在颈部和指板结构中也加入了很重要的修改。由于此时已有了钢,提琴家族乐器由此而采用了钢制的琴弦,低音提琴的琴弦配备由六根转变成三根琴弦或四根琴弦,弦品也消失了,发音孔改为“F”形状,更接近于其他提琴的样式,低音提琴的一系列变化,准确地说是由提琴家族乐器制作技术完全解决所起到的作用。
现在,低音提琴在乐器制作方面得到完善,但我们可以推测,低音提琴的发展进步还没有结束。目前在乐队之中主要使用两种样式的低音提琴,即四弦低音提琴和五弦低音提琴,只不过四弦低音提琴较五弦低音提琴唯一缺少的是低音第五弦C1,同时还有两种定弦方案,即我们现在称为的“乐队标准音高定弦和独奏定弦”,而琴弓也采用两种样式,宽马尾库和窄马尾库琴弓。
低音提琴是乐队中音响的支柱,基本节奏的基础。低音提琴约有180~220厘米高,下端有一支柱,形似大提琴。演奏时要将琴放在地上,立着或靠在高凳上演奏 音色庄重而低沉,琴弓约长68~70公分。演奏技术由于受到乐器构造的限制比其它弓弦乐器显得较不灵活。低音大提琴用于独奏略显单调,但一加入合奏中,则使整个合奏发出充实的音响与立体的效果,因而成为管弦乐、室内乐、爵士乐等所有合奏种类的基础。低音提琴是四度定弦,4 根弦分别是E、A、D、G,为了避免在低音谱表上过多地加线,其音响比实际记谱低 1 个八度 。有时加入第5根弦,定音为C,或在乐器的颈部加入一个机械装置,加长E弦,使其可以演奏下面的C音。熟练的演奏家可以通过使用泛音来大大地超越乐器的上方的自然音域。低音提琴使用两种弓子,一种是法国弓,称为博泰西尼弓。另一种称为德式或西曼德尔弓,它有一个较长、较细的杆,很宽的扣手,用手握住棍杆的下面(手掌向上)。低音提琴比其他弓弦乐器更多地用拨奏,这一特点使得它除了在管弦乐队中的扮演角色外也在歌舞乐队和爵士乐队中成为重要的节奏乐器。
低音提琴类似于大提琴,但琴弦更粗(且通常使用肠衣弦)
琴体更大,琴弓更粗更短,定音比大提琴低八度左右。
乐器构造
琴弦:金属弦,也有以肠衣为原料;
琴弓:马尾。
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
乐器特色
低音提琴是弦乐器中形体最大的,音色极其低沉柔和,并且能奏出极美妙的泛音,拨弦奏法可发出隆隆声,用于 描述雷声或波涛声往往恰到好处;慢奏时效果最佳, 不宜快奏;高音部分音质纤弱动人。倍低音提琴体积庞大,需站立演奏。它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属于六弦提琴一族,肩斜背平);另一种属于小提琴一族,肩较方,背微圆。 倍低音提琴是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的最低音声部,多充当伴奏角色,极少用于独奏,但其雄厚的 低音无疑是多声部音乐中强大力量的体现。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响乐队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开始时,用倍低音提琴演奏的宣叙调,有力地回绝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动机。 还有圣·桑在他的《动物狂欢节》中,用倍低音提琴生动地塑造出笨重、庄严的大象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