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音乐(Renaissance music)约为公元1400年-1600年,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这一时期五线谱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曲谱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开始点并不像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样有明确的分野。它和其他的艺术不同,不是发源自意大利,而是在欧洲北部,尤其是现时的法国中部及北部、荷兰及比利时包括在内的区域。
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的,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系,有时会采用"图解"方式对歌词中的某些词汇作形象模拟。 有了可计量的节奏,但在宗教声乐作品中不强调律动感,只是在世俗音乐中拍点鲜明,律动感强。 采用已经扩展为12个调式的中古调式。声乐仍然占有最重要地位;复调宗教作品由小型的合唱组演唱,世俗音乐由独唱或独唱者小组和小型乐器组表演。同时已有很多音乐是专为乐器创作的。结构较为自由而多样化,复调模仿式曲式逐渐取代了与诗歌结构紧密配合的分段性曲式。同时也有大量分节歌形式。各个部分都写成了复调形式的弥撒曲。经文歌(主要是宗教内容的)。
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器乐体裁有复调性的坎佐纳(canzona)、利切卡尔(ricercar)、幻想曲(fantasia),即兴性的前奏曲(prelude)、托卡塔(toccata)、多乐章的组曲(suite)、变奏曲(variation)。坎佐纳是用不连续的(亦可分段的)模仿式对位写成的乐曲,有时杂以其他风格,这类乐曲在17世纪中叶被教堂奏鸣曲所取代。利切卡尔是16世纪末源于经文歌的器乐曲形式,利切卡尔在16世纪初脱离声乐和舞蹈而成为独立的器乐体裁,盛行于17世纪。幻想曲是一种即兴的器乐作品,它是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作曲者可以随自己的幻想自由创作,乐曲具有幻想的自由奔放的特点,并富浪漫色彩。16、17世纪的幻想曲常由弦乐器(主要是琉特)或键盘乐器演奏,多用复调模仿手法(基本相同的旋律在高低不同的声部中轮番出现)自由发展主题。其后,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如J.S.巴赫的《幻想曲与赋格》(Fantasia and Fugue)。他的前奏曲开始只是组曲之前的器乐引子,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兴演奏一小段,逐渐演变成一种音乐体裁。前奏曲也用于歌剧以代替序曲,曲式自由,一般取材于剧中的音乐,在演出前使用。17世纪时出版商在出版乐谱以前,会印发前奏曲作为广告。变奏曲意即主题的演变,作曲家可借用现成曲调或新创主题,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其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