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英文:opera,意大利语:opera)是一门西方舞台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出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中文名:歌剧
外文名:opera
类 型:西方舞台表演艺术
起 源: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
出现时间:1600年前后
歌剧在西方语言的代表字Opera来源于拉丁语“作品”的复数形式(Opus, Opera),后经意大利文推广至其他欧洲语言,顾名思义歌剧原意不单单包括舞台上的独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对白、表演和舞蹈。16世纪末,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人文主义学者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团体,以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他们相信古希腊的戏剧中的“合颂”部分实际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戏剧实际上就和歌剧一样,全部剧情皆以歌曲交代。因此当现知历史上第一部歌剧,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达芙尼(Dafne)》于1597年首演时,风评一片赞好,皆认为“成功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但《达芙尼》最终不幸失传,但佩里的另一套首演于1600年的歌剧《尤丽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但歌剧界最古老的标准保留剧目的歌剧,当数1607年首演于曼都瓦宫廷的克劳迪奥·蒙泰韦尔迪作品《奥菲欧(L'Orfeo)》。
歌剧有连续剧和组合剧的形式。较为典型的是瓦格纳的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它由四部歌剧《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组成,整个故事是连贯的,四部歌剧又可以单独演出。
幕与场:一个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矛盾冲突和最后结局。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发展有时间性或者阶段性,剧作家根据情节需要设置几个部分,这就是“幕”的由来。矛盾冲突一般可分为呈示、发展、顶点、结束,也可细分或压缩,但都不脱离以“幕”划分呈示、发展、结束的基本结构模式。在“幕”中,主要人物活动变化及地点改变需要不同的场面,这就是“场”“景”的由来。歌剧的结构也是套用这个模式,出于音乐角度考虑,作曲家需要对原始故事情节(剧本)进行再创作,重新划分幕、场或景,但模式不变。一般来讲,意大利正歌剧分成三幕,喜歌剧分两幕,法国大歌剧分五幕,瓦格纳把乐剧分成三幕,各国喜歌剧普遍是二幕(也有三幕或独幕),另有独幕歌剧。场或景由作曲家自定。
歌剧音乐的戏剧结构,可分为几种类型,分别是分段式歌剧、连续式歌剧、综合式歌剧与歌谣体歌剧。
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域、敏捷度、力量和音色来分类。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sopranist/countertenor)。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种类。基本上男声的音域皆低于所有女声,但某些假声男高音能唱到女低音的音域。而假声男高音唱多见于古代谱写的由阉伶所唱的角色。
在以音域分类后,往往还会加上一些关于唱腔的形容词,如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庄严女高音(soprano spinto)、花腔女高音(soprano coloratura)、轻俏女高音(Soprano soubrette)。这类术语,虽然不能全面形容一把声音,但往往能把不同的声音归类,放入不同的角色当中去。某些歌手的声音会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或者在而立之年甚至人到中年,声音才达致成熟的辉煌状态。
表演方式
歌剧的语言表演是用歌唱和管弦乐队来完成的。歌剧的动作表演队歌剧演员来讲相对简单,基本动作即所谓的肢体语言和话剧差不多,除了个别情节需要根据剧情做简单设计外,大多是有感而发或由音乐而发的下意识动作。
1.声乐
咏叹调
歌唱性的独唱。在歌剧中多是对角色的心理刻画,表现其内心繁复的心情或是向知心人的倾诉,其特点大致为:第一,一般的说有清晰动人的旋律,容易被人记住;第二,有较明确的曲式结构与调式、调性;第三,有时有声乐技巧上的发挥;第四,在音乐与歌词上均常使用反复的手法;第五,器乐部分表现力丰富。
宣叙调
又说又唱的部分,有时“唱”的成分多些,有时“说”的成分多些,多为独唱,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朗诵性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也称清宣叙调或干宣叙调),在歌剧中常是在交待与展开剧情时用,或是作为咏叹调前的引子;第二,旋律性宣叙调,又称有伴奏的宣叙调、器乐宣叙调, 在歌剧中,除在交待与展开情节时用外,有时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也用,甚至全剧音乐大部分均是旋律性宣叙调。
重唱
多为歌唱性段落,它是歌剧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角色表现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意念等的表演形式,也是歌剧中立体的、多侧面的表现特点的体现之一。
合唱
歌剧中的合唱是表现众人的情感、行动与意志的,是塑造群体音乐形象的手段之一。
2.声部
声部划分
歌剧有其声部的划分。它的划分主要基于人的生理条件不同而定。人声(说话、叫喊、唱歌)源于气流通过声带发生震动,由共鸣腔体(胸腔、头腔、鼻腔)产生共鸣增强而得。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闭合因人而异,共鸣腔体差别很大,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音量、音域、音质及性能都有差异。根据这些差异人声被分为不同的声部: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女低音。每一类又可细分为抒情、戏剧两类,在女高音中还可以加入花腔(女中音也具有花腔的特点的)。每个声部的音域一般来说为两个八度左右。
3.器乐
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是逐步提升的。乐队的规模从最早的10来人、几种乐器,发展到乐器配置齐全,乐手几十人甚至近百人的中大型管弦乐队。它在歌剧中的作用也从简单的伴奏发展到直接诠释作品主题的地位。
歌剧中的器乐曲
乐队在演出时,不仅为歌唱者伴奏,还演奏独立乐曲,包括:序曲、前奏曲、幕间曲等。这些乐曲可单独作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
序曲是正式演出前的一首乐曲。它将全剧或悲或喜的基调予以点示,先现作品主题,提示情节轮廓或人物特征,铺垫剧情,还可以烘托歌剧气氛,增加歌剧的气势。序曲是作曲家表现器乐创作技巧的手段之一,作曲家常把歌剧中精华的段落提炼出来,使它成为整部歌剧的浓缩,以较强的概括性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把全局的基调和内容表现出来。前奏曲是各幕之前的一些乐曲,较序曲短小,对下一幕内容作梗概表达。
器乐在歌剧中的作用
歌剧中,有歌词的演唱易于理解,器乐则长期处于从属的地位。其实,它能够用音乐的语言给剧中的角色注入活力,获得生命。如果仔细听歌剧唱段,会发现器乐协奏的精彩,没有它们的烘托,便难以产生激动的效果。至于队背景环境、自然景观的描述也不在话下。
4.舞美
舞美就是营造环境,让演员身临其境并加上特殊的效果,调动观众的情绪,融入情节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去,起到特殊的作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剧院,都在歌剧舞台上下功夫,研究如何扩大舞台、如何布景、换景满足演出的需要。
早期歌剧演无定时,因此没人能够单以出演歌剧维生。但17世纪中叶商业歌剧演出的出现,导致了全职歌剧唱家的浮现。而早期歌剧中的英雄往往由阉伶担纲,而在18世纪意大利歌剧横行欧洲的年代,技术出众的阉伶如法里内利和赛尼西诺,就是那个年代的国际巨星。而首位歌剧的女星,安娜·任姿(Anna Renzi),活跃于17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各大剧院。而18世纪,意大利的女高音可谓称霸欧陆,但同行竞争激烈,甚至浮士蒂娜·波多妮就曾试过在台上表演亨德尔作品期间,和同行范切斯卡·库松妮(Francesca Cuzzoni)打起架来。而法国人并不喜欢阉伶扮英雄,往往安排假声男高音(haute-contre)来担纲,而约瑟·勒格罗就是这类唱家的佼佼者。
随着音乐剧、电影、电台、电视在20世纪的发展,歌剧在社会的流行程度大幅下滑,但当今大众媒体和唱片业依然能使歌剧唱家驰名全球,如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三大男高音卢奇亚诺·帕瓦罗蒂、普拉西多·多明哥和何塞·卡雷拉斯。而一些21世纪的著名唱家,如芮妮·弗莱明等人,则通过跨界合作(crossover)或在电影配乐中演唱以扩大知名度。
BBC Music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20部歌剧:
1.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1786年)
2.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1896年)
3.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1911年)
4.贝尔格《沃采克》(1925年)
5.布里顿《彼得·格兰姆斯》(1945年)
6.普契尼《托斯卡》(1900年)
7.蒙特威尔第《波佩阿的加冕》(1643年)
8.莫扎特《唐乔瓦尼》
9.威尔第《奥赛罗》(1887年)
10.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65年)
11.德彪西《佩利亚与梅丽桑德》(1902年)
12.威尔第《茶花女》(1853年)
13. 柴科夫斯基《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
14.亚纳切克《耶奴发》(1904年)
15.威尔第《唐·卡洛》
16.瓦格纳《纽伦堡的工匠歌手》
17.蒙特威尔第《奥菲欧》(1607年)
18.威尔第《法尔斯塔夫》(1893年)
19.亨德尔《朱利奥·凯撒》(1724年)
20.瓦格纳《女武神》(18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