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原是吴地的一种木管乐器,古代中国传统乐器,原产自中国后传入日本。竹制,外切口,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约55公分)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古尺八由中国唐朝(日本奈良时代)时开始传入日本。尺八是竖吹乐器,用于宫廷雅乐的尺八被称为雅乐尺八,而现在所说的尺八一般都指代普化尺八。
中文名:尺八
外文名:shakuhachi
分类:唐尺八、宋尺八、现代尺八
演奏家:张参、易佳林、神崎宪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东传日本。据记载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初(公元581-618年),相当于日本的奈良时代作为演奏唐代的雅乐的乐器而由中国传去的。从隋高祖开皇20年(600年)起,日本圣德太子之时,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国,尺八和许多诸如龙笛等中国乐器东传日本。至今日本正仓院还保存有唐制尺八多种。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仅用于宫廷雅乐,六孔,称为“古代尺八”,也常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尺八,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尺八,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如今在日本流行的五孔“尺八”,则是镰仓时代(南宋诏熙二年至元朝至顺元年)由日本普化宗的和尚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禅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习吹奏尺八,回国带回尺八及《虚铃》和《虚空》 等尺八曲。后来,觉心创立普化宗,传授
技艺,将尺八吹奏融入修禅,称为吹禅。故将他所传授的尺八称为普化尺八。
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还仍旧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8支尺八。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一件。
此外,由我国传入日本的还有“一节切尺八”。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海山(kaizan)将尺八从日本传至美国。如今,现代尺八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尺八虽起源于中国,但从南宋以后一直被日本人传承和发展,20世纪以后,也是通过日本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在它的故乡中国,已经几乎被遗忘了,国际研究领域也习惯性的把尺八称为"shakuhachi"(日语:しゃくはち, 罗马音:syakuhachi)。
2008年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世界尺八大会上,中国苏州的尺八艺人张听(频伽三昧)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出席了大会,并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选手中获得世界青年尺八大赛总决赛第四名。从此现代国际尺八舞台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尺八的歌口部分有牛角镶嵌,由于尺八的歌口为外切口,不同于箫,尺八的尖锐部分为竹肉最软部分,而箫由于是内切口,所以最尖锐部分为坚硬的表皮。因此尺八的歌口非常容易碰坏以及被虫蛀而造成整只尺八报废。古代人为了保护歌口,选用牛角镶嵌在歌口上,即使是碰坏了也可以更换。 歌口镶嵌对尺八音色有一定的影响。所选材料有一定考究。
牛角:音色较温润,是目前最常用的镶嵌材料。
象牙:高档尺八会选用象牙作为镶嵌材料,音色较硬朗。清脆。
塑料:音色介于牛角和象牙之间。有逐步取代牛角的趋势。
现在所传习的尺八可分为古代尺八和现代尺八两种。
古代尺八:又名地无管。外切式吹口,五孔,前四后一,无凤眼。古代尺八一般在普化宗明暗尺八流派中继续保存,在竹材尺寸、形态要求上非常严格,依靠天然符合要求的竹材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地无尺八,其音色自然、古朴、深邃。
现代尺八:也称地涂管。外切式吹口,五孔,前四后一,无凤眼。因地无尺八必须依靠天然符合要求的竹材,所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到了近现代尺八制作师通过地涂技术,让一些天然不符合要求的竹材通过技术填充达到性能的要求,从而实现尺八的音准、性能的最大优化。其特点是精确符合现代律准,共鸣泛音层次丰富。
另外有在尺八传播历史中出现过的雅乐尺八、一节切尺八、天吹等,现今只保存有历史文物,基本不再作为乐器流通传播。
尺八自中国唐代传至日本,最先是以佛教法器为传播途径。所以,尺八的音乐是和佛教密不可分的。 日本尺八流派众多,而其源头为“普化宗尺八”。
逐渐出现“明暗流”这样的大分支。 明治维新后,随着普化宗,虚无僧的废除,尺八逐渐走向老百姓。不是僧人也可以学习尺八了。在贵族中逐渐形成了以黑泽琴古为代表的“琴古流”。
“琴古流”是古典尺八与宫廷音乐的结合产物。其特点为华丽,抑扬顿挫。类似中国的工笔画。
近代,随着西方音乐流入东方。产生了以中尾都山为的“都山流”,其特点是吸纳了西方乐器科学的演奏方法,保留了古典尺八的特色。多为演奏民谣和现代音乐。 随着尺八曲目的不断增多,为便于学习以及区分各个流派的特点。不同流派也会选用自己的曲目作为“本曲”。不同流派不可学习其他流派的曲目。而现代这样的门派界限已经淡薄了。
在中世时期,主要是筝曲和地歌的曲目改编而来,多与筝和地歌的三味线合奏,成为三曲合奏。 之後产生了专门为尺八创作的曲目,成为“本曲”。除了独奏,还有二重奏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