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duk笛(英语:Duduk,亚美尼亚语:դուդուկ,别名:杜读管、杜读笛、都都克笛),是亚美尼亚的传统民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双簧气鸣乐器之一。它曾流传到波斯、阿塞拜疆、中东等其它地区。嘟嘟克笛音色较为温暖,柔和,略带鼻音,被运用在民谣和舞曲音乐中。
2005年,duduk笛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非物质遗产”名册内。
中文名:杜读管、都都克笛、杜读笛
外文名:Duduk、դուդուկ
分类:管乐器
演奏家:Djivan Gasparyan、 Georgy Minasyan (Minasov)、Yeghish Manukyan、Gevorg Dabaghyan、Vache Hovsepyan、Levon Minassian、Levon Madoyan、Mkrtich Malhasyan
亚美尼亚的音乐学者发现在公元前12世纪,已经有杜读管相关的证据,而公元前1世纪,杜读管的音乐出现在亚美尼亚的皇室音乐。
杜读管是由管身和可装拆的簧片及度度鸟所组成。管身可分为28、33或者40厘米。管身前面置有7个孔,后面则有1个孔。簧片为双簧制,主要由甘蔗的纤维层所做,簧片阔度比双簧管、巴松管为阔,长度则约为9-14厘米。
发声原理
演奏者借着吹气振动簧片及管内空气,同时靠手指将不同的指孔作出闭塞或打开,因而发出不同的音高。杜读笛本来只能吹奏调式内的相关音,但随着演奏技巧的提升,现时可利用半闭塞的按孔技巧来吹出半音。
杜读笛演奏者通常会采用循环换气的吹奏方法,当吸气时,部分空气移至两颊旁的口腔空间内储存,便可令音色可以持续。
演奏模式
杜读笛可以独奏,也可以二重奏的形式进行。其中一位负责主旋律,而另一位则作伴奏或对位,称为"dam-duduk"。
近年来,不少电影配乐都用上了杜读笛作为旋律乐器,其中包括有帝国骄雄、基督的最后诱惑、油激暗战、血钻等。
嘟嘟克笛较为温暖,柔和,略带鼻音。
嘟嘟克笛的声音和中国的埙的声音非常相似,但相比之下,埙比嘟嘟克笛更为饱满一些,虽然孤独忧伤的感觉也相似,但是两者有着不同的苍凉感。嘟嘟克笛给人的感觉更为沉重,而埙更轻灵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