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是一种现代的舞台综合艺术形式,以叙事为主的戏剧表演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体动作,同时融合服饰、布景、灯光等舞台艺术的辅助形成整体舞台效果 。
构成音乐剧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戏剧、音乐和舞蹈。其所选取的题材往往具有广泛的大众审美基础,与政治背景、时代风尚紧密结合,以迎合观众的心理 。
在国外,比较典型的音乐剧定义是:所谓音乐剧,指的是利用流行风格的歌曲和对白去讲一个故事抑或显示各个不同表演者的才能的舞台剧、电视或电影作品 。
音乐剧的特点在于它的音乐、歌舞。但它不同于歌舞,它主要是现代和通俗的。虽然如此,它还是诗意的、唯美的。从电影的歌唱中,不难发现歌词、曲调、唱法基本上都属于通俗和流行的。这种通俗的曲调,歌词一方面适合传唱,一方面也易懂。但更重要的是符合剧情。音乐剧对电影的影响主要在于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增强电影的表现性,同时增强了电影的诗意特性。
中文名:音乐剧
外文名:Musical theater
别名:歌舞剧
形式:唱歌、跳舞、表演
主要特点:国际性、多元性、戏剧性
在音乐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源头小溪和支流汇入了这条干流,它们是一些包含戏剧和歌舞元素的传统娱乐项目。在音乐剧形成早期,它们相互影响、交织融合,使音乐剧日渐完善,不断创新,最终成为成熟和成功的艺术娱乐产品。它们是真正的音乐剧的前身。
古典音乐剧的兴盛
1927年,一部美国音乐剧里程碑式的作品——《演艺船》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揭开了呈示严肃主题的“古典音乐剧”的帷幕。它是剧作家奥斯卡·小哈默斯坦、作曲家杰罗姆·科恩和制作人齐格菲尔德共同的作品,根据女作家艾德纳·费伯的同名小说改编,叙述了从1880年至1927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上一艘名叫“棉花团号”的演艺船上三代歌舞演员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作曲家乔治·格什温
《演艺船》的成功掀起了20世纪20、3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创作的热潮,其中的代表当推爵士交响音乐先驱乔治·格什温(1898年至1937年)。他曾创作过十几部音乐剧,影响广泛的是《波吉与贝丝》。该剧改编自杜波斯·海沃德的小说《波吉》,乔治·格什温的弟弟艾拉·格什温和小说家编写台本,剧情叙述了南部加州查尔斯顿鲶鱼巷的黑人故事,跛脚的波吉热恋女子贝丝,但贝丝却为一浪荡子所诱,弃波吉而去。格什温的音乐在整个剧中占据统治地位,亦是全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排演该剧时,格什温坚持必须由黑人演员参与,而不是让白人演员将脸涂黑,在挑选演员和排练方面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又经制作人的删减,直至1935年,《波吉与贝丝》才在百老汇的爱尔文剧院成功亮相,当时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该剧只上演15周便被迫停演,投资亏损。但该剧却赢得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和评价,它是歌剧史上唯一一部全部选用黑人演员进行演出的歌剧,它的音乐兼具了传统歌剧和音乐剧的双重特性,被认为是美国音乐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又在音乐剧中占据了光辉的一席。
黄金时代
20世纪40年代,美国音乐剧史上颇具创造力的合作——剧作家奥斯卡·小哈默斯坦与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的联手标志着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黄金时代的到来。1943年上演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以具有浓厚美国乡土气息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劳蕾与牛仔克利以及农场工人裘德之间的感情纠葛。舞蹈编导、芭蕾演员阿格尼斯·德密尔的加盟更为音乐剧注入了创新元素。德密尔坚持选拔启用经过严格古典芭蕾训练的专业舞者,以求胜任剧中高度融合的舞蹈技巧:古典芭蕾、民间舞蹈、踢踏舞及各种形体动作和手势。舞蹈动作紧密契合剧情,并将舞步作了美国化的改革,不仅增加了戏剧气氛,更在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起到了作用。从《俄克拉荷马》开始,美国音乐剧才真正实现了戏剧、音乐、舞蹈的结合。
罗杰斯与小哈默斯坦这对组合还创作了《旋转带》《南太平洋》《国王与我》《我与朱丽叶》《音乐之声》等优秀的音乐剧,是美国音乐剧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黄金时代的终结
20世纪50至60年代,能与罗杰斯与小哈默斯坦相提并论的创作组合,只有剧作家阿兰·杰·勒纳与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洛韦,他们根据萧伯纳的《卖花女》改编而成了音乐剧《窈窕淑女》,其在伦敦和纽约的票房记录甚至超过《俄克拉荷马》,并曾在20多个国家上演。1956年,该剧获得了第11届托尼奖6个奖项以及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1980年起重新上演,由百老汇演员录制的该剧唱片销量突破500万张,摄制的同名电影(1964年)获得8项奥斯卡奖。
1957年,由阿瑟·劳伦茨编剧,伦纳德·伯恩斯坦作曲,斯蒂芬·桑德海姆作词,杰罗姆·罗宾斯导演兼编舞的《西区故事》在百老汇成功上演,标志着美国爵士音乐剧巅峰时代的到来。
经过60年代的丰收时期,美国百老汇在70年代进入了音乐剧的萧条时期。一方面,缺乏能称雄舞台和攫取人心的优秀力作;另一方面,舞台音乐剧的经营受到好莱坞电影及电视节目的冲击,大量人才流向影像音像业,百老汇音乐剧渐入日薄西山、一蹶不振的状态。
英国音乐剧的复兴
在音乐剧的策源地——伦敦西区,音乐剧却以不可遏制的态势实现了其复兴,主要归功于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71年首演的摇滚音乐剧《超级明星耶稣基督》,是韦伯的首次重大尝试,年方23岁的他出于对猫王的崇拜,用摇滚风格来表现西方人熟悉的圣经人物,着力表现耶稣人性的一面。
《超级明星耶稣基督》的成功,增长了韦伯的信心,也促使了他与词作家蒂姆·赖斯的进一步合作。1976年,两人决定以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从出身寒门到跃上权力高峰的传奇故事为蓝本,创作了音乐剧《贝隆夫人》。在此之前,两人先合作制作了两张唱片,主打歌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获得1977年歌曲排行榜冠军,唱片在伦敦的销售量突破200万张。
1978年、1979年,音乐剧《艾薇塔》一剧的成功标志着高投入、大制作,注重商业宣传和走国际化路线的英国音乐剧时代的到来。
1.音乐剧《猫》
《猫》是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它已在27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上演过,拥有5000万以上观众,在全世界的总收入超过20亿美元。它获得了1981年的劳伦斯·奥利弗音乐剧奖,晚星奖的最佳音乐剧和7项托尼奖。
2.音乐剧《歌剧魅影》
韦伯和音乐剧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合作的音乐剧《歌剧魅影》,是一部稀有的希区柯克式的悬念音乐剧,有一定的惊险恐怖情节。据说,韦伯是在考察了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同类影片《消失的方舟》卖座原因之后,投观众所好而选取题材的,其音乐写作布局得当,紧随剧情展开、扣人心弦,多采用美声演唱,类似于歌剧的表演风格。麦金托什为该剧配置的编导班子:哈洛德·普林斯任导演,林内任舞蹈编导,玛利亚·布琼森任舞美服务设计,更保证了音乐剧的成功。舞美设计布琼森为此剧设计了仿巴黎歌剧院的高大上的楼梯、宽阔的走廊、地下湖和迷宫般的地下密室,再加上豪华的服饰和色彩斑斓的灯光,营造出神秘效果。《歌剧魅影》自1986年起在伦敦首演,已在100多个城市中演出过,超过10亿人观看过此剧,其票房收入创下了30亿美元记录,并获得1988年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奖项。
3.音乐剧《悲惨世界》
韦伯的《猫》和《歌剧魅影》已被列入当代音乐剧上演次数最多,上座率最高的四大剧目,另两部是由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词作家阿兰·鲍伯利合作的《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 音乐剧《悲惨世界》
音乐剧《悲惨世界》来自于法国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苦囚犯冉·阿让的坎坷经历,贯穿全剧的悲剧气氛和剧中角色的各个经历建构起了音乐剧的戏剧性,全剧基本摒弃了舞蹈及群舞场面,而是以歌剧式的音乐写作手法,为剧中每个人物都设计了形象鲜明的独唱,用二重唱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或抒情浪漫的场景,更以大量篇幅写作代表人民群众场面的合唱,具有大歌剧的特质;在舞美设计方面,突破陈规,力求贴近和反映历史的写实化风格。《悲惨世界》于1985年在伦敦首演,1987年又在美国百老汇成功上演,获得了托尼奖的7个奖项。
4.音乐剧《西贡小姐》
《西贡小姐》叙述了1975年越南西贡解放前后美丽的越南女子金宇美国海军士兵克莱斯的故事。勋伯格在创作该音乐剧时,决心要与普契尼的《蝴蝶夫人》一决高下,他的音乐紧贴剧情,并随着剧中人物情感的起伏而变动,造成一种逐步增长的紧张动感,给观众以更多值得回味之处。
轻歌剧
轻歌剧(Operatta),又称“小歌剧”,它与歌剧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但规模要小得多,常以浪漫、多愁善感的爱情故事为情节,以遥远的神话历史或异国情调为背景,描写传奇式的角色,语言夸张,对白、歌曲、管线音乐和舞蹈场面一应俱全,音乐旋律来源广泛,有来自正歌剧或大歌剧的,亦大量采用流行音乐,通常偏重于滑稽和讽刺。
音乐喜剧
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美国人爱德华·哈里根(1845-1911年)和托尼·哈特(1857-1891年)是音乐喜剧的创始人。1876年至1885年,两人共同担任纽约喜剧院经理期间,合作了上百部音乐喜剧,总的特点是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但以幽默讽刺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常以旧曲填新词,《卫队之舞》和《热望》是他们的代表作,流行于纽约中下层社会。1893年,美国音乐剧制作人兼演出经纪人乔治·爱德华兹只做了音乐喜剧《快乐的姑娘》,在伦敦和纽约上演,均引起强烈反响。整个表演轻松、幽默、活泼,综合了歌剧、话剧和歌舞的多种因素,促进了具有美国情调的音乐戏剧的发展。
百老汇
在美国百老汇,能与韦伯一决高下的人物是斯蒂芬·桑德海姆。在其创作高峰时期推出了一系列概念剧作品,虽未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单曲,但他更注重剧情与音乐的整体角质,强调气氛境界的渲染,所表达的内容往往突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焦点,有着主题集中、寓意深刻的特点。
英国音乐剧以其精良的大制作、纷繁绚丽的布景、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丰富的音乐表演占领了百老汇舞台,百老汇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新花样作为应对,迪斯尼公司于1994年和1997年创作的动画音乐剧《美女与野兽》《狮子王》便是其中的成功范例。除此之外,还有电影改编的舞台音乐剧、传统的歌舞音乐剧、视觉奇观加舞蹈与打击乐的音乐剧等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1.音乐特点
戏剧性
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特别是常常把歌剧、轻歌剧和爵士乐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与歌剧使用美声唱法不同,音乐剧是真声演唱,有宽广的情感表现空间。音乐剧与大歌剧相比较,大歌剧受完整音乐形式的制约,而音乐剧有更多戏剧形式的优势,矛盾冲突尖锐复杂、悬念不断,且紧紧围绕戏剧情节的发展强化戏剧张力,节奏紧凑。
现代性
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所以,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有乡村音乐的音乐剧,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行的。
多元性
音乐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示化模式的束缚,音乐传统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偏向轻歌剧的,还有时事秀。
国际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音乐剧中的音乐也比以往更具备了国际性的特点。许多作品不仅在对过去音乐的传统创作进行了创新,更大胆地引入了许多异域音乐元素,这愈加使得音乐剧成为一门兼容并蓄的艺术。
市场性
市场是检验音乐优劣的试金石。音乐只有在市场中经受住考验,才能够真正地在民间流传,也才有资格跻身音乐剧的范本行列。同时,正因为音乐具备市场行的特点,所以也可以用它的这个特点,通过观众对于音乐的喜爱转变为对整部剧作的支持和认同。
2.舞蹈特点
广泛性
不再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国式的踢踏舞,不光有芭蕾舞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舞蹈语汇。事实上,很多的现代舞蹈创作都起源于音乐剧。欧洲音乐剧的舞蹈语汇,大致来源于:其一是芭蕾,其二是踢踏舞,其三是非洲和拉丁美洲民间舞,其四是爵士舞蹈,其五是欧美代表性民间舞,其六是流行舞。这六种舞蹈去成份进入音乐剧,应该说在广度和深度上各不相同。
戏剧性
舞蹈被设计为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剧情发展,与音乐互为呼应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演员竭力表演各种现代舞种(如爵士舞、现代舞、踢踏舞与拉丁舞等等)。一部音乐剧有的有大段舞蹈,有的将舞蹈融化在歌曲演唱的表演中,无论怎样都会使观众觉得不像欣赏古典芭蕾那样看玻璃罩里的艺术品,而是自己的身体在被召唤被调动,舞蹈或动作语言是观众能看懂、喜欢的种类,没有距离感。
1.阿兰·杰·勒纳参与创作音乐剧《窈窕淑女》(1956年)
2.伦纳德·伯恩斯坦创作音乐剧《西区故事》(1957年)
3.安德鲁·洛伊德·韦伯代表作包括《猫》(1981年)《歌剧魅影》(1986年)
4.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代表作包括《悲惨世界》(1980年)《西贡小姐》(1989年)
5.凯瑟琳-约翰逊创作《妈妈咪呀》(1999年)
6.布鲁斯·乔伊·罗宾创作《人鬼情未了》(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