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东北二人转保护单位为通辽市科尔沁区戏曲剧团、黑山县文化馆、铁岭文化艺术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绥棱县文化馆、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中文名:二人转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辽宁省黑山县、铁岭市、吉林省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V-35
著名演员:王忠堂、韩子平、赵晓波、赵本山
代表剧目:《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
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二人转的唱腔音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主要曲调;辅助曲调;专腔专调;小曲小帽杂曲杂调。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今指群唱、坐唱或群舞。“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说口:
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唱上装的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建国以后,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突破了下装说,上装捧或勾的局限,在好多演出当中,旦角也有“说口”。“说口”的种类和名称,一些艺人和研究者的说法还略有分歧,尤其是对于重要名词术语更欠规范化。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人成口、零口、专口、脏口和新口。对于二人转的“说口”,建国以后,陆续地发表了不少史料和专著。如:王铁夫在《二人转研究》中,有关于“说口”的论述;王肯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一集中,有关于“丑”、“口”和“相”的论述;王兆一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二集在李青山谈艺部分中,有关于“二人转的说口”的论述;王桔记录整理的《松辽艺话》中,有刘士德关于“套子口”、“零口”、“定口”的论述;黑龙江省文化局、中国曲协黑龙江分会编印的《北曲史料》(二)为蔡兴林、苏凤林编著的《二人转的“说口”》专集;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和吉林省戏曲学校都编印过关于二人转“说口”的讲义与教材;吉林省艺术研究所顾玉增编内部出版的《二人转传统说口汇编》。(于永江);《关于写二人转的“小帽”和“说口”》(于永江);《要逗得有意义,要逗得有风趣》(于永江);《谈二人转“说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白万程);《论“说口若悬河”》。(王兆一);《说口与相声》(耿瑛);《二人转说口杂谈》(李微);《二人转“说口”艺术的新发展》(白万程)等。
成口:
也叫“整口”、“平口”、“套子口”、“文明口”。这类口多半是一段完整的故事或笑话,独立成章,成套成段,而且还有固定的台词,包括讲故事、说相声、绕口令、对对联、破谜儿、说大实话、说玄话、说笑话、说颠倒话等等。便大部分与正文无关,是穿插在演唱当中的一个独立的小段。
胡胡腔:
二人转主要曲调。节奏欢快、红火。旋律跳跃性大、高亢、豪放。大多用于二人转节目的开头,适于交待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以及主题。〔头板胡胡腔〕第一句多是散板搭调起唱,演员边唱边舞。〔胡胡腔〕是上、下句曲体结构带行腔的曲调,上句尾音落“2”,下句尾音落“1”,适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词。〔胡胡腔〕曲调丰富、板腔颇多。有〔头板胡胡腔〕、〔二板胡胡腔〕、〔三板胡胡腔〕和〔快板胡胡腔〕。此外,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流派的存在,所以,还有〔南边道胡胡腔〕、〔大尾巴胡胡腔〕、〔对花胡胡腔〕、〔干板胡胡腔〕等多种变化形式。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金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等。
表演家:王文轩、白玉令、刘桂玉、孙艳芳、赵晓军、小豆豆、王小力、张涛、关小飞、瞿波、路小波、关小平、李小宇、董明珠、于小飞、常艳萍、张小波、刘冬梅、孙丽荣、毕佳琪、吉忠利、徐秀、魏三、唐鉴军、王小宝、蒋小东、李毛毛、王小福、张松涛、赵春雷、张小野、崔大笨、崔明亮、王槐阳、孙小宝、郭旺、向阳、英三、刘晓光
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吉林省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辽阳市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中心获得“二人转”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