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剧,原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是在辽南地区(包括瓦房店、盖州等地)传统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宁省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演出时照本宣唱,唱腔曲调吸收、借鉴了河北省皮影的成份,唱腔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四台子村业余剧团的皮影艺人以真人上台唱影调的形式演出了业余作者翁景树编写的现代戏《白杨树下》,把影窗艺术变成舞台艺术,取名影调戏。辽南戏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省现有瓦房店市辽剧团(现代)和盖州辽南戏剧团(古装)。2002年1月8日,正式更名为辽剧。
中文名:辽剧
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
代表剧目:邢彦秀、牛正茂、姜永礼、金佳蕊、梁玉富
辽剧,原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2002年1月8日,根据剧种发展需要,辽宁省文化厅将“辽南戏”正式更名为辽剧。辽剧是在辽南地区(包括瓦房店、盖州等地)传统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宁省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批示:“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在这一精神指引下,辽宁省于1961年在沈阳成立了“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从此正式定名为“辽南戏”。追根溯源,做为辽剧发源地之一的瓦房店市,在解放前泡崖乡“韩家八人班”,曾用皮影戏唱腔演唱舞台人物古装戏《大朝阁》、《大花亭》等节目;当时在瓦房店市农村还有的关希仁等民间鼓乐班,用皮影戏曲调唱“坐腔戏”(坐唱人物戏,不化妆,不走场)。1948年,瓦房店大河区小学老师那成贵、姜兆森、吴德伦等人,用传统皮影戏唱腔和模仿影窗上皮影影人动作,创作和演出揭露讽刺蒋介石发动打内战为题材的小戏曲,这就为后来瓦房店市辽南影调戏、辽南戏、辽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
建国后,瓦房店市在历届市(县)委、政府领导下,十分重视辽剧的发展。1951年,大河区小学校为了配合土地改革后,分田到户,表现农民备耕生产的喜悦心情,由吴德伦编剧;那成贵、张秀媛演出了影调舞台小戏《备耕忙》。1957年复县(瓦房店市的前身)三台公社业余剧团演出影调戏《一担苞米》(高殿品编剧)。1958年复县文化馆组织创作和演出了影调戏《一本帐》等节目。1964年至20世纪70年代,复县评剧团曲艺队演出了影调戏《小保管员上任》(移植本),并创作和演出辽南影调独角戏《放猪姑娘》,参加辽宁省新曲艺观摩演出会,一举夺魁。郭沫若观后赞誉地说:“演出的很成功,很有地方特色。”该节目在中央、省和大连市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影响全国。复县文艺宣传队创作和演出的辽南影调戏《成长》,在全省各市巡回演出,引起轰动,有37家省内外专业文艺团体来瓦观摩学习。该节目在全国四省(市)文艺调演中,给予较高评价。在此期间,复县文艺宣传队,还用辽南影调移植演出了了《龙江颂》、《红云岗》、《瑶山春》等节目,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瓦房店市辽剧艺术又有更大的发展。
1979年,成立了以演辽南影调戏为主的复县民间艺术团,先后演出大型古装辽南影调戏《墙头记》、《画皮》、《意中缘》等节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1983年至1985年,复县评剧团创作和演出大型辽南影调戏《加林与巧珍》、《少女泪》,分别在大连市第一、二届艺术节上夺金揽银。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1991年至1998年,瓦房店市文化局、辽宁省电视台、大连电视台等单位组织创作和摄制辽南影调电视剧《山这边·海那边》、《王罗锅卖海蛎子》、《山妹》、《为官一任》,在中央、省和大连视台播放,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在省、东北三省和全国戏曲电视剧评选中多次获奖。
1991年之后,由瓦房店市文化馆组织创作和演出的辽南影调戏《路遇》、《卖马》、分别在辽宁省第二、三届农村小戏调演出中金榜夺魁。前者在全国第二届“群星奖”评选中获金奖。
1997年11月26日,为了发展辽剧艺术事业,正式成立瓦房店市辽剧团(初期称艺术团;1999年改称瓦房店市辽南戏剧团;2002年1月8日之后改称瓦房店市辽剧团)至今,瓦房店市辽剧艺术事业又有一个新的飞跃。先后瓦房店市辽剧团创作和演出大型现代辽南戏《姜云胜》;大型辽南戏《潮满月圆》;大型辽剧《月在别时圆》、《仁义里》、《又是樱桃红了时》;辽剧小戏《谢大妈送礼》、《祖传秘方》、《县长抓鸡》、《草莓正红》、《孙成打酒》、《辣八姑闹村》等,分别在大连市、省和全国演出中连连获奖。其中《姜云胜》奉调进京演出,尉建行等中央领导出席观看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该剧并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月在别时圆》在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获金奖,并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该剧于2003年11月参加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剧目、编剧、导演、音乐、表演等8项金奖和9项银奖。小辽剧《谢大妈送礼》于2005年12月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的评选中获得小戏类优秀剧目奖。2009年小辽剧《乡情》参加辽宁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荣获剧目金奖。2014年排演了大型辽剧《圆谎》获得辽宁省第九届艺术节剧目金奖。2015年6月大型辽剧《圆谎》参加了“菊苑流芳”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剧目演出奖以及3个单项奖。2017年9月辽剧团首次排演抗日题材的大型辽剧《奉天落子》,参加了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获得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奖。2017年11月,小辽剧《村头风波》在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同心圆梦 启航辽宁”群众曲艺(含小戏、小品)展演中一等奖。2018年3月23日,瓦房店市辽剧团荣获中央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2018年8期优秀团队奖。2018年7月9日——7月10日,大型辽剧《奉天落子》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荣获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证书与奖牌。
1999年7月,辽宁省文化厅在瓦房店市召开了“辽南戏发展研讨会”,会议确定瓦房店市艺术团(现称辽剧团)为今后全省发展辽剧(时称辽南戏)重点剧团,从此,辽剧的发展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优秀剧目有《王罗锅卖海蛎子》、《路遇》、《过河》、《卖马》、《月在别时圆》、《仁义里》等;
优秀剧团有瓦房店市辽剧团和盖州辽南戏剧团
作曲家:那涛(1941年6月15日—2001年1月13日),男,满族,出生于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古井村。著名辽剧作曲家。1959年毕业于瓦房店市复州镇东瓦中学。1960年参加复县评剧团,曾担任乐手、指挥、编曲、副团长、团长;瓦房店市文化馆副馆长、瓦房店市文体局副局长。自学成才。他曾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大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瓦房店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瓦房店市政协常委、辽宁省第八届人大代表。生前,他创作辽剧、评戏、二人转、拉场戏、东北大鼓等几百余部地方戏曲、曲艺音乐作品。其中辽剧《成长》、《加林与巧珍》、《少女泪》、《姜云胜》、《月在别时圆》(与那勇合作);辽剧电视剧《山这边、海那边》、《王罗锅卖海蛎子》、《山妹》、《为官一任》等30余部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作品在大连、辽宁省全国评比中获金、银奖。他先后出版了《辽南影调戏音乐》(春风文艺出版社,30万言,著名音乐宁丁鸣作序),印数3500册;《东北大鼓音乐》(大连出版社,著名曲艺家刘兰芳作序)专著,填补了全国出版空白。他为我国地方戏曲、曲艺音乐(特别是辽剧)的继承、创新、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代表优秀表演家:邢彦秀、牛正茂、姜永礼、金佳蕊、梁玉富、刘翔云、姚春令和李宝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