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原指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
摇篮曲是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描写摇篮摆动的节奏,近似船歌,以中等速度的拍最为常见。摇篮曲源于一种形式简单、节奏摇曳、为小孩催眠而唱的摇儿歌(又称催眠歌),后来才演变为一种音乐创作体裁。
流行、古典、民间小曲轻快优美的旋律,对培育优质胎儿及婴幼儿有着绝对的益处,让宝宝沉浸音乐的国度中,自然而无拘无束地感受所聆听的音乐,让宝宝和你在舒适的音乐中获得稳定而愉快的心情,进一步刺激宝宝大脑的成长,逐渐开发宝宝的心智,让宝宝享受一个快乐而聪明的童年。《摇篮曲》有很好的安神、催眠作用,而且还会激发宝宝的无穷想象力,既能促进宝宝健康发育,又可抚慰婴幼儿的焦躁情绪,为宝宝早期音乐启蒙打下良好基础,让宝宝尽早接触人类文化中最伟大的心灵。
中文名:摇篮曲
外文名:lullaby
特点:平易、动人、轻柔、甜美
代表人物:勃拉姆斯、舒伯特、肖邦
《摇篮曲》常用于小提琴独奏,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
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
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萝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
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作曲家常常把摇篮曲采用到歌剧中去。如法国作曲家戈达尔在歌剧《约塞兰》中就写了一首摇篮曲。但它的对象不是婴儿,而是一个垂死的女人。这是一首具有歌剧音乐特点的抒情歌曲。全曲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相当于歌剧中的宣叙调,第二部分相当于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是以语言音调为基础的朗诵调。这首摇篮曲的第一部分具有宣叙调的性质,但有严整的三拍子节拍,不象真正的宣叙调那样节奏自由。咏叹调是歌剧中的抒情性或戏剧性独唱曲。这首摇篮曲的第二部分具有抒情咏叹调的某些特点。但并不具备咏叹调常用的三段式结构。这首摇篮曲是约塞兰为劳伦丝唱的安眠曲。第一部分是宣叙调性质的独白。第二部分是四拍子的摇篮曲,伴奏描写摇篮的晃动。
除了为人声创作的摇篮曲外,还有为各种乐器演奏而作的摇篮曲。这种器乐摇篮曲在内容和规模上都比声乐摇篮曲有更多的发展。器乐摇篮曲不是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而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划宁静而富于诗意的精神境界。肖邦的摇篮曲是一首意境深远的钢琴音诗。左手从头到尾是一个稳定和弦和一个不稳定和弦的不断反复。描写摇篮的摆动,这种不断反复的短小旋律或和声,叫做固定动机。右手是一个乐句的不断变奏,全曲根据一个乐句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连绵不断地展开;在固定动机的衬托下,由一声部单独进行发展为二声部重叠;由单纯的、匀称的节奏发展为轻巧的华彩旋律。右手好象风吹杨柳,婆娑起舞;而左手则象稳固的树干,岿然不动。全曲始终保持着安静的气氛,而又充满微妙的色调变化。法国作家大仲马在一部戏剧作品中讲到肖邦的摇篮曲时,有一段生动的描写,他说:“静穆的音乐渐渐弥漫于大气之中。把我们笼罩在同一种感觉里,这种感觉可以比得上洗过土耳其浴后,一切意识都被驱散,进入了一种平静状态。这时和谐地耗损了的身体,除了需要休息以外,再没有别的欲望;心灵看到囚禁它的牢门已经统统打开,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去,但它总是趋向于蓝色的梦境。”
1.勃拉姆斯《摇篮曲》(1868年)
2.舒伯特《摇篮曲》(1828年)
3.肖邦《降D大调摇篮曲》(19世纪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