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门山歌剧,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流行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2007年,海门山歌进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海门山歌剧
类别:戏曲剧种
地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一带
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清代中期,江南朝现在个海门地区大量移民,搿星移民就把吴歌传进沙地地区。经过海门等地方个老百姓世代口头传唱,弗断修饰创造,逐点逐点发展成功海门山歌。
民国时期民国24年(1935年),管剑阁、丁仲皋搜集海门山歌整理成功《江口情歌》,勒上海大夏大学校刊浪发表,随即编辑成专集。第二年,管剑阁搜集个长篇叙事山歌《红娘子》发表勒勒武汉《天地人》杂志。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之后,当地业余文艺演出非常活跃,发展了丰富多彩个新山歌,反映了当时老百姓个现实生活,歌颂劳动搭爱情,抨击各种弗合理个现象。
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有鲜明地方特色。海门山歌剧常用曲调60多首,其中以“山歌调”、“对花调”为基本调,以羽、徵调式两种声腔形成对比;由板腔,联曲两种板式结构组织而成。已有板式:“山歌调”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联板、紧板、叠板、快拉慢唱等九种板式,“对花调”慢板、中板、清板、宽板、云水板、简板等六种板式。并吸收交关小调搭说唱音乐。有个用来抒情,有个用来叙事。如“月月节”,搿首曲调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用来载歌载舞最为合适;《小郎依儿来》活跃有弹性;“香袋调”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佛祈调”非常灵活,弗受唱词字数限制,可长可短,可紧可松,可以表达愉快个心情;“打樱桃调”、“五更鼓儿调”擅长男女对歌、抒发爱情;另外有“牌经调”“采仙桃调”等油腔滑调,适合反面人物表演。
山歌剧个声腔,侪是五声音阶,有个加进“清角”、“变徵”、“变宫”音;旋法特点除级进,最有特色四度、五度、小六度、小七度个跳进,加25、36、63、31、65等,由于羽音勒调式里向非常突出,使得海门山歌剧音乐唱腔形成独特风格;其润腔方法紧密结合衬词个运用,如:“嗨、唷、呀、啊、洛”等,使得海门山歌富有色彩。
曲牌中,海门锣鼓蛮有特色,但是只能搭曲牌或曲子中同时使用。至于常用锣鼓经,根据京剧锣鼓稍加改动因地而用。乐队编制是主奏乐器、基本乐器、色彩乐器。如主胡、笛子、琵琶为主奏组;以扬琴、大提琴、三弦、笙、中胡等为基本乐器;剩下来个是唢呐、小提琴、西洋木管、电子琴为乐彩乐器。主奏二胡音量搭音乐比较高亢清脆。
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地方剧种中,有四大剧种是中国戏曲事业的领军剧种。其中北为龙江剧、南为白剧、西为陇剧,而东,就是广泛流传于江海大地的海门山歌剧。
海门山歌包括通东民歌和沙地山歌,都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祖辈居住在海门北部的农民和渔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爱引吭高歌,男女青年也常用歌的形式表达爱情,这形成了海门山歌中的通东民歌。明清期间,大批崇明人和江南人过江开垦定居。他们的到来,形成了海门南部地区的沙地山歌。在明代有关史料中,曾用“山歌幽咽闻清昼、芦笛高低吹暮烟”的文字来形容海门山歌,这也是有关海门山歌的最早记载。海门山歌语言淳朴自然,形象生动、情趣盎然。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由于歌曲表达的含义不同,海门山歌又分为即兴山歌和叙事山歌。
1958年,海门山歌剧团正式成立,使海门山歌由单一的歌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歌剧。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声腔系统,有自己的表演行当,同时也有戏曲表演程式,已经初步具备戏曲成熟状态的这样一个戏曲剧种。
剧团成立40多年来,创作、移植了200多个剧目。1993年和2002年,山歌剧《青龙角》和《献给妈妈的歌》分别进京演出。海门山歌剧团也获得了“天下第一团”的美誉。海门山歌剧到现在还保留一种地方的文化色彩,地域文化色彩,特别是以山歌为基础,山歌调和对话调这两个结合,到现在能保持这样一种风格,这非常可贵的。山歌剧确实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今后还可以获得很大的发展。
近年来,海门市不断加强了海门山歌及山歌剧的创作。今年初新编排的海门山歌剧《采桃》应邀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从全国50多个专业团体选送的曲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这是海门山歌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艺术奖项。2002年,海门山歌被列为海门市中小学校的乡土教材。从1998年开始,海门市每年举办一次山歌会唱,让山歌之花继续盛开在江海大地,香飘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