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弹弦乐器。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中国传统乐器。原流行于苏、鲁、皖等省。现流行于全国各地,以山东临沂及苏北一带为主。 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阮相似。
最早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非常民间化,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它“土琵琶”。
中文名:柳琴
外文名:Liu chin
别名:柳叶琴、土琵琶
分类:民族弹拨乐
音色:悦耳、清脆、高亢、动听,发音响亮宏大,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粱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
1958年底,第一代新型柳琴--三弦柳琴诞生了。三弦柳琴由原来的两根弦变成了三根弦,音柱也由7个增加到24个。跟土琵琶相比,新型柳琴扩大了音域,方便了转调,音色也由闷噪变得明亮起来。7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新型柳琴--四弦高音柳琴。第二代新型柳琴除了在琴弦和音柱的数量上又有所增加外,最主要的变化是用竹子代替了高粱秆,用钢丝代替了丝弦。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丰富了表现力。从而使柳琴结束了200余年来仅仅作为伴奏乐器的历史,走上了独奏乐器的发展道路。
如今,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民族乐队中 ,柳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和融合,有时还担任技巧性很高的华彩段落的演奏。另外,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与西洋乐队合作,别有风味。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琵琶类似。有的地方,柳琴的演奏方法和阮一样。
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方法正确,才有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否则,南辕北辙,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乐器演奏更是如此,方法正确可以事半功倍;而方法错误,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柳琴演奏中,正确、科学的演奏方法,可以发出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音色,可以产生浓淡疏密错落有致的音响效果,可以大大丰富音乐表现力。
柳琴演奏方法的关键所在,就是一个如何用力的问题,而用力的大小对于音色和音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力过多,易造成声音噪、肌肉僵,劳累或紧张;用力过少,易造成声音虚、音质差,触弦感不好。因此用最适当的力量来完成各种技术、技巧是掌握正确演奏方法的重要原则。而在柳琴演奏中,恰恰在如何用力这一点上出现的问题最多,如右手拇指凹陷、右大臂用力过多、腕关节太死、左手拇指凹陷、不会运用大关节发力按弦的方法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演奏技能的掌握、演奏水平的提高。
右手拇指凹陷,其直接后果必然是拨片捏得太死,无法控制、调节拨片的松紧度,使过弦技术的灵巧性大打折扣。这样不仅音色单一、声音紧张干涩,而且还大大影响了快速音符的演奏。
右大臂用力过多,造成肌肉紧张,耐力降低,动作不灵活,各种技巧的连接转换受到阻碍。
腕关节太死,造成弹挑或轮音小臂转动动作不畅,轮音频率上不去,扫弦不集中,演奏不连贯等。
左手拇指凹陷,造成关节紧张,按弦动作迟钝、僵硬、笨拙。
不会运用大关节发力的方法,造成用力不均、手指不灵活、缺乏弹性,难以胜任快速演奏技巧。
正确的演奏方法要求演奏状态自然协调、舒展大方、用力通畅、简单省力、松紧有度。双手演奏的生理机能要与力学、运动学原理完美结合,使大臂肌肉、腕、指关节动作放松、协调,从而能恰到好处的发力和用力以获得优质纯正的音色和所需要的音量,并且保持各种技术技巧转换与连接流畅而无痕迹,演奏持久有耐力。具体要求是:
1、右手持拨片与用力的方法:右手呈半握拳自然状态,拇指自然状态下的小关节微凸、用第一关节指肚正面于食指第一关节正侧面捏住拨片,切忌拇指凹陷,拨片触弦(经过弦)的一刹那的力点主要是靠拇指与食指捏拨片的合力采控制的。要掌握臂力、腕力、指力的协调统一,松紧有度。不同的技巧用力的主要部位不尽相同,但最后的力点都要通到拨片上。手腕一定要放松、灵活并富有弹性。
2、左手按弦与用力的方法:左手呈半握拳自然状态,要掌握手指大关节发力的原则,体会握拳的感觉,按弦的指力要恰到好处,重点掌握四个手指独立用力的方法,重视加强指力与灵活性及四指均衡力度的基本功训练。
除上述两点以外,还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的就是持琴姿势,可以说掌握良好的演奏方法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有正确的持琴姿势。因为持琴姿势直接影响到全身各演奏运动器官的发力是否通畅,动作是否协调,姿势是否自然大方,更影响到演奏方法的掌握以及演奏技巧的发挥。没有一个符合力学原理和有利于发挥生理机能的正确演奏姿势,是绝对不可能高质量的完成各种演奏动作的。
柳琴持琴姿势的要点:首先要掌握自然、放松,稳定、大方、协调、美观的原则。使双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理机能,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演奏技术动作。第二要掌握好支架的支撑力点、平衡点。琴的重力要集中在支架上,即琴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不用左手琴也基本上能立稳),用左手拇指轻扶于琴颈上,以可以自如的上下移动换把为准则。
柳琴属高频板发音体,它的发音是由背板振动、面板振动、琴码振动、弦振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背板:它是柳琴最主要的部分。一般为扁平型半梨形琴身,在覆盖了面板后就组成了乐器的共鸣箱体。背板木质优劣和音箱共鸣的好坏,与乐器的音量与音色有着直接的联系。首先是选材。历来红木(学名PTEROCARPUE INDICUS)一直是制作琵琶、柳琴这类弦鸣弹拨乐器背板的首选材料。用红木制作的背板,由于木制坚密,音的反射敏锐、透亮,音质和音色特别好,其共鸣常有一种类似金属的明亮而坚实的声音,其他的硬木则缺少这种特有的音质。其次,背板槽形挖空的深浅与乐器音量共鸣的大小,明亮与浑厚音色的区别也有着直接的关联,其内壁光滑与毛糙的程度,对不同音区的反射也有联系。
面板:它是盖在背板上的一块上窄下宽的木板,与背板共同组成柳琴的共鸣音箱,通常用的是梧桐木料。因为梧桐木料比较疏松,声速传播较快,达3320米/秒,故共鸣比较大。1.面板的质地的选择与厚薄分寸的掌握影响着面板的振动。首先要选直顺纹理的面板因为直顺纹理的声传导速度比径向纹理要快3到4倍,比弦向纹理的要快6到8倍。而木材的传声速度越高,它的弹性摸量越大;弹性摸量越大,其共振性就越强。其次面板的厚薄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面板厚些音色坚实明亮,反之则较浑厚。但这不是绝对的面板的振动还有其他因素。2.音窗:柳琴的由于体积较小,所以在面板上开有两个声孔,加上塑料装饰一下我们称为音窗。柳琴的琴体内空腔与声孔和面板及背板组成复合的振动系统,音窗也就相当于出音孔,加大柳琴的音量。
琴码:它起着柳琴对弦的传振作用,与二胡、三弦等乐器上的码子作用相似。弦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琴码传到面板上,然后再引起背板和面板组成的箱体共鸣。因为柳琴属高频乐器,弦都用的是钢丝弦,张力比较大,故琴码一般用竹制。它的高度一般与山口相比配,安置的部位上下和离面板的高低,对柳琴的音量和音色都有一定影响,一般放置在离护板骨4CM的地方,琴码稍靠上,弦的张力相对紧些,反之则松些。由于柳琴这种有音板制作的乐器而言,面板的吸湿能力影响着乐器发音效果的稳定性,演奏者可以靠琴码来调节弦的张力。
琴弦:它是柳琴的音源物体,是最典型的振源。它的材质直接关系到音质的好坏。一般柳琴的一弦和二弦都采用钢丝弦,这种弦音量大,音色明亮清晰,适宜柳琴的高音区。三弦和四弦采用的是钢丝外缠上面面尼龙丝组合而成的尼龙钢丝弦。这样的弦要音色要柔和些,适宜柳琴的低音区。
品:柳琴的品决定着音位,一般都按十二平均律来计算和排列。十二平均律并不是把弦的总长等分为十二个部分,而是把一个八度分成频率比相等的十二个半音的律制。世界上最早发明十二平均律的是我国明代的乐律学家、数学家朱载堉(1536—约1610),他首创了“新法密律”,即是十二平均律。但是在那个时代由于乐器在合奏时一般进行着支声复调,“五度相生律”占主导地位,发明后并没有被应有的推广。后来,西欧的音乐家也发现了十二平均律,并在当时的管弦乐队的音乐实践中得到推广。在解放后随着民族管弦乐队的建立和发展,民族器乐进行了改革,也用上了十二平均律。要了解柳琴的品的排列,就要先了解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十二平均律就是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在理论上则是运用数学上对数的原理,并结合 音的振动数比等方面来加以演算。简单的来说可以把八度作为2,开12次方,其所得到的是十二平均律半音的“频率倍数”(1.05946);把这个数连续自乘十二次,就得到平均律各律的频率倍数。如它自乘1次为1.05946×1.05946=1.1225,这就是十二平均律全音(大二度)的频率倍数,再自乘一次为1.05946×1.05946×1.05946=1.1892,此为十二平均律小三度的频率倍数,其他音程依此类推。柳琴的有效弦长(山口到琴码的距离)为42CM,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来算出柳琴的音位表。
1.易断弦:如果经常在山口或琴码处断弦,很有可能是弦槽出现了毛刺,可用细砂纸轻磨该处即可。
2.弦出槽:演奏中,尤其扫弦时稍用力弦就出槽,可以用小刀或细挫把弦槽弄深。但注意太深就会沙弦了。
3.沙弦:出现打品沙弦,请检查琴品有无松动。如琴品镶有钢条或铜条,逐一检查衔接处有无脱落,有脱落就在该处涂抹一些502胶即可。还有,可以检查微调的螺丝是否松动。
4.弦不准:如音整体偏高或偏低,可细微调整琴码,越往上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5.刚换的琴弦声音易散而炸,尤其是二、三、四弦。所以,如需换弦,最好应在演出前三天,有几天适应,琴弦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如非要临时换吟熟要多拽拽弦,用力扫弦,有条件可以用少许油擦拭琴弦降噪。
6.弦轴易跑弦,可用少量松香粉末或少许水抹在弦轴上即可。
7.拨片用久边角会有毛就红容易出现杂音。要用细砂纸仔细磨平,用牙膏打磨抛光。要经常修正拨片,演奏才会顺手。
作曲家的作品是以乐谱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有通过演奏者用手中的乐器进行二度创作,才能把优美动听的音乐传达给听众。而演奏者的技术技巧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诠释音乐作品的能力,影响着其二度创作水平的发挥。一个柳琴演奏者,必须能够得心应手地掌握自己手中的乐器,能够顺利克服曲中的技术难点,才有可能担当起二度创作的重任,才有可能把音乐作品演绎得出神入化。当然,我们不能苛求艺术院校的柳琴学生一开始就具有那么高的水平,但是在柳琴教学中,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技术技巧水平,却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重要问题。柳琴的技术技巧很多,但依笔者之见,在柳琴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
保留指延音技术 这个问题是柳琴及带品的乐器(琵琶、阮、月琴等)一个特有的技术问题。柳琴与琵琶、阮、月琴等乐器一样,都是用手指将弦按在品上,通过改变琴弦的长短而产生不同音高的。在柳琴演奏中,只要按弦手指一离开品,余音便会马上被切断,柳琴的这一发音特性决定了它的延音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在柳琴演奏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晚抬手指,或不抬手指(保留指),充分释放余音,以保证音符时值的准确与连贯从而保证音乐的流畅,笔者把此称之为"保留指延音技术"。余音是拨弹乐器的生命,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柳琴是高音乐器,其本身余音就短,因此如何尽可能持久地延长其发音就显得格外重要。事实表明,"保留指延音技术"是解决余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柳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就是在解决既要晚抬指或保留指又要换把无痕迹的矛盾中进行的,这就对换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增加了其难度系数。换把动作提前容易造成换把前的最后一个音没有余音,想保持余音又可能会造成换把滞后而影响音符的时值和音乐的连贯。因此,演奏者要在保证准确的节奏和音符时值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余音即延缓手指离弦时间。基本要领就是提前做好换把预备动作,手指离弦后加快手指移动的速率、缩短在途中的时间,注意力放到换把前的最后一个音和换把后的第一个音。
换把技术
一般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换把有痕迹,旋律不流畅,抢时值、拖节奏或按品不准、不实等问题,从而造成出现瘪音、错音,甚至漏音等技术问题。以上此类问题主要存在于快速演奏中,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或五音以上的连音符及快速段落和旋律的大跳中。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左手拇指的作用不是主要起支撑琴的作用。在装配支架的琴上,支架是主要的支撑平衡琴的着力点,拇指仅仅是轻扶于琴颈,起一点辅助作用。虽然柳琴持琴略有一定斜度,重心偏左,但找好支架的着力平衡点,拇指就基本解放了。
其次,左手要保持最自然放松的半握拳手形,拇指不能僵硬、凹陷,大跳换把小臂为主带动手腕,小跳换把手腕为主连动小臂。向下换把因自由落体的原理(地球引力的作用)惯性移动,会比较省力;向上换把相对有一个臂腕抬起的力量,要求动作迅速手指要有提前预备动作,但前提是不能影响换把前一个音的质量。换把前的最后一个音和换把后的第一个音是关键,这两个音完成的质量好,换把基本就成功了。
如果演奏者自身节奏意识较差,也会加剧换把的混乱及节奏不稳,这需从音乐素质、乐感上多下些功夫。
音符不清楚问题 柳琴与其它带品的弹拨乐器(如琵琶、中阮等)一样,演奏时音符含混不清是常见的毛病,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力度不均,按弦有虚有实。
要解决此问题,首先要加强四指均衡力度练习,左手大关节指力练习,以增强手指力度,按弦要实,但不能僵,用力要恰到好处。
(2)两手配合的时间差掌握不好。
弹拨乐器的双手配合要比弓弦乐器在某种程度上难,因为它是以右手的"点"状态与左手对接(弓弦乐器右手是以"线"状与左手对接)。在弹挑技术中,如果左手按弦晚于右手弹弦,这个音肯定要'死'(瘪)。在长轮或十六分音符中,如果左手按在右手快速弹挑的间隙里这些音还是"死"的。这就要求左手按弦要早于右手弹弦百分(甚至千分)之一秒。
(3)按弦停留在品上的时值太短,余音不足。
柳琴的音高是靠用品改变琴弦的长度来决定的,左手指按弦压在品上的时间、虚实是影响音符清晰的重要因素和原因,音符的余音时值主要靠左手指控制。要求尽可能延长手指按在品上的时间,以充分释放余音,保持音符的清晰与流畅。
(4)手指或拨片停留在琴弦上的时间过长。
手指按弦或抬指的动作迟缓、右手拨片触弦的速率太慢,手指或拨片停留在琴弦上的时间过长,从而阻碍影响了琴弦的振动也是造成音符不清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左手按弦手指的动作以及右手拨片经过琴弦的速率要加快。让琴弦充分振动,而获得清澈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