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调(汉语拼音为píng diào,英语为PingDiao Opera),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平调”也称为“武安平调”、“平调剧”。武安平调是古都邯郸土生土长的本土戏曲,流行于冀晋豫鲁交界的冀南(邯郸、邢台及周边各县,北至石家庄)、晋东南(长治、左权及周边各县)、豫北(安阳)、鲁西北(聊城)一带,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发源于冀南武安一带,由武安艺人可能是以豫北淮调为基调,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来。平调的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徴”调式,俗称“平调梆子”。主要演奏:文场、武场。文场:二弦、二胡、笙、琵琶、月琴、梆子、唢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具有平调特色的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四大扇”。
中文名:平调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邯郸市、武安市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60
著名演员:郭金、王少舫
代表剧目:《桃花庵》《两狼山》《三进帐》
平调的起源不详,无文字记载,有以下两种说法:其一,明朝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分别创造了武安平调与开州大平调(开州即河南濮阳一代,开州大平调亦称大梆戏)。其二,明末清初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淮调(淮调即早时候河南彰德府(今安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颇有名气,后回乡创办曹白两科班,他们在淮调的基础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间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调。其二,在历代平调艺人中相互传言比较广泛,经谱系推算此说法较为合理。
民国初期,1912年左右出生的艺人,根据当时健在的艺人谱系推算,平调艺人可知者可上溯到一百五十余年以前,可见在清朝中叶,平调在冀南、豫北、晋东南及周边一带地区已十分流行。
清末民初,平调、落子合班演出,后形成平调落子不分家的局面,持续至今。此时,平调落子已有正式科班,武安、涉县、磁县、峰峰等地的科班和班社多达三十多个。平调在邯郸地区十分流行,历史上有过许多专业班社,仅武安县境内最多时专业和半职业平调班社达二百多个。邯郸、涉县、磁县、峰峰、永年、沙河、左权等地皆有很多平调剧团。
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山区,引导一批艺人参加革命工作,许多平调落子演员参军参战,当地平调落子班社也多属民主政权领导,常随军演出。随军而来的部队文工团,与当地平调落子剧团相结合,许多平调艺人在此期间,还学演了话剧、歌剧,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演出了《血泪仇》等一系列新戏,为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的平调落子演员,如王景元、王春等,在为部队演出时被日军包围,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期间,还有一些平调落子艺人随军南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平调得到了发展,当时专业剧团就有18个,业余剧团百余个之多。20世纪50年代初,先后建立的专业剧团为:武安县人民剧团(武安县人民平调落子剧团)、峰峰矿区平调剧团(峰峰矿区平调落子剧团)、邯郸县平调剧团(邯郸县平调落子剧团)、涉县平调剧团(涉县平调落子剧团)、邯郸地区平调剧团(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武安县平调剧团(武安市平调落子剧团)、永年县平调剧团(永年县平调落子剧团)等。1951年,毛泽东主席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明确了戏改的指导方针,在政府的领导下对平调落子专业剧团进行了一系列“改戏”、“改人”、“改制”为主的改编、加工新创工作,从此是平调落子唱腔由旧革新的分水岭。
1954年,武安县人民剧团,在省剧目组、省音乐工作组的帮助下,对平调落子传统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加工整理了平调《两狼山》《天仙配》等一系列剧目,参加了河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得好评,河北省政府决定将平调落子列为重点剧种,予以扶植。邯郸专区将武安县人民剧团上调到邯郸市,成立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该剧团成为重点剧团,河北省文化局先后派王昌言、厉声、曹成章、曹羽、于雁军、刘正平等20多人到团工作。这些专业干部与平调落子演职员结合起来,对平调落子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音乐等,进行挖掘整理,出版和记录了大量的剧本、音乐,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为平调落子剧种的发展、艺术建设,做出了贡献。1958年,河北省文化局拨专款建立学员班,培养平调落子演员,培养了房志彬、李淑兰、张德起等一批新演员,后该班转为邯郸地区戏校。1959年,平调《盘坡》,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好评。
唱腔:平调唱腔以“普通话字音”吐字发音,称作“普通话”,“武安韵”;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刚柔并济,长于抒情,节奏鲜明,通俗易懂;时而激越高昂,时而委婉细腻动听,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丰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平调在化妆方面、念白方面吸取了京剧及河北梆子的艺术精华;平调念白分为“韵白”、“京白”、“方言白”三种道白,这三种道白,在不同角色中则表现的有声有色,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时期,通过扫盲活动与专业知识的技艺学习中,提高了平调落子各专业剧团演员的综合素质。有组织对演员、伴奏、编辑、导演、甚至后勤开展扫盲活动,使一些平调落子专业剧团基本达到高中水平。
武安平调、武安落子是古都邯郸土生土长的本土戏曲,一团能擅演两个剧种的文化特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成为冀南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河北地方文化、社会风俗等研究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6年5月20日,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调落子主要伴奏乐器“二弦”、“轧琴”,是平调落子剧种特有乐器,这对于研究这两种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