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泉州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福建省泉州市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2
著名演员:蔡尤本、姚苏秦、曾静萍
代表剧目:《苏秦》《朱文太平线》《李亚仙》
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泉州、漳州及台湾省,远至粤东潮汕地区,并传入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 梨园戏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泉州在晋朝至唐朝,音乐、歌舞已十分繁盛。至今广泛流播于闽南语系区域的古乐“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其十三套大谱(有标题的器乐曲),犹存汉“相和歌”、晋“清商三调”及唐五代“燕乐”的遗音。至五代,“晋江王”留从效在泉州郡圃,就有化妆的歌舞表演。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明·徐渭《南词叙录》)。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闽南地区出现了“优戏”。绍定年间(1228~1233年),朱熹的学生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时,曾颁布“禁戏”与“莫看百戏”的“劝农文”。说明“南曲戏文”已在泉州地区流行。
当时有三种艺术形态:土生土长的“下南班”、浙江方面来的“上路班”和贵族府第的家班(俗称“小梨园”),三者各以不同的看家戏“十八棚头”,互相竞胜。“下南班”与“上路班”,二者均以成年人组班,各自可以“优人互凑”,故合称“大梨园”,俗呼“老戏”;家班因纯属童伶,称为“小梨园”,或名“七子班”,俗呼“戏仔”。“小梨园”非“大梨园”所生,童伶长大后就散棚,并非自然成为“大梨园”。
从现存的各种剧目看:“下南”的《范睢》《梁灏》《郑元和》都具有地方特色,与明刊的《绨袍》《青袍》《绣襦》诸传奇,情节大不相同。《岳霖》一剧,是按岳珂为晋江人的外甥(刘锜墓在安溪)而创编的,为全国戏文所仅见。剧目保留方言本色和浓郁的泥土味。表演以净、末、外、丑为行当“四大柱”,并不以生、旦为主,具有唐戏弄和北杂剧末、副净的演出形态和诙谐情笑的特点。唱腔用南音,保留[太子游四门]等古乐曲。其他剧目只有[浆水令]、[金钱花]、[地锦]、[剔银灯]等几十支常见曲牌反复出现,且具有粗豪的声腔特色,其古朴原始,尚存宋元南戏的风貌。
“上路”的《赵真女》《王魁》《刘文龙》《朱文》《王十朋》《朱买臣》等,都是“宋元旧编”的古剧,与明刊《琵琶》《焚香》《菱花》《荆钗》《渔樵》诸记,绝不相同,为全国所仅见;《朱文》更为海内孤本。其题材以已婚男、女悲欢离合的家庭剧为多,异于“下南”之侧重忠奸斗争和公案戏。表演行当以生、大旦、净、丑为“四大柱”。音乐唱腔同是南音,曲牌处理以刚劲、淳朴、哀怨为主,别具风格,也较“下南”丰富。《蔡伯喈·弥陀寺》的[摩诃兜勒],是古乐曲的遗存。而此剧尚具南戏“实首之”的《赵贞女》的原型特点。虽仅止于“认真容”,要“一齐去拜墓”,而无“雷殛”的后文,但可看出《琵琶记》是据其祖本改为“全忠全孝”的。
“小梨园”剧目如《吕蒙正》《郭华》《蒋世隆》《刘知远》等,都是“宋元旧编”,与明刊《破窑》《胭脂》《幽闺》《白兔》诸记也不同;其《董永》独以“摘花”产生人物纠葛,而非“路遇”,且以“皇都仙女送麟儿”作喜剧性结束。所有题材都是少男少女的恋情,以小生小旦为主,故其行当“四大柱”是生、大旦、小旦、丑,与“大梨园”不同。音乐唱腔同用南曲,不同剧目有不同的曲牌、套曲、名曲,丰富多彩。
从三者艺术内涵考知:“上路”一词本指宋之“两浙路”,可知系来自温州班,经地方化的易语改调而成。它与“小梨园”家班同是外来戏曲,经历宋、元、明易代,由城市退处农村,与“下南”亦农亦艺者共处,而完成其风俗与方言的改造,壮大了地域声腔,元末明初融会为一体,进入大发展时期。“下南”有《刘永》《周德武》;“上路”有《苏英》等新创剧目。而以“小梨园”的《陈三五娘》一剧,标志着梨园戏发展的艺术高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于建阳麻沙的《荔镜记》,是合潮、泉二部《荔枝记》的重刊本,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现尚藏刊于清光绪十年的《荔枝记》,潮州则有刊于明万历年间的东月李氏《乡谈荔枝记》。“泉腔”在声腔上已吸取潮调;《朱弁》一剧把一支[弋阳腔]融入[举起金杯]的南音[寡北]滚门;“下南”《郑元和》的[鹅毛雪]一曲,则吸取自[昆北]。当明代四大声腔盛行之际,梨园戏在闽南语系地区,随南音的流播,“泉腔”已成为独立声腔,并融化外来唱腔艺术养料而发展壮大,从而鼎盛于清代。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安县志·礼俗》载:“昔人演戏,只在神庙,虽不过上路、下南、七子班。光绪后,始专雇江西班及石码戏。”闽南在清光绪前,只有梨园戏三流派独步翟毛毹;清末,高甲戏兴起,其后台湾歌仔戏传入,梨园戏以严格的师承,继世相传,因固步自封而趋式微,濒于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戏曲艺术,把流散民间的“下南”、“上路”、“七子班”的梨园戏名老艺人,罗致集合在一起,于1952年在晋江县成立大梨园实验剧团,由小梨园名师蔡尤本口传身教《陈三五娘》。翌年,改属省级建制,定名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大力抢救、记录三流派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先恢复传统原貌,再进行整理加工,使古老剧种焕发青春。
20世纪50年代,梨园戏改编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陈三五娘》《郭华》《高文举》《朱文太平钱》等,并在各级会演中获奖。其中《陈三五娘》《郭华》被拍成电影,《朱文太平钱》被誉为“海内孤本”,得到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宋元南戏活化石”、“活文物”称号。
20世纪80年代后,梨园戏进入创作、研究的新时期。新编古装剧《节妇吟》获1987年省第17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及导演、音乐等奖项;1988年,又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在“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时,又获各奖项的榜首,剧中颜氏的扮演者曾静萍获福建第一个全国戏剧梅花奖。
1990年,文化部授予梨园戏剧团为全国(剧团管理)先进艺术表演团体称号,该团于199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剧团自1980年至1995年,先后出访日本、菲律宾、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并与世界各国许多文化艺术团体及学者建立联系。1983年9月,梨园戏导演吴捷秋赴台,在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成功大学南管戏传艺中心等处演讲《泉腔梨园戏艺术史》。
1994年11月,梨园戏导演苏彦硕,赴日本参加“东亚民俗与表演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介绍梨园戏演出民俗。1995年3月,在省首届百花文艺奖评奖中,《董生与李氏》一剧获一等奖。1996年1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晋京参加春节文艺晚会现场直播演出。1997年8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台演出,随团出访的专家学者在台湾与文艺界同行共同探讨梨园戏的历史与现状。
梨园戏的结构形式为曲牌体,唱腔牌现存200多支,不少曲牌至今仍沿用唐、宋古曲牌名,如[摩诃兜勒]、[长相思]、[霓裳羽衣曲]、[梁州序]、[甘州歌]、[太子游四门]、[薄媚]、[鹊踏枝]、[阳春曲]等。唱腔曲牌以“滚门”归类,即将宫调、节拍相同、乐曲结构相类似的曲牌归类,现存的滚门有“二调”、“长滚”、“中滚”、“短滚”、“中寡”、“大倍”、“小倍”、“寡北”、“长潮”、“中潮”、“锦板”、“中倍”和“倍工”。每个滚门包含曲牌三四支到二三十支不等。
常用的曲牌:上路大梨园有“二调”的[下山虎]、“大倍”的[渔家傲]、“中倍”的[摊破石榴花]、“倍工”的[大环着]以及滚门不详的[相思引]、[生地狱]、[玉交枝]等。下南大梨园有“二调”的[下山虎]、“小倍”的[青衲袄]以及滚门不详的[浆水令]、[地锦]、[金钱花]等。小梨园有“锦板”的[四朝元]、“倍工”的[大环着]、“长滚”的[大迓鼓]、“中滚”的[杜韦娘]、“长潮”的[鹧鸪天]、“中潮”的[望吾乡]以及滚门不详的[相思引]、[北青阳]、[福马郎]等。
调式有宫、商、角、徵、羽五种。宫、羽、商调式用得最多;角、徵调式用得最少。音阶有古音阶、新音阶和清商音阶三种形式,一般为七声音阶,以古音阶为主。
调门称“管门”,名称与南音相同,但定调系以“品箫”为准,比南音以“尺八”定调高小三度。故南音的四个管门的梨园戏又各有其自己的名称:四空管(F调)称“头尾翘”(bA调);五空四伬管(C调),称“小工调”(bE调);倍士管(D调)称“四空调”(F调);五空管(G调)称“小毛弦”(bB调)。
节拍形式有“紧七撩”,每小节八拍(8/4拍);“紧三撩”,每小节四拍(4/4拍);“紧一撩”,每小节二拍(2/4拍);“紧叠”,每小节一拍(1/4拍);“慢头”,即散板等。
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
移宫、犯调、集曲等手法在梨园戏唱腔中颇为多见,保留不少南戏的音乐特点,如套曲的形式。
传统乐队由鼓师、副鼓、中吹、弦管、副笼5人组成。乐器有鼓、板鼓、方梆、锣仔、马锣、北锣、钟锣、双音、大钹、小钹、碗锣、响盏、小叫以及品箫(笛)、嗳仔(小唢呐)、大嗳(大唢呐)、三弦、二弦。以后乐队扩大至12人左右,乐器增加了琵琶、洞箫、高胡、中胡、二胡、扬琴、大提琴等。
特色乐器有南鼓、南琶(横抱演奏)、二弦(保持古奚琴原形)、尺八和拍板。南鼓打击时由鼓师翘起右脚跟压在鼓面上,以控制音量、音色的高低强弱变化,故又俗称“压脚鼓”,为全国其它剧种所未有。洞箫与五块的拍板均保存唐宋乐器特征。
宋末元初,梨园戏已形成7个角色行当的表演体制。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贴、外、末7个。由于大梨园“上路”、“下南”和小梨园“七子班”三个流派剧目所表现的人物各有侧重,因此各有重点,所谓“四大柱”,分别是:
“上路”:生、大旦、净、丑。
“下南”:净、丑、末、外。
“七子班”:生、旦(大旦)、贴(小旦)、丑。
生:按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又分为:纱帽生(又称官生)、破衫生(又称穷生)、生巾生(又称文生)、小角生等。
旦:大梨园可分为大旦、二旦和小旦,大旦唱做并重,二旦活泼轻巧,小旦聪明伶俐。小梨园只有大旦,小旦戏由贴扮。
净:大梨园可分为:打面(又称竖眉),脸谱是白底用黑色勾勒的反面人物。白须,挂白髯口不勾脸的老生戏,但性格诙谐风趣或老朽昏庸的人物。小角,是小三花。穿裙,沿袭“净扮婆”的南戏旧规,扮演乖戾可笑的中、老年妇女。“上路”另有“三支拐”,是带拐杖上场的人物。小梨园分为:幞头,是官员;巾服,是员外、书生。
丑:有男、女丑。分为袍带丑、家婆丑、奴才丑、粗娴丑和乌巾丑。
贴:大梨园又称“老贴”,是老旦戏,扮演中、老年妇女,小梨园则为小旦,有时也改扮老旦、童角等。
外:是老生戏,又称“老外”,挂白须的正派老生,也扮反派老生。
末:又称“奴才末”,因其扮演奴仆最多,但也扮黑须正派老生。
分丝弦曲牌、吹打曲牌和锣鼓经三个部分。
丝弦曲牌:有200首左右。常用的曲牌有[北元宵]、[银柳丝]、[小开门]、[粉红莲]、[昭君闷]等。
吹打曲牌:有100多首,常用的曲牌有[傍妆台]、[得胜令]、[哭皇天]、[一江风]、[将军令]等。
锣鼓经:俗称锣鼓帮。有“七帮锣仔鼓”和“八帮马锣鼓”两类。“七帮锣仔鼓”有[鸡啄粟]、[大帮鼓]、[擂鼓]、[小帮鼓]、[假煞鼓]、[满山闹]、[真煞鼓]等七种,其变体如[单啄]、[双啄]、[颠煞]等共有49种点子。“八帮马锣鼓”有[官鼓]、[大帮鼓]、[真煞]、[一条鞭]、[急鼓]、[假煞]、[单开]、[双开]等9种。
传统戏衣的水袖只有1尺长,旦角大都穿用窄袖露腕的袄衣。戏衣多红、黑两色。如红色头架(生褶)、生帔为小生常用的服饰;黑色衫袄、裙袄是大旦(青衣)及老贴的惟一戏衣,即使是扮演千金小姐或夫人也仅外加一披肩(如意肩)。扮演庶民角色,一般穿黑色短袄(茶衣),腰扎白布裙。黑、红蟒和红、蓝官衣系文武官员的服饰,帝王、后妃的服饰亦常以红蟒代替。早期梨园戏都用素褶、素衣裙,至40年代初,才有绣花纹饰。花纹都用全金、全银或对比强烈的色调。此外,员外帔、旦帔等用蓝、枣红、绿等饱和色,只有旦角的部分衫裙及女帔才用粉红、果绿等鲜艳色彩。戏衣多数由本地(泉州及晋江一带)几家刺绣作坊承制,花样纹饰都取自传统图案,或民间雕刻、刻纸纹样。传统盔头以纱布和正漆雕为帽胎,外表涂黑漆或贴金箔而成,如黑墨斗(长翅纱帽)、黑纱帽、金纱帽(帝帽)、凤冠等,牢固耐用,数十年不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剧目、行当及表演艺术的发展,出现以明色为主、饱和色为辅的服饰穿扮,来适应抒情文戏幽雅的表演艺术,仍保留传统纹饰和地方刻纸图案纹样的剧种艺术特色。
梨园戏早期化妆除净角勾脸,旦角和小梨园的生角涂脂抹粉外,其余行当一般都不打底色,以本脸演出。旦角化妆分为大梨园旦妆和小梨园旦妆。始初,大梨园的旦角化妆仅下唇涂一点胭脂。清末以后,才有在眼角涂胭脂,印堂点红和眉形描黑,脸部两侧贴片子或挂干鬓。眼梢压有金属眼尾针,使眼梢往上吊起。头上扎着乌花巾(即长条黑布上缀一两排梅花或蝴蝶形银饰物)。脑后挂一个椭圆形拖尾髻,髻下垂一条黑布制作的髻后巾,髻后巾下端有流苏装饰。
小梨园的旦角化妆分为小旦妆和大旦妆。小旦妆在眉梢与外眼角间抹胭脂,用柳炭条描抹细眉,脸两则贴片子,耳边插小绒球,头部扎一条乌花巾,再把演员的辫子盘在乌花巾上。大旦妆与小旦妆类似,区别只是在眉心的红圆点内画的是梅花点,头顶用发片圈成蘑菇髻,并以银饰物和绸花点缀。有的在右耳边垂一条色绸巾,脑后梳一圆形发髻。
老旦妆脸部不抹粉,用白粉在外眼角画两三条皱纹,头上戴网巾,额际扎黑纱巾或挂黑色的“昭君眉”。额前束一条1.65厘米宽的黑细带,以示老弱多病。扮演病态人物,额前也缚此细带。
女丑妆用白粉在腮边画两个大耳环,眼梢垂下两条白线,或在鼻梁部扑团白粉。男丑则在鼻梁、眼睑或唇上撇两三笔白粉线,不画“豆腐块”。
老外一般是本色素妆,额上画两道白粉以示苍老。
净角勾脸谱,但谱式不多。常用黑油色勾出眉眼特征,其余部位则涂上大块面的红色或白色,以夸张角色的肤色。
梨园戏脸谱中碎脸较少,象征性的花纹和复杂的线条使用不多。脸谱色彩单纯,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勾画。至于少量特殊脸谱须用其他色彩表现者,则采用色纸糊贴等方法。如用青纸贴眼睑以表示番将的蓝眼睛;用红纸贴眼睑表示瞎子。《江中立》剧中的周君,以绿纸剪成蛙形贴在鼻梁上,象征青蛙转世。这种处理办法与“七角围”(1个班只有7个演员)需要快速改妆有关。扮演土地神、魁星、雷神、小鬼等,大多采用面具。亦有以黑纱蒙面,白粉线勾出五官来表示鬼魂。
明万历年间,梨园戏班曾东渡到琉球演出。这次演出是已知的福建戏剧团体最早的一次出国演出。 二十世纪20年代是福建地方戏剧出国演出的第一个高峰期。1925年“双凤珠班”赴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演出《陈三五娘》和《雪梅教子》。同年,“新女班”又赴新加坡演出《陈三五娘》、《雪梅教子》、《昭君和番》等,在海外扩大了影响。
1986年,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应菲律宾皇都影剧中心邀请,首次赴菲演出《李亚仙》《朱文太平钱》《高文举》《苏秦》《陈三五娘》等传统看家戏。
1990年9月,应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基金会”主席任蒂尼先生的邀请,由福建省梨园戏剧团与中央歌剧院共同组成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飞往地中海参加这次国际性的艺术活动。1991年10月,福建梨园戏剧团应新加坡邀请,在新加坡国家剧场演出《陈三五娘》《吕蒙正》《苏秦》《李亚仙》《郭华买胭脂》《高文举》《节妇吟》等剧目。
从此,梨园戏以它的古雅面貌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风采。经过老艺人蔡尤本口述整理的传统名剧《荔镜记》,改名为《陈三五娘》。随后,将《郭华》整理成《胭脂记》。另有《苏秦》《朱文太平线》《李亚仙》《刘文龙》《玉真行》《冷温亭》《王魁》《董永》《十朋猜》《士久弄》《公主别》等本戏、折子戏相继被整理上演,使失传已久的宋元南戏剧目重新与广大观众见面。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梨园戏硕果仅存的专业演出团体。该团组建于1951年,是全球唯一的梨园戏专业表演团体。自一九五三年以来,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戏曲文化为己任,在抢救、继承、发展梨园戏艺术传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九五四年,以传统剧目《陈三五娘》参加华东戏曲汇演,荣获多项大奖,后又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并被拍成彩色影片。从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梨园戏以其古老典雅的风姿,蜚声海内外,在中国戏曲界赢得了卓著声誉。一九五五年、一九五九年、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等剧团多次奉召晋京,先后以优秀传统剧目与新创剧目获文化部艺术局嘉奖。其中新编梨园戏《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荣登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各奖项榜首。新编梨园戏《皂隶与女贼》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荣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一九九零年文化部授予全国剧团管理先进团体称号。一九九一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一九九九年剧团参加上海首届国际艺术节,得到专家与广大观众的赞誉。
剧团现有演职员一百一十五人,其中享有高、中级职称者五十多人,在近十年福建省及全国性会演或比赛中,多次获得“优秀剧目奖”,有六十多人次获得“白玉兰主角奖”、“优秀演员奖”和“金牌”等较高奖项。现任团长、青年演员曾静萍,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全国戏剧二度“梅花奖”及“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八十年代以来,剧团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先后出访意大利、日本、德国、瑞典、荷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并与世界各国的不少文化艺术团体与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2003年,剧团应邀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演出,深得赞誉。并与世界各国的不少文化艺术团体与学者建立联系,赢得不仅是荣誉上,更是文化艺术价值上的广泛承认。
新建的“梨园古典剧院”建设项目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泉州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梨园古典剧院”。该剧院于2008年底投入使用,该院位于繁华的市区中心地段,地理位置好,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在泉州市区新门街芳草园,建筑面积6270平方米,是一座集文艺演出、排练、练功及艺术资料馆、展览馆和剧团办公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古典剧院。同时也是一座蕴含传统风格,设施齐全,能较好地展示泉州丰富戏剧表演艺术,能够适应和服务日益发展的泉州旅游文化市场,成为泉州一座多种戏剧艺术,特别是古老戏剧艺术的长期与固定的对外展示、演出和接待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同时也是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办公所在地。
作为“中国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文化价值珍贵而独特,不仅是福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才培养欠缺,将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摆上了日程。
中国戏曲学院梨园戏教学实践基地30日在福建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挂牌成立。中国戏曲教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与“天下第一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由此开始合作共建,共同为梨园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梨园戏的传承与发展。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将打破梨园剧团无本科生的现状,加强中国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的梨园戏与国内众多剧种、国际时尚戏剧潮流的学习交流。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获得“梨园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3/5
龚万里/曾静萍/林赋赋/吴幼清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5/5
龚万里/曾静萍/林赋赋/吴幼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