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擦奏弦鸣乐器。又称曲胡、二弦。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是河南曲剧、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坠胡的前身是小三弦。在为说唱、戏曲伴奏时,艺人感到弹拨乐器的效果难以与唱腔妥贴配合,遂仿效胡琴,改用马尾弓拉奏,并将琴鼓改为胡琴的琴筒,形成坠胡。坠胡琴筒状似四胡,但短而粗,用铜板或硬木制作,前口蒙蟒皮。琴杆和琴头似三弦。琴杆兼做指板。张两弦。一般定弦为a、d1,音域a~d3。除伴奏外,还用于合奏和独奏。
坠胡是中国民族乐队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乐器。它形成于清末,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时在河南,山东等地。流传一些地方曲艺,“莺歌柳”、“三弦绞在书”等。为它们伴奏的乐器是小“小三弦”。长期的磨合,艺人们感到拨弹乐的小三弦演奏时,不能与演员的托腔有机结合。于是有些艺人便在小三弦的一二弦之间加了一根马尾弓,变为拉弦乐。从而提高了演唱水平。这形成了最早的坠胡。而后为了提高音区,完善音色。便对它的发音箱进行了许多改造。当时有于它流传的较广,所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剧种。变化也不尽相同。传统的分三大类。曲胡 坠琴 坠子。这三种乐器的琴头,琴杆,指板,弓子等,都保留着小三弦都形制。区别就在琴筒。
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二弦或坠子。是小调曲子、吕剧和山东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琴筒用硬木或黄铜制作,一端蒙蛇皮。琴杆兼作指板。置两轸,张两弦,用马尾弓拉奏。坠胡除用于伴奏之外,还用于合奏、独奏。一般定弦为a、d1,音域为a—d3。这种乐器既能独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宽,声音柔和,音量也比较大,与别的乐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声、唱歌、讲话,甚至鸟兽的叫声等等。流行于我国中部,是河南坠子、深泽坠子、山东琴书、吕剧、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中文名:坠胡
别名:曲胡、二弦
分类:擦奏弦鸣乐器
音色:高亢、柔美
相传,在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的康熙年间,皇帝御旨,撤掉宫廷戏班,艺人们只有流落到民间卖艺,有一天,一个艺人的小三弦被老鼠咬坏了蒙皮,可是马上就要演出了,情急之间,这位艺人就用薄薄的桐木板代替,又把胡琴的弓子夹在两根弦中间拉奏,这样,一个既可演奏乐曲,又近似人声的乐器就诞生了,这就是坠胡。
事实据考证是民国时期曲剧重要创始人朱万明与洛阳南郊大屯、王屯的一些“票友”商议,对曲剧的主奏乐器进行改造。他们参照越调和河南坠子的主奏乐器,以三弦为基础,把三弦的板式共鸣改为六角形琴筒,上边张上蟒皮或蛇皮以增大音量,又将供拨弹用的三根弦改为两根弦,于是创造出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乐器—他和艺人们给它取名叫“坠胡”。坠胡因其琴杆长、琴筒大、发出的音量宏达,而且音色柔和,非常动听,适应了在广场和舞台上演出的需要。从此,坠胡被定为曲剧的主奏乐器。同时,朱万明还和大家在曲剧伴奏上增加了七铙八镲等打击乐器,提高了伴奏效果,让“小腔小调”的曲子戏陡然增添宏大的气势,拓展了曲子戏的表现力。
已研制出的坠胡有深泽坠胡、三弦坠胡、坠板胡三种。
河南坠子传到河北深泽后,吸收评剧、河北梆子的营养并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形成了新的地方戏曲深泽坠剧,伴奏的坠胡也由木板改为铜板,使音域更加纯厚、优美,形成深泽坠胡。
坠胡虽然形成历史较短,但流传很广。特别是建国后民乐的大力发展,坠胡已基本遍布全国各地。所以也各地也形成不同的演奏风格。传统曲子多是有地方戏曲和地方音乐为素材演化而来。如《大起板》是以河南曲剧音乐为素材,《夸山东》是以山东地方音乐为素材。传统曲子都以节奏感强,欢快幽默为特点。曲子都以四度定弦为主,调式手发都较固定,换调都是调琴弦的紧张度来解决。所以传统的演奏形式便被局限在很小的空间内。建国后演奏家们把坠胡的演奏形式和技巧,做了很多的改革和创新。由原来单一的戏曲伴奏变为独奏,合奏,协奏等,多形式演奏。
在民族乐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民乐合奏曲《打起渔鼓庆丰收》《迎亲人》《喜迎门》等都是用坠胡领奏,从中都取得了很好的协效果。还有济南军区歌舞团改良的坠二胡,也在乐队伴奏中很好很好效果。但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还是独奏曲。民乐改革后演奏家除保留和整理一部分传统的曲子外,也创作很多优秀的曲目。如任一平曲马光陆演奏的独奏曲《河南曲子牌曲》,曾在第五界世界青年艺术节上获得铜奖。还有马光陆先生创作的独奏曲《新春乐》《豫西风情》《家乡的喜讯》等,也先后在国内获得各种奖项。其中《新春乐》还被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茅沅改编为小提琴曲。河南青年坠胡演奏家梁献军先生,整理改编的传统曲目《大起板》。曾在九六年长城杯邀请赛中获奖。梁献军先生是较大胆,敢于创新的演奏家作曲家。他改编的三弦坠胡曲《西班牙斗牛士舞曲》是较有代表性的曲子,此曲采用了许多新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伴奏乐队也是有“电吉它”“键盘”“西班牙响板”等西乐组成。全曲分为两部,前半部用C调演奏,后半部用D的演奏。
采用一二三弦同响的三和弦的手法大大提高了坠胡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开创坠胡演奏技巧的新领域。有他创作的坠胡独奏曲《慢垛》又名《牡丹花开》是和马光陆先生的曲子《新春了》取自同一个素材,但和马光陆先生的曲子却又各具风味,此曲梁献军先生用大开大合、大揉大滑的手法正好和马光陆先生玲珑小巧、紧凑有序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改编的坠胡曲《郿鄠调》《银钮丝》等,都是很优秀的曲子。其中也运用许多新的方法和技巧。坠胡演奏家吴永平的坠胡曲,《夸山东》是用山东地方音乐作素材创作的曲子。全曲曲调欢快富有弹性,充分引用了坠胡的滑音揉音等手法。还有吴先生的《坠胡与唢呐》中的坠胡与唢呐一唱一和的来模仿人和动物的声音。这也是坠胡新的一种演奏形式,充分说明坠胡的和群性。还有任一平先生的《庆丰收》也是较有影响的坠胡独奏曲。此外还有许多较著名的胡琴演奏家也精通于坠胡的演奏,如:刘明源赵寒阳曾和耘 宋飞等。其中刘明源 赵寒阳曾用坠胡为许多电影,电视剧配乐。坠胡已经是一个民乐团不可缺少的乐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音乐学院研制成功三弦坠胡。琴筒用钢板制成,筒长和直径均为10 厘米,前口蒙以蟒皮,琴杆长90 厘米,3 条琴弦定音为d 、a 、d1 ,使用双毛弓,第一股弓毛置于a 、d1 两弦间,由右手中指控制,第二股弓毛系得稍松弛,置于d 、a 两弦间,以右手无名指控制,可以拉奏单音、双音。音域向低音区扩展了五度音程,可由d~d4,达四个八度。音色明亮、纯厚,双音结实、饱满。
三弦坠胡既保持了坠胡原有的特色,又发展和丰富了表现力,最适于演奏活泼、流畅的乐曲,并可以模拟打击乐器、人声和某些动物的鸣叫等音响效果。七十年代,还研制出一种新乐器——坠板胡。它由琴筒、琴杆、琴头、弦轴、山口、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组成。结构是采用了高音坠胡的琴杆和板胡的琴筒,琴杆全长60 厘米,琴筒前口直径10 厘米,长6 厘米。
坠板胡音域宽广,在河南曲剧伴奏中,定弦为g 、c1 ,音域由g ~g3 ,达三个八度。音色介于坠胡和板胡之间,低音柔和近似坠胡,高音清晰,纯净。坠板胡除适于独奏外,与其他乐器合奏音响也融合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最适于豫剧和曲剧等河南地方戏曲音乐伴奏,也适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
坠胡由琴杆,琴轴、琴筒、琴弓、琴弦、琴马等组成。琴筒为硬木、红木或黄桐木,八方形,前口蒙蛇皮,后口有镂空的边框。琴杆部份与三弦的琴干相似而较短。全长约 90公分,兼做指板,张两弦,架于弦马上,弓在弦内运行。用马尾竹弓拉奏。四度定弦A、d,音域约两个半八度。坠胡音色高亢、柔美,除用于伴奏之外,还用于独奏和器乐合奏。
二弦
1.谓月亮的上弦与下弦。
2.指两根弦的乐器。(1)一种弹拨乐器。《清续文献通考.乐七》:"二弦本番部乐,樟木为体,曲首,桐面,长方形,底有孔,通常三尺。"(2)即二胡。《清续文献通考.乐七》:"二弦等于二胡,惟槽之前后均冒皮,出音较沉,中音部乐器。
3.丝弦之细于老弦而粗于子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