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是民歌的一种,描绘一个理想化的牧人生活的方式,流行放牧民族。牧歌有时描述的是一种田园风光。
在欧州的古典文学中,牧歌呈现了牧羊人的生活形式,可能是在树荫下反复辩难,或倾诉恋情。公元前三世纪西奥里特的《牧歌》是希腊文学的代表作品,并开创欧州牧歌的伟大传统,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早期作品《牧歌》,是模仿西奥里特而来,充溢着浓郁的古罗马田园风光,被誉为拉丁语文学典范。维吉尔更创造了所谓的阿卡地亚(Arcadia)世外桃源,阿卡地亚神话遂成为欧洲牧歌传统的核心神话。文艺复兴时代,普桑的阿卡地的牧野挽歌地景,可说是受到维吉尔的启廸。
夏志清称赞沈从文的《边城》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朱光潜曾说:“《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
菲利浦·罗斯著有《美国牧歌》,叙述了从大萧条到二十世纪末的美国故事。
意大利牧歌(madrigal)是属于复调音乐风格的歌曲,其歌词多是感伤或爱情内容的田园诗。意大利牧歌早期发展受意大利民间抒情歌曲佛罗托拉的影响。14世纪的牧歌是分节歌形式,结尾带有利都奈罗(ritornello,原意为“回复”,这里指结束段,而在17、18世纪中指乐曲中乐队全奏主题的反复器乐)段落作为叠歌,大部分为二声部,偶尔也有三声部,歌词一般有二到四个诗节,内容简单。16世纪意大利的牧歌开始以抒情为题材,后逐渐加入描绘、造型的因素,音乐与诗歌有机地结合,描绘性和情感表达有所发展。
后来,牧歌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而且也由复调对位式的结构转向主调音乐,常常加入独唱,音乐表现已达到戏剧化。此时的牧歌是通谱歌形式,歌曲多为单段式,旋律自由,它的歌词格调更为高雅严肃。牧歌的声部数量不定,有五、六个声部的合唱,多为四声部,作为供人声演唱的室内乐曲,可以让歌者演唱一个声部,其他有器乐伴奏或全部由器乐演奏,不使用叠歌,织体形式多样,通常以多行诗文写成,有十四行诗、六行诗、多诗节的诗文,诗文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如当时诗人的诗作都是牧歌经常采用的内容。
音乐家在写作牧歌时,特别注重对诗文内容的表达,于是在诗人与音乐家,诗文与音乐之间形成了彼此辅助、互相影响的关系,体现在音乐上就是“表情性”的加强,尤其在16世纪后半叶,牧歌更朝着描绘性和戏剧性的效果发展,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音乐在牧歌中逐步实现,而这一发展最终导致歌剧的诞生。
牧歌的发展在16~17世纪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这是一个大约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时间。早期的牧歌通常为四声部,有时为三声部,风格上比经文歌更为灵活。根据诗文的内容,作品中会出现以节奏的变化和较鲜明的段落来强调文字的意思,通过声音营造一种气氛、一种精神状态或一种情景。牧歌的中期发展中,作曲家们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新的尝试。后期就突出作曲家个性风格,注重主调风格与复调风格的结合,尤其对半音化和声的探索影响到后人的创作。意大利牧歌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技巧和表情资源,它漫射出无数的象征,被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家所使用,对器乐、经文歌和法国复调歌谣曲等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意大利牧歌最重要的作曲家是马伦吉奥(Marenzio,1550~1599年)和杰苏阿尔多(Gesualodo,1560~1614年)。马伦吉奥的牧歌比以前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更富有内心世界的表达,各个声部更富有独立性,各声部之间所构成的和声更加丰满而清新,虽然都是一些由四、五、六个声部构成的合唱曲,但高声部更突出,和声也有细节描绘的笔法。其节奏多变,复调手法与和弦式的手法在互相交替着,自然音列和半音进行在相互配合,而这一切又都服从于对诗歌内容细致入微的表达。
杰苏阿尔多的牧歌同马伦吉奥的牧歌相比,表现力更强,更加细致。他大胆地表现个性,另外也表现了苦闷、绝望的颓废情绪。在歌词中充满了痛苦、眼泪、祈求和死亡的字眼,而音乐则细致入微地传达了这些情绪。
英国的牧歌受意大利牧歌的影响而产生。1588年,意大利牧歌集被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由此引发了英国牧歌的创作。英国的牧歌,其歌词多是有很高水平的诗,内容多为田园性和表达情感的题材,结构方面多属五个声部的乐曲,旋律多用自然音阶。英国牧歌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杜兰德(J.Dowland,1562~16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