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一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腔"。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Ⅳ-19。
中文名:蒲州梆子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19
著名演员:老七百生、老元元红、老三盏灯
代表剧目:《盘陀山》《红梅阁》《瑞罗帐》
大约于明末清初,山西的蒲州(今永济)、陕西的同州(今大荔)河南的陕州(今陕县)的黄河流域三角地带就有一种土戏形成并流行。开始人们称它为“乱弹”或“土戏”,又因以枣木为梆,击节演唱,所以又称为“梆子腔”。蒲县柏山庙的石碑中,从康熙至乾隆、道光各朝,有不少关于乱弹、土戏职业戏班演出活动的记载。
康熙四十七年(17080孔尚任在他的《平阳竹枝词》中有:“乱弹曾博翠花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的记述。
嘉庆、道光以后,蒲州一带的乱弹逐渐分为南路和西路两大派。南路戏以芮城为中心,主要剧目有上八本、中八本、下八本,共廿四本,其中多由昆曲移植而来,如《红梅阁》《十五贯》等,其特点是唱词少,多由四六句构成唱段,语言隽雅,情节奇巧。唱腔表演也较文雅,男角演唱不用假嗓,唱腔多级进,少大跳。西路戏以蒲州(今永济)中心,平阳(今临汾)属之,剧目丰富,唱词较多,并有大段唱腔,文词通俗上口,表演粗犷火爆,重唱功、做功和特技的运用。
至抗日战争时,南路戏渐与西路戏合流。清末至民国初年,在蒲州、平阳地区,梆子戏已成为迎神祭祀、喜庆寿典、集市庙会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清同治、光绪至民国间,梆子戏班发展到40多个。光绪七年(1881)祁彦子、郭宝臣创建的“合文庙”参加资助的班社就有16个之多。这一时期蒲州梆子继续出外献艺。王来来沿晋中、晋北、大同、张家口、宣化一线,直演至北京;祁彦子北上献艺轰动张家口;杨登云率班赴湖北老河口及陕西西安;万泉县(今万荣县)张委娃带领“全盛班"赴甘肃酒泉一带。此后羊娃又领“全盛二班”活跃于口外,至玉门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另外白老八班、六成班、八条棍班、黑斯班、童四班等,都是实力雄厚的有代表性的班社,这一时期内蒲州、平阳地区,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名伶,如:老七百生、老元元红(张世喜)、老三盏灯(王来来)、彦子红(祁彦子)、白菜心((郧三吉)、八百黑(吕长林)、活彦子(任祥娃)、堂儿红(李彦堂),以及须生景恒春、小生彭福奎、曹福海、小旦冯三狗、孙广盛、王存才、正旦冯安荣、尧庙红(宋友梅)、雪里梅(张金榜)等。
抗日战争时期,艺人四处流散。一部分逃至西北,先后在西安组织了“唐风社”、“晋风社”、“虞风社”,在平凉、兰州、绥远组织有“平凉晋声社”、“晋胜社”、“唐声业余歌剧社”等。另一部分在吕梁山有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宣传第一、二、五队;在延安有南区合作社蒲剧团;在太岳抗日根据地有解放剧社,太岳中学蒲剧团等。这些表演团体除主要演出传统戏外,大都演出了不少新编历史剧和配合时事的现代戏。
角色:蒲州梆子分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脚色行当,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刚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细腻,注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现人物。
绝活:蒲州梆子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伴奏:伴奏音量大,音质硬,与蒲剧音乐高亢激越的风格相吻合。武场乐器有鼓板(小心板)、枣梆、马锣,铙钹、小锣。文场乐器原有小壳板胡、笛子、二胡、大三弦;后来加进了小、中、大提琴等西乐器。唢呐大小两支。
节奏:蒲剧的打击乐点(锣鼓经)从名称上说有六七十套,但实际变化起来却在百种以上。其节奏分慢、中、快、散四种类型,从配合表演动作到说唱填补,从掌握节奏到渲染气氛都离不开它。
曲牌:蒲剧的戏牌,分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唢呐曲牌非常丰富,共有200多种;丝弦曲牌则有70多种。牌子曲是蒲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朝官登坐堂,武将升帐回营,队伍行进,以及文官迎送、饮酒行令、接旨迎亲、灵堂祭奠,洞房花烛、打扫庭堂、拜佛求仙或是开打、备马、梳洗,常用牌子曲渲染烘托,甚至许多伴唱也离不开牌子曲的引补。
唱腔: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体,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慢板】、【二性】、【紧二性入】、【撩板】、【流水】、【间板】、【滚白】七种基本板式。蒲州梆子唱腔除以上基本板式外,还有【导板】、【导爻板】等辅助板式以及具有结构意义的“送板”、“抹板”、“折板”和作为过渡形式的“流板”等,它们不能独立成段,或用于起板,或用于落板,或作为转板的桥梁。
蒲剧传统剧目共有本戏、折戏500多个,分别以唱、做、念、打取胜的剧目均有,但以唱功戏、做功戏为多。南路戏的上八本有《盘陀山》、《红梅阁》、《麟;骨床》、《瑞罗帐》、《意中缘》、《乾坤啸》、《十五贯》《火攻计》。中八本是《梵王宫》、《摘星楼》、《阴阳树》、《炮烙柱》、《春秋配》《无影响》《梅绛亵》、《和氏璧》。
下八本为《忠义侠》、《龙风配》、《日月图》、《富贵图》、《狐狸缘》、《火焰驹》、《渑池关》、《黄鹤楼》。西路戏则各种本戏、折戏都演,本戏如《归宗图》、《三家店》、《春秋笔》、《蝴蝶杯》、《双莲配》及折戏《阳河摘印》、《观阵》、《杀驿》、《藏舟》、《烤火下山》等。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正戏之后加演的“梢戏”,如《拾金》、《打面缸》、《老少换》、《顶灯》、《顶砖》、《跳神》等。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对蒲剧社团的组织领导和艺术建设,组织重点剧团,配备业务骨干,对传统剧目进行挖掘、鉴定和整理加工,在表演、音乐和唱腔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改革。
2018年8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蒲剧表演 人才培养”由运城市蒲剧团主办,聘请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运城市戏剧研究所等单位的戏剧专家组成授课团队,对学员进行强化训练。课堂教学结束后,市蒲还将组织学员外出观摩演出、学习。
2018年7月至9月,《蒲剧〈山村母亲〉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由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组织实施,以”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传承发展蒲剧事业”为核心理念,聘请戏剧界资深专家、教师为学员们集中授课、传经授道。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汾蒲剧院、山西省运城市蒲剧团获得“蒲州梆子”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1月14日,中国戏曲学院在京宣布2022年招生计划,其中:山西蒲剧(也称蒲州梆子)列入了学院表演系新增的国家级“非遗”剧种并首次招生。
【蒲剧】窦娥冤 1/3
王秀兰/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
蒲剧古装戏《西厢记》2/2 (九州大戏台 20160729) (Live)
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