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琴,又称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亦传入琉球、日本等地。
三弦起源何时尚无定论,据传源自秦汉时期的弦鼗,而“三弦”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但文中未详细记述“三弦”形制。三弦兴盛于元代,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明代杨慎认为“今次三弦,始于元时”,而清代毛其龄认为“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随着四川广元南宋墓伎乐石雕和河南焦作金墓三弦乐俑的出土,可知三弦早于元代就已出现。
中文名:三弦琴
别名:三弦
外文名:Sanxian
分类:弹拨乐器
音色:干涩、厚亮
秦朝时称为“弦鼗”。清毛其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中国的三弦传入琉球后发展成三线;三线传入日本后,发展成三味线。在日本有把“三味线”称为“三弦”的习惯。
三弦是北方大鼓书、苏州评弹等传统曲艺不可缺少的乐器。在南管音乐中,属于上四管乐器之一,是演出的基本组合。一些流行音乐和摇滚乐手也在创作演奏中使用三弦。虽然三弦曾经是最常用的伴奏乐器之一,但在现代与筝、琵琶相比,学习三弦的人要少很多。
三弦的音色干涩,音量大。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经肖剑声的改革,音色变为厚亮,大型的三弦音域多于3个八度。用于地方音乐,亦用于交响化的民族乐团,也有大量的独奏曲和合奏曲。
张三根弦,故名“三弦”。分琴头,琴颈,琴身。琴颈为指板,比较长。琴身两面蒙以蛇皮。1920年代出现加弦三弦,并未普及。北方的三弦一般长122厘米,称为“大三弦”,南方三弦一般长95厘米,称为“小三弦”。
琴头上端为锄头状,或饰以象牙片或骨片,下开弦槽及弦轴孔,左边装2弦轴,右边装1弦轴。
琴颈上接琴头,下接琴身,琴颈上端为山口,琴颈几乎全为无品指板,指板与皮膜在同一水平面,琴颈下端一段向背弯曲与连接琴身。
琴身又称琴鼓,略程方形,以原木凿空,或以木片胶合成木框,两面蒙以蛇皮。
日常保养三弦时,在琴鼓上包一圈平绒布,手腕下面的部位再衬上一块皮,防止夏天因汗水而打湿了皮子边,平时用完后需要松弦,然后把码子拿下来,将琴挂在墙上,注意码子千万不能弄丢。
平时在使用三弦时防止磕、碰、擦、摔,否则会对三弦造成永久的伤害,特别是琴头和琴筒等木质结构薄弱部分,在磕、碰、擦、摔这种状况下最易受损。
小心护理好琴弦,上琴弦时不要扭不要折,琴弦一旦上好,一般就不要经常装上卸下了,因为琴弦每次的上下,都不能保证也不可能是原模样,而且每次上下都会使琴弦又产生不同的扭曲,其扭曲对发音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影响琴弦受力强度(张力)和使用寿命。经常使用三弦,可保持共鸣体长期处于良好的振动状态,有利于三弦结构之间的进一步调和,使三弦的声学品质日趋完美。
坐奏,琴身放在右大腿上,左手按把位,琴身呈45度。三弦弹奏方式,依大小三弦不同作区分,通常小三弦是使用拨片拨奏,大三弦戴假指甲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