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圣母院乐派是1160年至1250年之间以巴黎圣母院和邻近地区的音乐家所形成的一种音乐流派,被认为是旧艺术时期音乐的代表。列欧宁和佩罗坦是巴黎圣母院乐派代表的作曲家,现代人从一位被称为Anonymous IV的佚名英国学生的纪录中了解这两位作曲家,他将他们称为“最佳的奥尔加农作曲家”并提到他们边有一本《奥尔加农大全》(Magnus Liber Organi)。
音乐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六组三分法的节奏型,作品主要以奥尔加农为主,并从奥尔加农中具有第士坎特风格的克劳苏拉乐段发展出经文歌,此外还有一种富有节奏律动感的康都曲。
六种三分法的节奏型,三在宗教上隐喻完美。随这节奏型的发明,在这个时期也发展出了有量记谱(musica mensurabilis)。
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英文: organum)是一种古老的歌唱形式,也是最原始的复调音乐形式。它起源于中世纪,以格里高利圣咏(素歌)为基础,额外加入一个或多个声部,以加强和声的色彩。有时候根据音乐形式的不同,主旋律的下方会增加一个8度音作为低音声部,而主旋律的上方或下方相距四或五度处,通常还会添加一个平行旋律声部;这样的形式又叫作平行奥尔加农。奥尔加农这种复调形式属于“衬腔式复调”,因为由于副旋律与主旋律保持共同的骨干音,而并不具有真正独立的第二声部。
在列欧宁时期的奥尔加农以二声部为主,其中低音部为节奏缓慢的长音素歌,而在上编写一个第二声部(duplum)。在一首奥尔加农中,通常会包含两种不同风格的几个段落,第一种是将低音部的素歌旋律拉长,并在第二声部(高音声部,即duplum)众多音符对应,称为纯奥尔加农风格(organum purum);第二种称为第士坎特风格,在这种风格中低音部素歌会使用节奏型,与律动活泼的第二声部较为接近,这样的段落称为克劳苏拉乐段。到了佩罗坦的时代,他的作品主要以三声部为主 ,他在节奏运用上较为脱离节奏型,而在固定声部的音符也较列欧宁来的短,且在纯奥尔加农风格的段落便使用一些反复的节奏。在第士坎特风格中也更为活泼。
康都曲
康都曲(Conductus),是11至13世纪以拉丁文押韵诗为歌词创作的歌曲,原先用于中世纪礼仪剧,那时为单音歌曲。后来发展出复音康都曲,尺度接近和声式,曲调皆为原创,是最早的原创复音音乐。
巴黎圣母院乐派的作曲家也写作一种各声部律动一致,较富节奏感的祈祷行进圣歌又称康都曲。通常包含一到三个声部,各声部一致的节奏不同于当时主要的奥尔加农复音作品,在乐曲旋律上也不向奥尔加农使用素歌旋律,而是全曲都由作曲家创作,曲式上早期作品以反复曲式(strophic)为主,1200年后开始出现 通作式的作品。康都一词源自动词conducere,可以表示引导、引导或护送,这种作品通常被用在人员行进中的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