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广东省汉族客家戏剧剧种、广东三大剧种(粤、潮、汉)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称为“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清代乾隆年间进入粤东,以潮州为中心,向邻近地区传布。其艺术风格与湖北汉剧有所不同,为显示区别,1956年定名为“广东汉剧”。1959年成立广东汉剧院,院址设在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广东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而以“西皮”、“二簧”为主,此外还有昆曲、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曲调。广东汉剧的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个行当,各行当唱腔均有明显特点,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韵”、普通话,表演中唱、念、做、打的程式十分丰富。广东汉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文化及南方戏曲艺术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东汉剧主要流行于粤东、粤北、闽西、闽南、赣南等地以及港台和东南亚客籍华侨聚居地。传统剧目主要有《昭君出塞》、《百里奚认妻入《高皇过关人《齐王求将入《孝义流芳》、《西厢记》、《卖油郎独占花魁》、《花灯案》等。
2008年6月7日,广东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29。
中文名:广东汉剧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单位:广东汉剧院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129
著名演员:梁素珍、李光华、陈隆玉
代表剧目:《百里奚会妻》《齐王求将》《红书宝剑》
广东汉剧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官话为舞台语的剧种,原称“外江戏”。1933年广东大埔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一书,将外江戏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
明末清初,广东已有不少唱弋阳腔、青阳腔、乱弹等声腔的外省戏班。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外来戏班在广州建立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戏班的琼花会馆各立门户。其时有外江班十五班,其中四个是徽班,八个来自湖南。
嘉庆时(1796-1820),外江班除活跃于广州外,足迹已渐次达到潮州、汕头一带。外江班进入粤东后,吸收当地人入戏班学戏和演出。之后,又进入操客家语的梅州一带,吸收客家“中军班”艺人参加,在此过程中,融合粤东民间音乐和佛、道乐曲,以及中军班音乐(梅城、兴宁、五华、大埔等民间婚丧喜庆活动的吹奏乐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它在许多方面仍与徽剧有一脉相承之处。在广东汉剧的早期剧目中,《快活林》《淤泥河》《齐王点马》《王婆骂街》《碧游宫》《昭君》等,曾是徽剧剧目。在音乐唱腔上,广东汉剧的安春调与徽剧的安庆调相同,两者的二黄平板也近似。在乐器上,广东汉剧的头弦基本与过去徽剧所用领奏乐器徽胡相同,广东汉剧的大苏锣与早期徽剧曾用过的大锣也相同。
到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海禁开放,潮州、汕头成为闽粤赣边区商品集散地,外江戏班随商旅的到来也大量涌集到潮州。
光绪年间(1875-1908),外江班艺人又在潮州上水门兴建了外江梨园分所。当时,外江戏班达三十多个,活动于粤东、闽西等地,并有所谓“上四班”、“下四班”、“咸水班”、“童子班”等,以普宁荣天彩、潮州新天彩、潮阳老三多、澄海老福顺“四大班”最著名。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及其各自的拿手戏,如老生客仔的《分家》,老旦郑耀龙的《钓鱼龟》,红净陈隆玉的《送京娘》,青衣吕毛的《孝义流芳》,乌衣张富镇的《贵妃醉酒》,小生林美添的《罗成写书》,丑生笠四的《蓝继子哭街》等。
广东汉剧除在广东的韩江、东江流域流行外,其班社还常到闽西、闽南和赣南活动。广东汉剧在东南亚一带也颇有影响。早在清光绪初年,就有荣天彩班到泰国演出;1910年,老三多班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流动演出达3年之久。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华侨聚居地,还有业余演唱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潮汕地区沦陷,广东汉剧艺人迁徒流离,班社解散。建国后,于1950年成立了大埔民声汉剧社(前身是同艺国乐社)、梅县艺光汉剧团、文光汉剧团等。1956年成立了广东汉剧团(1959年改组为广东汉剧院)。建国后至“文革”前,在党政关怀下,广东汉剧重放异彩。仅广东境内的专业团体便有广东汉剧院、梅县地区汉剧团、梅县汉剧团、大埔汉剧团、丰顺汉剧团、兴宁汉剧团、蕉岭长风汉剧团、平远汉剧团、揭西汉剧团、潮州汉剧团、揭阳汉剧团、连平汉剧团、惠阳地区汉剧团、粤北汉剧团等近20个。还有业余班社(包括汉乐)上百个,大大活跃了客家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
自秦开五岭以来,聚居客家人最多的梅州,一直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之一,而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便是这一漫长历史间近三百年来的产物。从20世纪以来,有名可查的著名外江戏艺人,大部分是梅州人,少数是闽西等地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闽西的汉剧团体中,仍有不少乐师和演员是梅州人,如邓玉璇、钟开城等。建国前,著名艺人黄粦传等人也曾在闽西搭班传艺。当代著名广东汉剧演员李光华、陈隆玉、赖宣、黄桂珠、黄粦传、罗恒报、黄玉兰、钟熙懿(钟妹)、范思湘、林冠权、肖雪梅、肖霜梅、曾谋、梁素珍、罗纯生、黄群、林仕律、范开圣、李仙花、杨秀微、吴衍先等;著名乐师饶淑枢、罗璇、管石銮、罗九香、罗琏、余敦昌、钟开强、钟礼俊等均是梅州客家人,从中可见客家人对广东汉剧的喜爱程度。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红净、乌净七大行。此外还有包单、杂(打杂),俗称小行。大行中的生、旦、丑、 公还可细分为各“当”,如“公”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生行:又称小生,主要扮演青、壮年男子角色,用男声假嗓唱念,身段稳重大方,动作文雅潇洒。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两种,文小生表演时“行如秋风,站似玉树”,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闹严府》的曾荣;武小生表演时干净利索,讲究力度节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战徐州》的赵云。此外,还有《贩马记》扮赵宠的官袍小生,《三娘教子》扮薛倚哥的娃娃生,《三官堂》扮韩琪的箭衣小生。
旦行:扮演青年、中年妇女的各种角色,用女声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见长。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种,正旦也称乌衣,表演端庄娴淑,要求“行不动裙,笑不露齿”,所扮人物如《秦香莲》的秦香莲;青衣,又称闺门旦,表演要求与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爱;花彩旦,要求身段动作“动如燕,行如风”,所扮人物如《花灯案》的陈彩凤。此外,还有花旦,如《凤仪亭》的貂蝉。
丑行:扮演各种滑稽诙谐的人物,用男声原嗓唱念,动作夸张,常走矮步或单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时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行内有“二偷活洛练五冬,偷油活捉最见功”的戏谚,意思是丑行演员必须学会《偷油》、《偷鸡》、《活捉三郎》和《洛阳失印》四出主要的丑戏。丑行有官袍丑,扮《昭君出塞》的王龙;项衫丑,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丑,扮《僧尼会》的小和尚;短衣丑,扮《偷油》的黄巢;童子丑,扮《蓝继子》的蓝继子;武丑,扮《时迁偷鸡》的时迁;女丑,扮《铁弓缘》的萧氏。
公行:又称老生、须生,扮演各种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声原嗓唱念,仪态庄重大方,步法以稳健的“八字步”为基础。公行有白须老生,动作较为迟缓,重须功和发功,如:扮《百里奚认妻》的百里奚;乌须老生,扮《孔明请东风》的孔明;黪白须老生,扮《状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会》的黄忠。
婆行:又称老旦、老妈,扮演老年妇女角色。有贫婆,扮《清风亭》的张元秀妻;贵婆,扮《白虎堂》的佘太君;丑婆,扮《金莲裁衣》的王婆。
乌净行:又称乌面、大花脸,既扮演英雄豪杰,也扮演权奸神怪,用炸音发声,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动作,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乌净有黑花脸 ,扮《太行山》的姚刚;白花脸,扮《击鼓骂曹》的曹操;青花脸,扮《齐王求将》的公孙衍;金花脸,扮神话戏中的天王神将;二花脸,扮《三气周瑜》的张飞。
红净行:又称红面,扮演英雄好汉,以原嗓与假嗓结合发声,唱腔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表演要求龙行虎步,器宇轩昂。红净中的头手红净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结拜》的赵匡胤;二手红净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弑齐君》的崔杼。此外,还有旗手、宫女、丫环等杂角,由各行的二、三路演员应工。
该剧种的行当分工与其它剧种略有不同,角色分行有生、旦、丑、公、婆、净六大行,而净又有乌净、红净之别。乌净发炸音,红净则以鼻腔共鸣为主的真假嗓结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扬清脆,颇有特色。
声腔基本是皮黄腔,另有有四平调(大板)、吹腔(安春调),还有少量昆曲、小调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调上更为接近徽戏,而且在伴奏乐器方面,如头弦、号头、大苏锣,都与老徽戏的徽胡、先锋号、苏锣相同。
广东汉剧的基本唱腔属板腔体,分为二黄、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大类。皮黄板式包括倒导板、头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马龙头、叠板、哭板(滚板)、叫头(或称“哭科”)等,又分“正指”与“反指”两种调门。二黄曲调平稳,宽广大方,优雅持重,善于抒发真切、哀怨的感情。西皮曲调灵活,高亢激昂,流畅悠扬,婉转多腔,关于抒发喜乐感情。大板旧称“二黄平板”,轻松活泼,悠扬潇洒,宜喜不宜悲,常作为二黄板式情调不足的补充。曲牌杂调包括一些曲牌、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 昆曲。
伴奏音乐有整套锣鼓经、唢呐曲牌一百多首,民间小调一百多支,汉乐丝弦乐曲五百余首,除了皮黄之外,还有昆曲、流水大板、安春调、七句半、曲牌、小调、佛曲等。可用于烘托剧情气氛,配合人物表演。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乐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唢呐、小唢呐、扬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筝、芦笙、大提琴;武场有战鼓、大鼓、边鼓、大苏锣(又称“铜锣”)、小锣、碗锣、铜金、檀板、号头、大钹、小钹等。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头弦是领奏弦乐,适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苏锣音色柔和,深沉肃穆,伴奏较为缓慢、平稳的腔调。号头音色高尖,雄壮猛烈,常用于开场与结束,其音又有凄厉恐怖之感,故在两军鏖战,法场命斩的场面中,能烘托紧张激烈、悲戚恐怖的气氛。
广东汉剧剧目题材广泛,有各朝代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演义、传奇、神话和元明杂剧、现代剧等800多个。
截至2019年,在广东汉剧的传统剧目中,有剧本的共三百二十八个,有目无本的八百七十二个。代表性剧目有《百里奚会妻》、《齐王求将》、《红书宝剑》、《打洞结拜》、《三打王英》、《林昭德》、《游武庙》、《昭君出塞》、《击鼓骂曹》、《孟姜女哭倒长城》、《孟丽君》、《珍珠塔》、《四进士》、《山海关》、《五台山》、《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秦香莲》、《闹严府》、《春娘曲》、《花灯案》、《包公与妞妞》、《蝴蝶梦》、《深宫假凤》、《白门柳》、《黄遵宪》、《李坚真》等;根据地方掌故编写的有《广东案》《揭阳案》《花灯案》《武平案》等。
广东汉剧院成立以来,在剧目创作、挖掘、继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整理、移植、排演了《百里奚认妻》、《蓝继子》、《林昭德》、《闹严府》、《秦香莲》等100多个行将失传的传统剧目,创作生产了《半边天》、《人民勤务员》、《家内有家》、《一袋麦种》等大批现代戏剧目,接着又陆续推出了《蝴蝶梦》、《深宫假凤》、《白门柳》、《尘埃落定》、《黄遵宪》、《金莲》、《诗娘》、《李坚真》等多出优秀剧目,其中《齐王求将》、《一袋麦种》、《白门柳》、《蝴蝶梦》等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发行,《蝴蝶梦》、《白门柳》、《花灯案》、《闹严府》等10多个剧目被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摄制成舞台剧和电视剧播映。
广东汉剧行当齐全,表演艺术多姿多彩,音乐唱腔丰富优美,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南国牡丹”。这一别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文化及南方戏曲艺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受市场经济和流行娱乐文化的冲击,广东汉剧观众锐减,演出难以为继,原有剧团先后撤销或合并;随着老艺人辞世,年轻人不愿传承发扬,广东汉剧艺术不少绝技亦人去艺亡。广东汉剧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加大力度予以保护。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广东汉剧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保护基地,肩负剧目创作、演出示范、艺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等重任。2019年6月,该院将规划建设开放式的广东汉剧博物馆,设有广东汉剧体验馆、广东汉剧艺术讲堂、广东汉剧创作研究基地、广东汉剧衍生品研制中心、广东汉剧文化交流中心等功能室,让更多市民、游客近距离、直观地感受广东汉剧的魅力,让广东汉剧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剧,广东汉剧院近年复排了广东汉剧系列优秀传统剧目,并与梅州广播电视台合作,利用高科技手段及先进设备,拍摄成影像资料,同时以电视台、网络等现代媒体为平台进行播放宣传,使广东汉剧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了解广东汉剧、热爱广东汉剧、支持广东汉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