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盘索里"是朝鲜语的直译音,"盘"意思为在大庭广众下游乐,"索里"的意思是声音或歌声,是流行于韩国及中国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朝鲜族聚居区的朝鲜曲艺。
盘索里在18世纪中叶出现于朝鲜南部,20世纪初传入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朝鲜族聚居区。具有一人多角,"化入化出",以唱为主,说中有唱,唱中带说的表演特色。演唱者一人在鼓手的配合下,仅用自己的歌声、说白、身体动作和作为道具的一把扇子,可以出演有多种人物出场的情节复杂的大型作品,传统曲目有《春香传》《沈清传》《兴夫歌》等。
盘索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是能够将音乐、文学、表演、叙事融为一体的音乐形式。2011年5月23日,辽宁省铁岭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申报的盘索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V-102。
盘索里产生于18世纪。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江湖艺人根据某种戏剧所创造的,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萨满教仪式中的歌曲。19世纪初的《广寒楼乐谱》中写道:“唱优之戏,一人立,一人坐,而立者唱,坐者以鼓节之,凡杂歌十二腔,香娘歌即一也。”
盘索里通常在野游、宴会、年节和庆典场合演出,抗日战争时期也有艺人以此在餐饮场所卖唱为生。20世纪中叶以后,盘索里出现了高台表演,成为朝鲜族专业文艺表演团体的重要演出形式。
盘索里在表现形式上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首先要有演唱者,在演唱者的左侧要有击鼓手,此外还有一个要素是听众。表演"盘索里"时,演唱者站立着,击鼓手要在演唱者的左侧把鼓放在前面坐着,演唱者叫做"唱者",击鼓的人叫做"鼓手"。
唱者是"盘索里"表演中的重中之重。不但要唱曲,还要说出台词,确切说叫"说白台词"。"盘索里"艺术中的唱曲被称作"曲",说白台词部分叫做"啊呢里","盘索里"是以"曲"和"啊呢里"组合而成的。"盘索里"对"唱者"的要求很高:在"唱"时必须要有节拍,在"说白台词"当中也有类似唱曲的部分,但是此时没有节拍,这种尺度的掌握和调整对"唱者"来说是一种考验。不仅如此,"盘索里"要求"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做一些类似演技的动作,如悲伤时要做"哭"的动作,高兴的时候要跳起舞,唱着船歌的时候要做划桨的动作,这样的部分叫做"陪衬姿态"。
鼓手坐在演唱者左侧,需要仰面望着"唱者"击鼓,不单要击好鼓,还要切合演唱内容喊出"儿细古"(高兴)、"找它"(好啊)、"格勒齐"(当然)、"杂儿函大"(做的好)等词语,这叫"捧场",就像相声艺术当中的"捧哏"一样。对鼓手来说,这种"捧场"是非常重要的,"捧场"做得到位,会使表演已经相对疲劳的"唱者"马上焕发精神。
听众是第三个因素,在"盘索里"表演中,听众需要参与演出,好的"盘索里"听众是会捧好场的听众。"盘索里"表演的一大特色是与观众互动。"唱者"常以独特的幽默语言和舞蹈动作,调动听众的情绪和互动性,使听众情不自禁地参与互动,尽情地歌舞。"盘索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民间艺术,有了好听众,"盘索里"的表演才能达到较佳的境界。
盘索里的唱腔曲调有平调、上平调、界面调、平界面调、下界面调等。其主要乐器是鼓,也有加入伽倻琴或扬琴伴奏的情形。
盘索里的节拍独具特色,其主要特征如下:
陈扬调(Jinyangjo):散调里最慢的一种节拍。
中莫利(Jungmori):散调里面节拍较慢的12拍节奏,常用于抒情或叙述。
中中莫利(Jungjungmori):比中莫利快,常表现悲愤或者兴奋。
自振莫利(Jajinmori):散调里面节拍很快的12拍节奏,常用于罗列、叙述。
挥莫利(Hwimori):散调里面节拍最快的4拍节奏,用于表现慌乱景象。
盘索里具有一人多角,"化入化出",以唱为主,说中有唱,唱中带说的表演特色。由于盘索里富有叙事性,便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怀,逐渐成为朝鲜族群众十分喜爱的音乐形式。高水平的盘索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演唱者一人在鼓手的配合下,仅用自己的歌声、说白、身体动作和作为道具的一把扇子,便能够描绘世界万物的冲突与和解、善与恶、美与丑的关系。
盘索里传统节目多取材于朝鲜族的传统故事,如《春香传》《沈清传》《兴夫歌》等,也有《赤壁歌》《孔明歌》等据汉族文学故事编演的节目和反映新时代现实生活的短篇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