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年4月18日- 1977年9月13日),美籍指挥家。作为20世纪早期和中期的主要指挥家之一,他最著名的是与费城乐团的长期合作,并与该乐团一起在迪士尼电影《幻想曲》中亮相。他的指挥风格抛弃了传统的指挥棒,并从他指挥的乐团中获得了独特的华丽声音,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
斯托科夫斯基曾担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NBC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空气交响乐团等多个乐团的音乐总监。他也是全美青年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好莱坞碗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的创始人。
斯托科夫斯基为多部好莱坞电影担任指挥并出演,其中最著名的是迪士尼的《幻想曲》。他一生都是当代作曲家的捍卫者,在他60年的指挥生涯中,为许多新音乐进行了首演。斯托科夫斯基1909年首次正式指挥,1975年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但一直录制到1977年6月,也就是他去世前几个月,享年95岁。
中文名: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国 籍:波兰(生于英国,入美国国籍)
出生地:英国伦敦
出生日期:1882年4月18日
逝世日期:1977年9月13日
职 业:指挥家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伦敦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本世纪指挥家中的“音响魔术师”
代表作品:贝多芬、马勒、李斯特、巴赫等音乐家系列作品
斯托科夫斯基对自己的身世三缄其口,从他的姓名看是典型的波兰人,已知他1882年4月18日生于伦敦,并且以他的祖父列奥波尔德之名受洗。
1905年,斯托科夫斯基开始在纽约市工作,担任圣巴塞洛缪教堂的管风琴手和唱诗班指挥。他在教区居民中很受欢迎,其中包括范德比尔特家族的成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辞去了这个职位,以追求一个乐团指挥的职业生涯。斯托科夫斯基搬到巴黎进修指挥。在那里,他听说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在结束长时间的休假后将需要一位新的指挥。1908年,斯托科夫斯基开始为赢得这个职位而努力,他写信给乐团主席克里斯蒂安·r·霍姆斯(Christian R. Holmes)夫人,并前往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接受个人面试。
斯托科夫斯基从其他申请者中被选中,并于1909年底开始担任指挥职务。1909年5月12日,斯托科夫斯基在巴黎科隆乐团首次正式担任指挥,与他未来的新娘、钢琴家奥尔加·萨马洛夫(Olga Samaroff)一起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接下来的5月18日,斯托科夫斯基在伦敦与新交响乐团在女王大厅进行了指挥处女作。他被任命为辛辛那提的新常任指挥,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引入了“流行音乐会”的概念,从他的第一季开始,他开始支持在世作曲家的作品。他的音乐会包括理查德·施特劳斯、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格拉祖诺夫、Saint-Saëns和其他许多人的音乐表演。他指挥了埃尔加等作曲家的新作品在美国的首演,他的第二交响曲于1911年11月24日在那里首次演出。他将坚持他对当代音乐的支持,直到他的职业生涯结束。然而,1912年初,斯托科夫斯基对乐团董事会的政治斗争感到失望,提交了辞呈。
两个月后,斯托科夫斯基被任命为费城管弦乐团的指挥,并于1912年10月11日在费城首次指挥。这个职位给他带来了一些最伟大的成就和认可。有人认为,斯托科夫斯基在辛辛那提突然辞职,因为他知道费城的指挥职位是他想要的,或者就像奥斯卡·莱凡特(Oscar Levant)在他的书《一种无知》(A stmattering of Ignorance)中所说的那样,“他把合同藏在自己的后口袋里。”然而,在斯托科夫斯基在费城担任指挥之前,他回到了英国,在伦敦的女王大厅指挥了两场音乐会。1912年5月22日,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了伦敦交响乐团的一场音乐会,60年后,他在90岁的时候完整地重复了这场音乐会。1912年6月14日,他指挥了一场由著名女高音莉莲·诺迪卡主演的瓦格纳音乐会。在担任费城管弦乐团指挥期间,他主要负责说服玛丽·路易斯·柯蒂斯·博克在费城建立柯蒂斯音乐学院(1924年10月13日)。他帮助招聘教师,并雇佣了许多毕业生。
斯托科夫斯基迅速获得了音乐表演者的声誉。他的戏剧天赋包括宏大的动作,比如把乐谱扔到地上,表示他不需要根据乐谱指挥。他还在音乐厅里尝试了新的灯光安排,有一次他在一个黑暗的大厅里指挥,只照亮他的头和手,其他时候他会安排灯光,让灯光投射出他的头和手的戏剧阴影。在1929-1930交响乐季的后期,斯托科夫斯基开始在没有指挥棒的情况下指挥。他无拘无束的做事方式很快成为他的标志之一。在音乐方面,斯托科夫斯基培养了乐团,塑造了“斯托科夫斯基”之声,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费城之声”他鼓励弦乐部分的“自由鞠躬”,铜管部分的“自由呼吸”,并不断改变乐团各部分的座位安排,以及音乐厅的声学效果,以回应他想要创造更好声音的冲动。斯托科夫斯基被认为是第一个采用如今大多数乐团都在使用的座位安排的指挥家,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一起坐在指挥家的左边,中提琴和大提琴在右边。
斯托科夫斯基还因修改自己指挥的一些作品的编曲而闻名,这是20世纪下半叶之前指挥家的标准做法。其中,他修改了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勃拉姆斯的编曲。例如,斯托科夫斯基修改了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梦幻序曲》的结尾,使它能够安静地结束,他从《谦逊的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和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书信》(罗莎·纽马奇译:1906)中获得了这样的想法,即作曲家在巴拉基列夫的建议下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结尾。斯托科夫斯基改编了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的管弦乐,在某些地方听起来与穆索尔斯基的原作相似,为穆索尔斯基的《秃山之夜》创作了自己的管弦乐。在电影《幻想曲》中,为了符合迪士尼艺术家的故事线,描绘了善与恶之间的战争,《秃山之夜》的结尾延续到了舒伯特的《圣母颂》的开头。
许多乐评人对斯托可夫斯基的自由表现表示反对——这种自由在19世纪很常见,但在20世纪基本消失了,那时忠实地遵守作曲家的乐谱变得更加普遍。
斯托科夫斯基的曲目很广泛,包括许多当代作品。他是唯一一位演奏过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生前所有管弦乐作品的指挥家,其中有几部作品是世界首演。1932年,斯托科夫斯基首次在美国演出勋伯格的《古雷之歌》。斯托科夫斯基还在美国首演了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四部交响曲,第1、3、6和11号。1916年,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了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的美国首演,他曾于1910年9月12日在慕尼黑参加过该交响曲的首演。他将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添加到他的曲目中,为世界首次演出了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三首俄罗斯歌曲、第三交响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西贝柳斯的最后三部交响曲于20世纪20年代在费城举行了美国首演;以及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他的许多作品也是斯托科夫斯基首次在美国演出的。1922年,他将斯特拉文斯基为芭蕾舞剧《春之祭》所作的配乐引进美国。
斯托科夫斯基很少担任歌剧指挥,但他确实在费城举行了穆索尔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1929)和阿尔班·贝伯格的《沃采克》(1931)的原版歌剧的美国首演。1933年,他为年轻观众开办了“青年音乐会”(Youth concert),这在费城和许多其他美国城市仍然是一种传统,他还培养了青少年音乐项目。在与董事会发生争执后,斯托科夫斯基从1936年开始退出费城交响乐团,让他的搭档指挥尤金·奥尔曼迪逐渐接管。1936年至1941年,斯托科夫斯基与奥尔曼迪共同承担主要指挥任务;直到1960年2月12日,斯托科夫斯基才与费城乐团在1940-41赛季的闭幕音乐会中出现。1960年2月12日,他客串指挥费城乐团演奏了莫扎特、法拉、斯雷斯皮吉的作品,并参与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的传奇演出,该交响曲可以说是斯托科夫斯基最伟大的作品。这场音乐会的广播录音多年来一直在收藏家之间私下流传。
斯托科夫斯基以自己的身份出现在1937年的电影《Big Broadcast》中,指挥了两首巴赫的乐谱。1939年,斯托科夫斯基与沃尔特·迪士尼合作创作了他最为人熟知的电影《幻想曲》。他指挥了所有的音乐(除了电影中间的“即兴演奏”),包括他自己为巴赫的《托卡塔》和D小调赋格曲以及穆索尔斯基/舒伯特的《秃山之夜》/《圣母颂》编曲。在一段著名的剪影镜头中,斯托科夫斯基甚至和米老鼠交谈(并握手);不过,后来他笑着说米老鼠和他握手了。
1960年回国后,斯托科夫斯基以客座指挥的身份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他还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制了两张LP唱片,其中一张是曼努埃尔·德·法拉的《爱的布鲁乔》;另一张是巴赫的专辑,收录了勃兰登堡第五协奏曲和他自己的三首巴赫的歌词。他继续以客座指挥的身份出现在更多的场合,他的最后一场费城交响乐团音乐会在1969年举行。1969年9月8日在伦敦克罗伊登区费尔菲尔德大厅,87岁的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这位音乐老人显得有点老态龙钟了,动作不那么灵便,不过,他指挥起来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神气得很。或许年迈之故,手势呆滞,速度偏慢,力度不强,音乐却带有一种内在的动感而又富于律动,音响自始至终保持着精致优雅室乐式的特色。
斯托科夫斯基最后一次世界首演是在1973年,当时他91岁,在BBC广播中与新爱乐乐团合作指挥了哈弗加尔·布莱恩的第28交响曲。1973年8月,斯托科夫斯基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指挥国际节日青年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卫报》的爱德华·格林菲尔德写道:“斯托科夫斯基把他们召集起来,就好像这是一场20世纪20年代的费城古典音乐会。”斯托科夫斯基甚至在退出音乐舞台后仍继续录制唱片,主要是与国家爱乐乐团合作。国家爱乐乐团是另一个特别的乐团,由从伦敦主要乐团中挑选出的首桌乐手组成。1976年,他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订了一份唱片合同,这份合同可以让他一直活跃到100岁。
1977年,斯托科夫斯基因心脏病发作在汉普郡的内瑟瓦洛普去世,享年95岁。他临终前为哥伦比亚录制的最后唱片包括乔治·比才年轻时的C大调交响曲,以及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第四交响曲。
在斯托科夫斯基65年(1909-1974)的指挥生涯中,共指挥了7000多场次(其中“首演”2000多首作品),现场听众超过1000多万,录制了大量的优质唱片,曲目广泛,包罗万象,从巴赫到艾夫斯、米约,无所不识,应有尽有。他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热心于各种革新试验,热衷於引介新作品,积极培养新生力量,我行我素,贡献良多。他的指挥与托斯卡尼尼忠于原作的风格截然不同,嗜好对作品进行加工润色,甚至更动切割,经常采取异乎寻常的自由处理手法,速度变化十分强烈,音响丰满、浑厚、坚实,且富力与美,这是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最突出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