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年-1594年2月2日),16 世纪伟大的教会音乐家,罗马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创作传统宗教音乐,有弥撒曲 104 首、经文歌 250 首及其他宗教作品。所作弥撒曲囊括了15—16 世纪弥撒曲的所有类型,既有“定旋律弥撒”“释义弥撒”,也有“模拟弥撒”和“自由弥撒”,著名的代表作为《马切鲁斯教皇弥撒曲》。他的音乐技法严格地遵循天主教复调音乐的创作原则,结构严谨、声部均衡、音响纯净,被视为 16世纪“古式风格”的典型。
中文名: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
外文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国籍:教宗国
出生地:帕莱斯特里纳
出生:1525年
逝世:1594年2月2日
知名作品:104首弥撒曲(包括《马塞勒斯教皇弥撒》),300余首经文歌,大量牧歌
所属时期/乐派:文艺复兴罗马乐派
擅长类型:弥撒曲,经文歌,圣歌,牧歌,其他声乐作品
帕莱斯特里纳于生于罗马附近的的小镇帕莱斯特里纳,当时归属教皇国。当时人们常以杰出人士的生地称呼该人,所以人们也以帕莱斯特里纳称呼他。对于他的准确出生日和早年生活,人们所知不多。他的创作生涯基本上在罗马度过。他在多个教堂任职,其创作曾引起教皇重视。但是后世有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的真实程度则是有待考证的。
帕莱斯特里纳出道时,意大利深受北欧风格的复调音乐影响,其中最出名的作曲家是纪尧姆·迪费和若斯坎·德普雷。帕莱斯特里纳之前,意大利还没有与他们成就相当的复调作曲家。
帕莱斯特里纳于1537年来到罗马,在圣玛丽亚·马卓雷大教堂唱诗班内当歌手。后因变声,于1544年回到故乡任圣阿加彼塔大教堂任管风琴师兼声乐教师。他结识了时任当地大主教的德尔蒙特,并来往甚密。1550年德尔蒙特被选为教皇,为尤利乌斯三世。1551年,帕莱斯特里纳被任命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下属的朱利亚合唱团的乐长。1554年,他的的第1部弥撒曲集出版并进献给尤利乌斯三世。这是当时第一部由意大利人创作的弥撒曲集,此前的弥撒曲集多出自低地国家如法国,葡萄牙等国。同年由教皇推荐,未经考试就得到当时教会音乐家的最高荣誉──教皇合唱团歌手。帕莱斯特里纳于1594年死于罗马。按照当时习俗,他的遗体在其逝世当天就被下葬。他的棺木上铭刻了圣歌之王(Libera me Domine)。有三个合唱团一起在其葬礼上演唱了圣歌。
帕莱斯特里纳曾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是声乐作品,弥撒曲、经文歌等尤为著名,其中也有许多无伴奏合唱的作品。被确认为他所创作的弥撒曲有105首,另有10首尚有疑问。此外,他还写有375首经文歌,68首奉献经,约80首赞美诗,35首圣母颂歌,约50首的意大利语宗教性牧歌以及耶利米哀歌和连祷等。他最著名的作品《马塞勒斯教皇弥撒》,曾被后人认为是为了劝说教会放弃对复调音乐的限制而作的。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对天主教教堂音乐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由帕莱斯特里纳的弥撒曲可以看出他不同时间作品风格的演变。巴哈特别喜欢他的 Missa sine nomine,在编写B小调弥撒曲时研究及演奏了这首弥撒曲。大部分帕莱斯特里纳的弥撒曲都是在1554年到1601年出版的十三本作品集中,最后的七本是在帕莱斯特里纳死后才出版。
帕莱斯特里纳的作品《马塞勒斯教皇弥撒》曾被错误的认为和特伦托会议有关,此说法也是普菲茨纳创作歌剧《帕莱斯特里纳》的基础。依此说法,编写马塞勒斯教皇弥撒是为了游说特伦托会议放弃圣乐中复调音乐的限制。不过近期的研究发现该弥撒曲的作曲时间是在讨论复调音乐的禁令之前(至少十年之前)。历史资料也指出特伦托会议没有禁止任何教会音乐,也没有针对教会音乐订定任何规定或正式文件。这些故事起源自特伦托会议参与者的个人看法,不代表特伦托会议的官方意见。不过过了几世纪,这些传闻被误认为是事实,编写成书。帕莱斯特里纳创作此弥撒曲的原因不明,不过因为找不到类似的禁令,其创作也看不出和反宗教改革有关。帕莱斯特里纳的风格从1560年代一直到他逝世都保持一致。
帕莱斯特里纳音乐的特点是不和谐的部分多半会限制在一小节中的弱拍。因此产生了更流畅的复调音乐,现在认为这是文艺复兴后期音乐的风格,因此将帕莱斯特里纳(和奥兰多·德·拉絮斯)誉为在若斯坎·德普雷之后,欧洲顶级的作曲家。“帕莱斯特里纳风格”视为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位法的基础,大部分是归功于18世纪作曲家及音乐理论家约翰·约瑟夫·富克斯,在他的《艺术津梁》中将帕莱斯特里纳的技巧编写为学生作曲的工具。
很多有关帕莱斯特里纳的研究是在十九世纪由Giuseppe Baini所提出,他1828年提出一篇专题论文,使得帕莱斯特里纳再度出名,而且更加强了在特伦托会议改革过程中拯救教会音乐的说法。十九世纪倾向的英雄崇拜出现在此论文中,在普菲茨纳创作歌剧《帕莱斯特里纳》时达到高峰,而且此论点还一直延续到今日。
德国后浪漫主义作曲家普菲茨纳曾根据帕莱斯特里纳的事迹创作其最著名的歌剧《帕莱斯特里纳》。
音乐评论家唐纳德·托维评论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与传统复调乐曲之间的联系:
“就是巴赫和亨德尔也很少有这样的空间和音效的感觉。贝多芬的前人,几无能如此贴近帕莱斯特里纳,发现其部分失传秘密者。”
帕莱斯特里纳的音乐作品保存下来的有100余首弥撒曲,250余首经文歌,以及许多圣母颂歌、圣歌及世俗体裁的牧歌等,大都是四、五声部的无伴奏合唱。他的合唱曲曲调流畅,以级进为主,没有大的跳进,而且曲调结合得巧妙,乐音清晰明朗。帕莱斯特里纳虽然以写宗教音乐著称,但他的音乐正像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圣经》题材画一样,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内容。他写的《耶酥复活》是充满生活情趣的舞曲性的音乐。他的世俗牧歌曲调清新,节奏活泼,歌词常常采用人文主义诗人F.彼特拉克的抒情诗。他广泛地利用意大利民间音乐的素材,曲调优美,深情而含蓄。他的大型作品结构严谨、均衡、宏伟,他创作的曲调往往消除了“锋芒”,其轮廓常常为繁复交织的对位声部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