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这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音乐华丽、明快、活泼,通俗易懂。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全名《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是约翰·施特劳斯所作170首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于1867年。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为振奋人心,作者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的委托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曲名和创作动机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重新创作。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一开始,由小提琴用碎弓轻轻奏出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出了全曲的主要音调。
接下来是5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2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1小圆舞曲的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2小圆舞曲第1部分的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第2部分显得优美委婉,与第1部分形成对比。
第3小圆舞曲的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
第4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
第5小圆舞曲的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最后是合唱曲的尾声,比较简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而管弦乐曲的结尾则规模较大,它依次再现了第3、第2、第4、第1小圆舞曲的主要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曲序奏的主要音调,然后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1866年,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之约,根据卡尔·贝克的诗作《蓝色多瑙河》的意境写成了充满维也纳乡土之情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作品,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其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引子分为两个部分。乐曲开始,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如黎明时平静的多瑙河水微波荡漾,圆号吹出一个充满希望的音调,好似晨曦拨开了多瑙河上的薄雾,黎明到来。音乐生机盎然,安谧宁静。第二部分是序引的小高潮,这个由木管乐器演奏的活泼清新的动机,配以典型的圆舞曲律动,如河水拍岸,生机勃勃,使人振奋。
随后,是第一圆舞曲。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轻快的节奏、明朗的旋律如多瑙河水畅流不息,它歌唱着美丽的多瑙河,歌唱着洒遍春晖的奥地利人的故乡。第一段的主题素材来自引子的动机。第二段由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区断奏,充满喜悦,活泼而轻快。
第二圆舞曲是三部曲式。第一段旋律起伏、跳跃,给人以朝气蓬勃的美好感受。中段的音乐婉转而柔美,小提琴奏着主题,竖琴用琶音伴随着,好像阿尔卑斯山麓的青年们在热烈、欢快的舞蹈间隙,窃窃私语,互诉衷曲。
第三圆舞曲是二部曲式。第一段饶有新意,典雅而高贵。反复以后,对比性的第二段曲调生动活泼,富于流动性和旋转性。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第一段由木管乐器和小提琴弱奏出优美动人、舒展柔情的旋律。然后,在热闹的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欢腾、热烈的对比乐段使全曲达到高潮。
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规模较大,第三、第二、第四、第一圆舞曲的素材一一再现,接着又再现了乐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全曲在疾风骤雨式的节日狂欢气氛中结束。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四百多首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于1867年。人们常听到的是管弦乐曲。其实,这支曲子当初是作为一首男声合唱曲写成的。
1867年,奥地利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急需一首供表演用的合唱圆舞曲。当时,约翰·施特劳斯已经创作了大量圆舞曲,于是大家提出最好请约翰·施特劳斯来写。“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柏克找到这位著名的作曲家,请求他为“合唱协会”创作一首合唱圆舞曲。当这一要求提出以后,约翰·施特劳斯并没有马上答应,虽然,他早就想写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作品,但是人家要求他写的是一首声乐曲,而他过去从没有写过合唱。经指挥一再请求,他才答应试一试。 多瑙河是流经中欧的一条主要河流。这条河流对作曲家来讲,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悉。约翰·施特劳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两岸。那湛蓝的河水,如画的风光,村民朴实的舞蹈,美丽动人的传说,使作曲家感到犹如投身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经常留连忘返,不愿离去。他更喜欢阅读诗人们赞美多瑙河的诗篇。所以,当赫尔柏克一提出要他创作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圆舞曲时,一幅幅多瑙河秀丽景色的生动画面和柏希的诗句“在那多瑙河边,在那多瑙河边 …… ”立即浮现在作曲家的脑海里。约翰·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友人格涅尔听。这位诗人也有同感,他很快写下一首歌颂多瑙河的诗歌。当约翰·施特劳斯拿到《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诗篇时,乐思如同奔腾的河水,激荡在他的心头。关于约翰·施特劳斯是怎样创作《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是人们感兴趣的事情,于是传说纷纭。有人讲:那天,他忘了带谱纸,于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了这些乐思。这天夜里,他没有回家去,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里脱掉衬衫入睡。
他的夫人杰蒂·德雷弗丝是一位歌唱家。她发现丈夫衬衣袖上的乐谱,知道这是他的什么新作,就没有动它。可是,当她有事出门归来时,发现这件写有乐谱的衬衣被仆人当作脏衣服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惊,急忙跑出去找。幸好洗衣妇刚刚将衣服丢进洗衣盆里。杰蒂从水中将衬衣捞出。还好,乐谱墨迹还未泡掉。所以,今天,人们能听到这支动人的圆舞曲,真应该感谢杰蒂救谱之功。当然,传说并不一定和事实完全相符,但它说明人们对这支曲子的热爱和想追根求源的迫切心情。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不仅受到群众的喜爱,也受到许多专业音乐家的赞赏。向来写作严肃音乐的德国著名作曲家博拉姆斯,有一次在舞会上见到约翰·施特劳斯的夫人杰蒂,杰蒂请博拉姆斯在她的扇子上题字,布拉姆斯先写上《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主题,然后在下面写道:“可惜不是我所作。”这个小轶事可以说明,约翰·施特劳斯的曲子的确做到了雅俗共赏。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它不仅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而且在演出规模也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到美国波士顿主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在世界和平大会上演出。参加这次演出的合唱人数竟多达两万人,伴奏乐器多达一千零八十七件。约翰·施特劳斯担任合唱总指挥,下设一百多名助理指挥。这样大型的演出怎么开始呢?有人想出一个好办法:用炮声作为开始信号。这次演出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大批观众拥向后台,希望见到这位著名作曲家,并纷纷要求签名留念。这时,连作曲家掉下的一根头发,也成为珍贵的纪念品了。
这支著名的圆舞曲旋律优美动人,节奏富于动感,老少皆宜。在欣赏这首作品时,通过想像能感受鲜明的音乐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
歌词:
春天来了 大地在欢笑
蜜蜂嗡嗡叫 风吹动树梢
多美妙 春天多美好
鲜花在开放 美丽的紫罗兰
焕发着芳香
春天来了 美妙
春天妙 多么鲜艳
玫瑰向着我们微笑
美丽的春天阳光 金色的阳光多温暖
那露水在绿色草地像珍珠发光 小鸟歌唱在树梢
白云像面纱在蓝天飘扬
美丽芬芳的花朵遍地争艳开放
春来了 这一切多美好春来了 多美好 大地一片春光 鸟语花香 多么美好
那小鸟在树林里高唱 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叫 美丽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