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一首古琴曲,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最初可能是一首笛曲或箫曲,但现今仅存古琴谱,最早的谱本见于《神奇秘谱》。采用正调定弦。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全曲共有10个段落,因为主题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
这首乐曲的一部分经过改编后,自2004年起成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主题音乐。此外,此曲还存在二胡、钢琴等多个版本。
古琴谱库
|
撰刊年代
|
琴曲简介
|
西麓堂琴统
|
1525
|
凡十段
|
风宣玄品
|
1539
|
凡十段
|
太音传习
|
1552
|
宫调凡十段
|
杏庄太音补遗
|
1557
|
凡十段
|
琴谱正传
|
1561
|
凡十二段
|
五音琴谱
|
1579
|
凡十四段
|
重修真传琴谱
|
1585
|
凡十二段
|
玉梧琴谱
|
1589
|
凡十段
|
琴书大全
|
1590
|
凡十三段
|
绿绮新声
|
1597
|
宫调凡十三段
|
藏春坞琴谱
|
1602
|
亦名王妃引凡十段
|
伯牙心法
|
1609
|
宫音凡十三段
|
太音希声
|
1625
|
宫调凡十一段
|
琴苑心传全编
|
1667
|
宫调凡十段
|
自远堂琴谱
|
1802
|
宫音凡十段
|
琴谱谐声
|
1821
|
角宫凡十段
|
峰抱楼琴谱
|
1825
|
宫音凡十三段
|
蕉庵琴谱
|
1868
|
宫音凡十段
|
天闻阁琴谱
|
1876
|
宫音中吕均凡十段
|
希韶阁琴瑟合谱
|
1878
|
|
琴学初津
|
1894
|
宫音凡十段
|
琴学丛书
|
1910
|
宫调宫音凡十段
|
其中流传最广的包括:
吴景略的版本,依据《琴谱谐声》(1820年刻本)弹奏,其技巧加花较多,风格洒脱,节奏规整。
广陵派的版本,依据《蕉庵琴谱》(1868年刊本)弹奏,节奏较跌宕自由,被称为〈老梅花〉。有张子谦、刘少椿、梅曰强等琴家弹奏。
溥雪斋的版本,依据《春草堂琴谱》弹奏,其节奏规整,风格清丽,被称为〈新梅花〉。
卫仲乐的版本,郑觐文传谱,指法根据《蕉庵琴谱》,节奏紧凑。
吴兆基的版本,收录于《吴门琴谱》,节奏轻快灵动。
《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觉别具风情。“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 。“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正因为“主题”在古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其名称来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
1、溪山夜月;
2、一弄叫月,声入太霞;
3、二弄穿云,声入云中;
4、青鸟啼魂;
5、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
6、玉箫声。
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是一个带循环性的多段曲式,其特点是由同一主题与插部作轮回再现,造成连续的回旋运动。乐曲一开始便在低音区以散板形式奏出气氛肃穆深沉的曲调,展现出一幅寒冬腊月的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而立的画面。然后采用四、五、六度的大幅跳跃,使旋律的转折富有层次,苍劲有力。第二、四、六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以作为梅花高洁、安详形象的清越泛音在二、四、六段出现三次,故被称为“三弄”。
主题用清越的泛音奏出,为的是显示梅花那冰清玉洁、高雅脱俗的气韵。再加上轻巧的节奏、简洁的旋律,使乐曲柔中带刚,勾画了“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的景象。三次重复旋律变化不大,主要采用在音区上的对比,将二弄降低八度以取得重复中的变化。第三、五段是插部,音乐作为主题的铺垫、衬托,象征着处于陶醉中的人对自己所倾心的梅花的观赏、品玩、陶醉及深情赞颂。整个这一部分是梅花的静观形象,谱写了它在淡、静、凌寒的环境中笑绽枝头的画面。
7、凌云戛玉;
8、铁笛声;
9、风荡梅花;
10、欲罢不能。
第七段开始是第二部分。此段出现了新的音乐素材,其梅花形象带有戏剧性,旋律跌宕多姿,大起大落。第九段又在中低音区再现这一主题。乐曲采用切分节奏、高低音区的频繁跳跃、交替奏鸣,此起彼伏,情绪激越,大有竞相怒放之势,梅花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第八段起了连接的桥梁作用。第十段速度较慢,使高潮的气氛逐渐平稳下来,并通过节奏对比和调性变化将乐曲引向一个新境界。整个第二部分是梅花的动态意象,利用音色对比和节奏对比,与第一部分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梅花迎风而立,与寒风搏斗的形象。
此部分象征梅花不惧寒霜、临风摇曳的意态,以其梅花的铁骨、冷香的自然属性,笑战、笑弄风霜的姿容,映射和歌颂了高雅、贞洁的人的性格和气节。由于第一部分的音调渗透、贯穿,且有合尾性质,又使得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保持了统一性。最后是全曲的尾声部分,近似散板。它由各段固定的终止型乐句经变化后用泛音轻盈地奏出,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将乐曲引向深远清雅的境界。如同乐者的吟颂,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梅花三弄:中国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年~466年)《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明代尚流传。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明《伯牙心法》:“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
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称的“笛”其实即现代的箫。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编为琴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现存最早的〈梅花三弄〉录音是今虞琴社在1940年代录制的45转“琴瑟箫”合奏版,1955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慢转的琴箫合奏版,迄今已有十多种唱片出版。
1973年王建中依吴景略提供古琴曲改写的钢琴曲,其表现主题为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笛子独奏曲,陆春龄改编。
琵琶独奏曲,夏宝琛改编。
编钟协奏曲, 彭修文改编。
中乐合奏,吕培原改编。
中国人对“梅花”有着特殊的尊敬和喜爱,它已成为中国人某种人格的化身。因此,梅花自然就成为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人们寄情于梅花,以诗、画、乐来表现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特点以及傲霜高洁、情趣高雅等具有高尚人格美的品质。《诗经》中就有《小雅》、《召南》、《陈风》、《曹风》等。宋代的陆游、明代的高启等人也曾以诗颂梅。画界自宋朝以来就有人画梅。到了明代以“梅、兰、竹、菊”为独立的画料,称为以梅为首的“四君子画”。比较之下,歌颂梅花的乐曲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晋隋以来便有此曲,原是晋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后经唐代名琴家颜师古移植为琴曲。乐曲名称由来于音乐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三次,由此称《梅花三弄》。乐曲表现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态以及傲雪斗霜的高尚品格,并借梅花洁白、芬芳和不畏严寒的特性来抒发人们对坚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赞美。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这在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有所体现。同样地,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并非仅仅注重对形象的接近原貌的描摹,而更多地通过“传神”也就是通过展现其精神气质、意蕴来体现其审美意义和价值,音乐作品《梅花三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有所谓“一弄叫日、二弄穿月、三弄横江”。有说梅花的花期内,一天赏梅花又分早、午、晚三个时间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又有把之比做像征着梅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而琵琶曲《梅花三弄》的三弄为“寒山绿萼、姗姗绿影,三叠落梅”等说法。
南宋林逋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确实可视为咏梅的千古绝唱。然而,用这首诗的意境和情趣来形容琴曲《梅花三弄》“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所达到的境界和所表现的人格美、节操美,就有点牵强了。《梅花三弄》绝不是“众芳摇落独暄妍”的孤芳自喻,更不堪用“占尽风情向小园”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婉格调来比拟。因为《梅花三弄》是一首歌颂“君子之真,弄清风”;“君子之情,弄飞雪”;“君子之操,弄光影”的的恢弘诗篇,它抒发的是作者坚贞不屈和刚毅不拔的气质,它是人们心灵美、风格高的艺术写照,是人们生活中、精神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