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曲》(法语:Les préludes),作品号S. 97,在1854年所作,是李斯特十三首交响诗中的第3号,亦是当中最著名的一首。
序奏以一个寓意深长的冥想音调开始。这个从弦乐土壤里萌生的乐句,最基本的音符只有三个音,而后续所表现的所有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都是由这个三音动机繁衍而来。
该曲最初写于1844年,是根据法国诗人约瑟夫·奥特朗的诗作《四元素》谱写的合唱套曲的前奏部分,1854年李斯特将其改写为独立的交响诗,并配上了另一位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作《诗的冥想》中的一篇。
1854年2月23日,于魏玛,李斯特亲自指挥。
李斯特的《前奏曲》是根据“人生是走向死亡的前奏曲”这种想法,唱出他的人生观。这种想法是基于拉马丁(Alphonse Marie Louis de Prat de Lamartine)的诗而来。原曲是根据法国诗人奥特朗(Autran)的诗所写的男声合唱曲《四大元素(Les quarte éléments)》的序曲。这是在1848年使用合唱曲中的主题写成的作品。后来把这首作品修改,成为独立的交响诗。发表交响诗时,把拉马丁的诗作《诗的冥想》重新改编为序文,附在乐谱作为乐曲的标题。那序文是:
“我们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头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之歌的一系列前奏吗?爱情是每一颗心最向往的曙光,暴风雨猛烈的冲击驱散了青春的幻想,它那致命的雷电毁灭了神圣的祭坛,可是,最初感到的愉悦与欢乐不受到暴风雨的干扰的那种命运在哪里呢?有没有这样一颗遭受过残酷折磨的心灵,当暴风雨一过去而它却不从田园生活的宁静中去寻找抚慰呢?然而,看来人们很少会长久安于昔日投入大自然怀抱时所获得的那种温柔与平静;一当号角长鸣,他便急速奔向召唤着他的危险岗位,以便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充分发挥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