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产生声音的合成器(英语:Synthesizer或Synth)是一种电子乐器,它利用电的产生震荡,通过电信号仪表放大器,最终由扬声器或耳机表现出来。合成器通常含有振荡器、滤波器、效果器等单元,通过改变它们的参数可以自由改造声音。
合成器既可以模仿自然存在的声音(乐器,如钢琴、电子琴、长笛、人声、自然的声音如海浪等),也可以生成新的电子音色。它们通常以音乐键盘(Musical keyboard)控制。符合一定设计范式、不含电源且需要组合使用的合成器单元通常被称为模块合成器(Modular Synthesizer)。
合成器有三种基本架构:
1、在模拟电路中产生电压的震荡(如类比合成器);
2、在电脑中作数学运算(如软件合成器);
3、综合以上二种,最后会产生电压讯号会使扬声器或耳机之薄膜振动。
合成器所发之声音和录音设备拾取的自然声音不同,录音是将声波的机械能转换为讯号,并且可以通过回放把讯息转回机械能(虽然取样技术会导致失真)。
许多合成器因为使用键盘作为操控界面,常常被当作一种键盘乐器。但是其实合成器之操控界面并不一定是键盘,还包括如指板控制器、风控制器、带控制器等,甚至不必为人所控制。(详见音源器)
合成器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流行音乐上。在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在70年代末,迪斯科音乐大量使用合成器。在20世纪80年代,价格相对较为便宜的雅马哈DX7使数位合成器更容易获得。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音乐和舞曲常常大量使用合成器。在2010年代,合成器在流行乐、摇滚乐和舞曲等许多流派中采用,甚至合成器流行就是大量使用合成器的流行乐。21世纪的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有使用合成器创作的。现今的乐团键盘手也多使用合成器来演奏。
1897年,赛迪斯卡希尔发明了能够加成合成的特雷门琴(Telharmonium),但并未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他随后开发出其他类似仪器,例如电子音轮管风琴。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第一台电子合成器。那时它还只是一个庞然大物,利用计算机技术,输入信息,可以改变音调、音量、速度、波形及包络等。但是很费劲,花费很多时间才能产生几分钟的音乐。
到了60年代,合成器装上了琴键,已进入商品化,并且体积也大大减小了。合成器实际上是一台声音的频率合成仪,可以制作各种声音,改变各种音色。可以把制作好的音色贮存起来取用,可以存在合成器里,也可以把制作好的音色贮存在0141ROM块(只读存贮器)中或软盘里。
有一种采样合成器,还可以采集某种声音的音色,然后在整个音域里重放,重放时还可以改调、改速度、改音色。
合成器还可以当作电子音乐的音源,也可以作键盘输入用,还可以通过MIDI(乐器数字接口)系统作为计算机音乐系统里的声音发生器或控制别的部件的主机等等。例如有一种改变波形包络的方法,把波形包络分成几段即AB、BC、CD、DE……等,通过改变B、C、D、E等点的位置,即相对幅度以及改变各段的斜率,就可以进行音色设计了。
目前,由于电子音乐的普及,电子合成器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的歌唱及舞厅的伴奏问题。可以在事先由一个人制作伴奏音乐乐曲或背景音乐,而不需要乐队,或者部分代替乐队。由于制作和修改方便,成本低,音乐丰满,所以市场需求量很大,因此,世界许多国家的厂商都不断地在发展并推出新的型号,每年都要更新换代。
当前的趋势0142是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以取得更多、更好的音色;扩展容量,这包括扩展槽口,增加软盘驱动器或硬盘,增加最大发音数目,增大存贮量,扩展琴键等;使功能多样化,如把一台合成器变成同时可以发二种、四种甚至几种音色,即一台当作几台使用,或者把鼓机的节奏发生器功能、音序器的编辑功能放入合成器,让合成器代替计算机的主机等;扩展功能,例如有的合成器有“跟随”功能,即经预置,每一个音后可以跟随一个二度或三度音,“重叠”功能,轻奏或重奏时可以发不同音调或音色;另外,合成器还向轻便、使用操作方便等方向发展。
"MIDI",是英文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数字化乐器接口)的缩写。则是电脑多媒体技术在音频领域中的又一应用。整个MIDI系统包括合成器,电脑音乐软件,音源,电脑,MIDI连线,调音台,数码录音机等周边设备。电脑可以将来源于键盘乐器的声音 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存入电脑。
MIDI是一种数字接口,而计算机正是数字世界的统治者,计算机理所当然地成了MIDI乐器们的统帅,当我们将计算机连入整个音乐系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它的统帅的地位。系统中的其它MIDI设备将按照它的意志行事, 去创作或演奏各种风格不同的乐曲。但计算机始终不能取代人的地位,可以 这样说,无论多么先进的音乐 系统,最终的指挥中枢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脑。
要谈MIDI的起源,就要谈到电子合成器(Synthesizers)的发展,最早的一台电子合成器是单音乐器(Monophonic),意即一次只能发出一个音,所以在早期,电子合成器是在乐团当作陪衬的角色,并没有作用。但借着电子鼓的发展及编曲机(Sequencers)和同步技术(Synchonization)的发达,更甚多音的合成器(Polyphonic)快速发展,使得连接这些器材一同演奏变成一个难题。
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Robert Moog 又研制出了小型实用的电子合成器。从此,首先在欧美地区,合成器作为新型的乐器被音乐家尤其是流行音乐家所采用并飞快的流行开来。
到当今90年代,电子合成器已经发展经过了很多代产品,已经非常完善,它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了。
很多人不能分别出电子琴与合成器,不知它们有什么区别,是的,光看外表在有时不太好区别,同样的标准键盘,非常接近的控制单元,相差不多的体积,一切都那么相似,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不同点在内部,最大的区别在于音色的编辑制作,电子琴使用固化的音色采样,大部分琴不提供音色编辑功能,也就是说,琴里有什么音色你使用什么音色,如果你想改一改,让它更符合你的要求,是办不到的。
随这科技的进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一些高档电子琴增添了一些简单的编辑功能,但太少了,很难满足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需要。电子合成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供最优秀的音色和提供最强大的编辑制作和控制功能,它不但有世界上各种最优秀的音色采样,同时还为使用者提供的大量的编辑功能,利用这些功能,你不但可以将音色修改的更个性化,还可以创造自己独有的音色,如果你有兴趣的化,你还可以利用合成器为我们提供的控制器在演奏中修改音色,当然你要提前在音色编辑时做一定的设置。
在其它方面也有不同的差别,比如说合成器多数不带自动伴奏功能和自带的扩声电路部分。请一定不要认为这是设计者的忘记了,这正是设计者考虑到它们不同的应用范围而专门设计的。电子琴多为家庭或教学使用,多为一人操作,并且很少有专业的扩声设备,所以配备了自动伴奏功能和扩声喇叭。而电子合成器主要在乐队中使用,很显然,自动伴奏功能毫无意义,在演出场地一定是用专业音响,添加琴自带的扩声电路只会增加成本,所以,我们买到的合成器是很少有以上两个功能的。
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有的合成器带有音序器功能(这样的琴被称作"音乐工作站),利用这一伟大的功能我们可以创造一人乐队,自己独立完成全部音乐的制作,电影《第一滴血》的主题音乐就是一个人利用一星期的时间制作出来的。
由以上不难看出,电子合成器才是我们的首选工具,但它的高昂的价格也的的确确是令人咋舌的。
其实真正说到电子合成器代替传统的弦乐是从1982年开始的,它的出现的契机按照当时电子合成器之所以能够诞生的理由都是极其简单的“弦乐曲容易出错”。自此合成器和弦乐的对立是越来越明朗,前卫似乎成了合成器的代名词,因为其间还是有一些很不错的作品的。
80年代,将计算机与合成器结合起来的“音乐工作站”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自带音序器录音功能的电子合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