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这一个集拜神祭祖、
祈福辟邪、
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它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深厚情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以一种
更为文雅的方式来过节,
那就是——听民乐,品中华文化。
那么,我们就一起跟随着民乐的步伐,
来品味端午节的人文情怀吧~
1、广东音乐《赛龙夺锦》
《赛龙夺锦》又名《龙船竞渡》,
由早期广东音乐家何柳堂(1870~1933)
于20世纪20年代由琵琶曲改编而来,
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
乐曲通过描述端午节民间举行龙舟赛,
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
表现了劳动人民勇敢、豪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古琴曲《屈原问渡》
每逢端午忆故人,
魏晋南北朝后,
端午节便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结合起来,
在端午节这天,
也可以来聆听几首纪念屈原的民乐经典之作。
古琴曲《屈原问渡》相传创作于宋代民间,
存见古琴谱中共有包含《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太古正音》等十三部曲谱收录。
《屈原问渡》取材取屈原行吟泽畔,
问渡于渔夫的故事。
乐曲表现了屈原“宁赴湘流”,
而不愿“蒙世俗之尘埃”的高洁品格。
3、古琴曲《离骚》
古琴曲《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
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
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
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
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
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
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4、琵琶曲《龙船》
《龙船》是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创作的琵琶独奏曲,
与《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为仅有的三首琵琶演奏传世作品。
阿炳为表现欢乐纷繁的节日场面,
选用了民间吹打音乐中常用的循环体结构,
“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间进行。
乐曲从赛龙船时激动喧闹的各种声音中
紧紧抓住最有音乐性的锣鼓与歌声作为表现的内容,
两者交替出现,相映成趣,
生动地描绘出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
5、民族管弦乐《金蛇狂舞》
《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
在江南丝竹《倒八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
锣鼓铿锵有力,
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
表现了端午节夜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和欢腾情绪。
《金蛇狂舞》还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作为背景音乐,
以浓郁的中国特色烘托奥运会的欢腾气氛。
6、协奏曲《汩罗江幻想曲》
汨罗江在湖南境内,是湘江的支流,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它山清水秀、风光绮丽,
而是因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自沉于此。
以此为题的《汩罗江幻想曲》
就是以屈原充满浪漫色彩的悲剧人生作为素材而创作的。
它是李焕之于1980年创作的一首筝协奏曲,
1980年10月,
时任中国管弦乐学会会长的李焕之受香港林乐培之邀,
为在香港举行的“亚洲作曲家大会”创作专用乐曲。
在仅用一个月的时间,
便完成了这首以屈原为题材的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合作大型作品。
7、交响组曲《长江画页》
这部作品由钟信明作曲,作于1964年。
全曲由长江源、土家之舞、巫峡烟雨、秭归端午节四个乐章组成,
描绘了长江沿岸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
作品吸取了大量鄂西山区民间音乐素材,
使用色彩性的管弦乐技术创造出富于诗意的音画。
第四乐章《秭归端午节》,
主要描绘了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节氛围,
当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经年不断,
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
至今仍沿袭“秭归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三次过”的独特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
五月十五是“大端午”,
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音乐欣赏完啦,
文章最后就祝大家,
端午安康,
幸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