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音高,又称绝对音感、绝对音准,指的是一种在没有接受任何正统的音乐教育之下,人类天生对音准的正确预判。
绝对音感的能力指在没有给基准音前,听者能分辨任一音的音名及音高。这里的任一音是针对音准调律无误的音(pitch),而不包含噪音或无明确音高的声音。更甚者能分辨出一群音的个别音名及所属位置。相对音感则泛指给予一基准音,能正确分辨其他音和此基准音的音程或调性上的相对关系,换言之,重点是音和音之间的关系,而非正确听出任一音的音高和音名。不过一般没受过音乐训练,但能歌唱音准大致无误的人,也能算是浅显的相对音感,即使无法辨明音程。
相对音感的运用较为广,主要是大多数的音乐除了无调音乐或单以音色为结构主导的音乐外,都是建立于有调音乐上。而相对音感也比较容易训练,相比之下,许多具绝对音感者并没有特别受绝对音感训练,所以很多人以为绝对音感是其生来自有或说天生的。但事实上并没有人是天生就有绝对音感这回事-音乐天份是自然而来,音准本身却是人为设定的结果。有些人不经意地就有,是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音乐,特别是要读谱的非转调乐器,如提琴、钢琴。然而绝对音感的“绝对”常让人误解,误以为是绝对,其实不然。
音乐的音高之定音,如A = 440Hz (在中央C右边大六度)是人为定出来的,并非自然律的。更精确地说,是每个民族于每个时代为方便或其他原因、甚至政治理由而定的。例如,西方于Mozart时代,其定音差了大约一个小二度(半音),换言之我们C快要等于C#。如果Mozart听到自己的曲子被演奏,可以说已被转高了一个半音。
中国的民乐则没有所谓真正的定音,通常是于表演前花旦吊嗓时,看当下能唱多高,胡琴乐手或伴奏乐手就定空弦的相对多高(当然在乐器能有应有效果的程度内)。历代官方则用铜铸的钟来定音,通常也称作黄钟,此名亦为一音名并有基准的意谓。但由于每一新朝代为显示当朝之新气象,往往每一代都毁掉之前一代的钟,而重新作一定音。是以并没有什么是一定要是什么音,重要的是相对音程是对的。以上几个论点在于,音高是被制定出来,甚且每个时代不同,是以没有人是理所当然天生就能猜到这时代用什么样的音准,而有绝对音感。
前面所言,绝对音感之“绝对”常被人误解也是在于音感并非绝对。人们经常把声波和光波进行类比,听觉和视觉相当,有些时候看橘色会觉得有点偏红,有时觉得有点带黄,但你还是认为它基本上是“橘”色,因为在“橘的大致范围”里。音高本身亦然,一个有绝对音感的人,并不会因为听到441Hz就认为是走音的A。也有人误以为有绝对音感者听非建立于A = 440Hz(假设其相对音程是ok,但基音是于半音之间),会很痛苦。其实并没有这回事。于音乐中,重要的是“相对”音高,而非绝对。听者最多只是于一开始有些知觉,随后问题并不大。这样的例子也曾于Mozart的故事中提到,如有一回Mozart告知其他人,他们的弦乐器略于半音和半音之间。 Mozart并没有因略低或略高于基准音而显得痛苦。事实上于乐器中也不可能有“绝对”这回事,因我们大多数的乐器其一并不幅合自然泛音系统,而是平均律,其二是乐器本身于每一个八度也因其制作、乐器状况、故意的调律(如钢琴故意调成较宽广的高低音域)而不会有绝对的情形,但它们都是在相对上合、非走音的范围里。
具有对声音的实际音高的感受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能够区别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
2、能够准确模仿出所听到的声音。
3、能知道所听到的声音的实际音高,并说出音名。
4、能直接唱出乐谱的实际音高。
前两者说明有良好的听觉,能准确模唱所听到的声音。后两者则必须有一个大脑转换的过程,那就是把声音正确转换成概念,或把符号正确转换成声音的过程,也可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声音和概念的相互转换。
为利用已知的一个音可以推断出另一个音的感觉,或者说熟悉调式中各音的音程,能够准确唱出所听到的音乐的唱名,但对声音的物理音高缺乏概念的转换,且不能准确反映出声音的实际音高。有以下层次:
1、能够区别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
2、能够模仿出所听到的声音。
3、能够用唱名准确唱出所听到的音乐。
对于学习钢琴的孩子来讲,相对音高感觉的建立是不怎么困难的,只要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唱唱谱就会获得。绝对音高的感觉则需要进行一番强化训练才能获得。国际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和调查表明,3岁至9岁是儿童进行绝对音高训练的敏感期。这一时期进行一定量的科学系统的训练一般孩子是完全能够建立绝对音高的感觉的。12岁以后这种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机会就会很小了。另外:如果孩子偏于使用另一种乐器(例:吉他)学习音乐,可能因习惯该乐器的音色,或知道弹奏方法,反而在音色不同的喇叭上,未必能达成绝对音准。
成年人可透过声音颜色(pitch color)、声音浓度(pitch chroma)或旋律刺激(melody trigger)等训练方式建立绝对音感。
研究亦发现,不少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均能辨别某旋律(如某流行曲)是否有离调的情况。这个“准-绝对音准”的现象证明并非某少数具音乐天分的人才有不依靠基准音辨别音高的能力,而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基本可以做到。而在研究中亦发现,绝对音准拥有者没有身体机能上的不同,而是在判断时采用了另一种思维系统,故后天不能培育的说法是过时的。
而在很多亚洲的语言,都需要用特定的音高去表达某字词的意义,如广东话的九声,他们在学习绝对音准时会有更快的成果。
2014年美国哈佛大学团队于《系统神经科学新领域》期刊发表,利用治疗癫痫与急性抗躁用药“帝拔癫”(丙戊酸钠)可以让神经细胞放电异常的情况抑止,但一般人服用后反而可以让脑部一部分神经回路的发育,回到“可塑性”较高,也就是偏向幼年、学习能力较强的时期,此时再施以辨别音高训练,能让一般人也获得绝对音高感,甚至在记忆力和背诵等能力上都能强化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