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语: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拉丁转写:Yevgény Onégin,作品24)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谱曲的三幕歌剧。由作曲家和康斯坦丁·西罗夫斯基(К. С. Шиловский)基于俄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1830年发表的同名长篇诗体小说改编而成。该剧1879年在尼古莱·鲁宾斯坦指挥下首演于莫斯科小剧院(Малый театр, Москва)。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抒情歌剧的典型作品。歌剧剧本的用词用字十分贴近普希金的原著,保留了不少普希金的原诗,还有柴可夫斯基添加的音乐和戏剧元素。剧情讲述一位自私英雄的终生抱憾:当年玩世不恭地拒绝一名少女的求爱;还有草率激怒好友,导致在决斗中杀死对方。该剧有不少套全剧录音,也经常在各地上演。
1877年5月,莫斯科大剧院歌手伊利莎维塔·拉芙洛芙斯卡娅(Елизаве́та Андре́евна Лавро́вская)提议柴可夫斯基,基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歌剧。柴氏在回忆录中写到,最初认为这个主意是难以实现的。但很快柴氏的创作热情被激起,并在开始谱曲前一晚,已经规划好剧情与场景的安排。更在同年6月底几乎完成了全剧三分之二的创作。
但柴可夫斯基在1877年7月6日的婚礼和新婚后的风风雨雨,导致该剧创作的停滞。7月底,柴可夫斯基离开新婚妻子,赴自己妹妹在乌克兰的庄园度假,继续创作。此后,柴氏虽然饱受情绪困扰,但其后在瑞士和意大利游历期间,该剧的创作依然没有停下来,直至1878年1月全剧的创作完成。
柴可夫斯基将该剧归类为“抒情场景集”(scènes lyriques),大量运用普希金的原诗,但只挑选数个场景,交代主角的命运和感情世界。这套歌剧的剧情发展并非整体连贯,只由奥涅金人生中几个重要场景组成。由于奥涅金的故事当时在俄国相当著名,柴可夫斯基清楚,他的观众能自行补充他删去的剧情和细节。[来源请求]类似的处理手法见于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
柴可夫斯基担心这套缺乏传统场景转换的歌剧,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他认为首演的编制越简单越好。基于这个考虑,他把该剧的全球首演交托予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该剧首演过后一炮而红,1881年转到莫斯科大剧院首演,1884年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
角色 | 莫斯科小剧院 1879年3月29日 |
莫斯科大剧院 1881年1月23日 |
音色 |
---|---|---|---|
塔提亚娜 | 玛莉亚·克里门托娃 | 耶勒娜·维尔妮 | 女高音 |
奥尔嘉 | 雅莉珊德拉·莉维特斯卡娅 | 雅莉珊德拉·克鲁提科娃 | 女低音 |
连斯基 | 米哈伊尔·梅德维第耶夫 | 季米特里·乌萨托夫 | 男高音 |
奥涅金 | 谢尔盖·吉列夫 | 巴维尔·豪洛夫 | 男中音 |
格列明亲王 | 马哈洛夫 | 阿巴莫夫 | 男低音 |
- | 莫斯科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 莫斯科大剧院管弦乐团 | 乐团 |
- | 尼古莱·鲁宾斯坦 | 昂利可·贝维纳利 | 指挥 |
圣彼得堡首演
1884年10月31日
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
俄罗斯境外首演
1888年12月6日,布拉格
柴科夫斯基亲自指挥
以捷克语演唱,由Marie Červinková-Riegrová翻译
英国首演
1892年10月17日,伦敦奥林匹克剧院,亨利·伍德指挥
英语演唱,由H. S. 爱德华兹翻译。
美国首演
1920年3月24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意大利演唱
德国首演
1892年1月19日,汉堡,古斯塔夫·马勒指挥
木管乐器:短笛、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巴松管
铜管乐器:4圆号、2小号、3长号
敲击乐器:定音鼓
弦乐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竖琴
俄语 | 汉语 | 声域 |
---|---|---|
Ларина, помещица | 拉琳娜夫人 | 女中音 |
Татьяна, ее дочь | 塔提亚娜,拉琳娜夫人之女 | 女高音 |
Ольга, сестра Татьяны | 奥尔嘉,塔提雅娜的妹妹 | 女低音 |
Филиппьевна, няня | 菲丽普叶夫娜,保姆 | 女中音 |
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 | 叶甫盖尼·奥涅金 | 男中音 |
Ленский | 连斯基 | 男高音 |
Князь Гремин | 格列明亲王 | 男低音 |
Ротный | 一名贵族军官 | 男低音 |
Зарецкий | 萨拉茨基 | 男低音 |
Трике, француз | 特里盖,法国人 | 男高音 |
Гильо, камердинер Онегина | 格罗,奥涅金的随从 | 无声角色 |
Крестьяне, крестьянки, гости на балу, помещики и помещицы, офицеры | 农民,舞会宾客,乡间地方领主,军官 | 合唱团,无声角色 |
时间: 1820年代
地点: 俄国乡间,继而在圣彼得堡
第一场景:拉琳家族庄园的花园
拉琳娜夫人和保姆闲坐在花园里:大家能听见夫人的两个女儿,塔提亚娜和奥尔嘉在屋内。一队农民在唱滑稽歌曲,讲述如何对磨坊主的女儿唱情歌。塔提亚娜正在阅读一本浪漫言情小说,但她母亲告诉她,现实生活大有不同。奥尔嘉的未婚夫,年轻诗人连斯基,带着朋友,厌世的圣彼得堡名流叶甫盖尼·奥涅金到访。奥涅金对连斯基选择外向的奥尔嘉,而非浪漫的塔提亚娜感到惊讶。塔提亚娜却马上为奥涅金所迷倒。
第二场景:塔提亚娜的睡房
塔提亚娜向保姆坦承自己陷入热恋。独在闺房,便在自己对奥涅金的疯狂迷恋下,开始写信给他(著名的“书信场景”)。信写完已是天亮,塔提亚娜求保姆把信送到奥涅金处。
第三场景:拉琳家族庄园的某一部分
奥涅金来和塔提亚娜相见,答复她的来函。奥涅金毫不留情地解释到,自己不是一个轻易堕入爱河的人,且自以为结婚不适合自己。塔提亚娜顿时情绪崩溃,无言以对。
第一场景:拉琳家的宴会厅,塔提亚娜的命名日舞会
奥涅金无法忍受当地人对他和塔提亚娜的闲言闲语,迁怒于怂恿他来者舞会的连斯基,于是开始挑逗奥尔嘉,并和奥尔嘉跳舞。连斯基表现得相当嫉妒,但奥尔嘉毫不察觉。虽有拉琳家法国邻居特利盖先生的献唱转移视线,但连、奥二人的争吵终于一发不可收拾。连斯基当众宣布与奥涅金绝交,还要和奥涅金决斗。奥涅金虽有众多不安,但最终也接受挑战。
第二场景:林间小溪畔的清晨
连斯基在等待奥涅金时,寄情于歌,担忧自己未卜的命运和表达对奥尔嘉的爱。奥涅金抵达现场,两人皆不想刀枪相见,但却无勇气阻止决斗发生。奥涅金最终杀死了连斯基。
第一场景:圣彼得堡某贵族家的舞厅,数年后
奥涅金流亡海外,反思自己空洞的人生和为连斯基之死而自责。格列明亲王偕同王妃到场,而王妃正正是昔日的塔提亚娜,如今已是一位雍容高雅的贵夫人。格列明亲王歌颂塔提亚娜带给他的幸福,并介绍塔提亚娜与奥涅金。奥涅金这次反被塔提亚娜深深迷住,热情如火地渴望重新获得她的爱。
第二场景:格列明亲王府第的会客室
塔提亚娜收到奥涅金的来信。奥涅金前来乞求她的原谅和爱。塔提亚娜质问为什么现在奥涅金要对她求爱,甚至怀疑奥涅金因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起色心。奥涅金坦承自己的真心和热情。塔提亚娜感动落泪,大叹幸福本是垂手可得,但随即命令奥涅金离开。其后塔提亚娜坦承自己依然深爱奥涅金,但要对自己丈夫保持忠贞。奥涅金再次恳求,但最后塔提亚娜离开房间,遗下绝望的奥涅金。
第一幕
书信场景咏叹调:“让我死去,但先……”(Сцена письма: «Пускай погибну я, но прежде…» ,塔提雅娜)
奥涅金咏叹调:“你写信给我……假如我喜爱家庭生活” («Вы мне писали, ... Когда бы жизнь домашним кругом» ,奥涅金)
第二幕
圆舞曲
连斯基咏叹调:“青春的黄金岁月,你到哪里去了?” («Куда, куда вы удалились, весны моей златые дни» ,连斯基)
第三幕
波兰舞曲
咏叹调:“爱情无分老幼” («Любви все возрасты покорны» ,格列明亲王)
终曲场景:二重唱(塔提雅娜、奥涅金)
序曲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