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英语:Bebop或bop),是1940年代早期到中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爵士乐风格。该风格的特点是快节奏,复杂的和弦进行,和弦变化迅速,基调变化多端,器乐精湛,以及基于和声结构、音阶使用和偶尔的旋律即兴创作。波普音乐的发展,既是大乐队摇摆音乐(由推进式舞蹈律动主宰)的一个延续分支、也是一种特殊回应。
比起摇摆乐,波普不那么适合跳舞、更不直接讨大众的喜好,并在创作概念上进行了创新、突破和革命。经典的波普乐队是一支小型乐队,由萨克斯管(中音或高音)、小号、钢琴、吉他、低音贝斯和鼓组成,合奏团在其中为独奏家提供支持。
代表波普爵士乐家有Charlie Parker、Dexter Gordon、Sonny Rollins、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Buddy DeFranco、Kenny Clarke和Bud Powell等。
旋律上,乐手们使用大量的八分音符为主轴,并采用了许多半音趋近或经过音的手法增加线条的复杂度,许多的装饰音也是复杂旋律的手法之一;引用了Altered scale、Lydian Dominant scale甚或全音阶也是素材之一。
和声上,大量以四度上行或大二度上下行为主的二五和声行进被大量地使用在乐曲中,使即兴者无法再仅以同一个调的音阶应付,而必须要绕着复杂的和弦行进走,大小调调式互换的方式亦反映在所演奏的旋律上;和声节奏的密集也是另一项特色,常常一小节即出现两个和弦,使即兴者须能够快速地反应才能流畅地演奏。由查利·帕克根基于蓝调所谱写的Blues for Alice一曲即可见证:
节奏上,常出现以三为一组的音形,造成节奏错置的感觉,或是刻意将重音或高音放在反拍造成抢拍的效果,摇摆感的制造上,咆勃音乐家亦与摇摆乐音乐家不同,采用重音错置或奇数群组的音形来制造丰富的摇摆感。此时期的曲子多半在演奏的速度上十分快速,充份展现咆勃音乐家对于乐器掌控度、脑海中对和声旋律反应迅速的特性。
作曲上,此时期的音乐家仍深植于蓝调、流行歌曲的曲式,但利用了上述和声的手法改进,或是重新谱写新的复杂旋律于原本的和声行进上(如Tadd Dameron的Hot house之于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合奏模式上,由于咆勃音乐多以三到六人编制的小乐团演奏,各乐器的音量变大,音色也较激昂。鼓手及钢琴手须要更多对即兴者的呼应,甚或给予节奏上或和声上的动机以刺激即兴者,构成了须要高度互动聆听的现代爵士乐基础。
波普爵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许多爵士乐手不得不到海外参战。美国人才的短缺引发了从摇摆时代的大乐队向小型四重奏或五重奏的转变。由于乐队规模较小,爵士风格自然开始较少依赖复杂的团体安排,而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精湛技艺和即兴创作。
1940年代初期,一群富有创新精神的爵士音乐家着手创造一种新的、更具挑战性的爵士乐风格。在纽约East Harlem街区的Milton's Playhouse俱乐部,Earl Hines管弦乐团的深夜即兴演奏会,Bebop的精髓诞生了,这场即兴演奏会有高音萨克斯手Charlie Parker、小号手Dizzy Gillespie、钢琴演奏家Thelonious Monk、鼓手Kenny Clarke和Max Roach和吉他手Charlie Christian。
在19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波普爵士演变成一种称为酷派爵士乐(Cool jazz)的新风格,更专注于正式的编排而不是个人的即兴创作。小号手Miles Davis是最有影响力的酷派爵士音乐家,他启发了许多洛杉矶音乐家采用酷派爵士乐流派,从而形成了西海岸爵士风格。
在19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纽约、费城和底特律的爵士音乐家迎来了一种新的、更重的波普风格,称为硬波普(Hard bop)。硬波普的节奏感更强,并融合了蓝调和福音音乐的元素。
波普爵士主要是用来给听众聆听的,而不是跳舞的,因此,波普爵士的节奏比较快;
与摇摆时代的大乐队不同,波普爵士的特点是由一到三个号角(小号或萨克斯管)、钢琴、低音贝斯和鼓组成,波普爵士为一个主要的独奏家领导的小型乐队;
波普爵士的独奏家占据主要风头,但是节奏韵律的部分也很重要;波普爵士注重实验,比如在复杂的和声和不可预测的节奏上;
在即兴演奏方面,波普爵士音乐家并不演奏完全编排的歌曲,而是首先在节奏部分的伴奏中演奏一种称为“头部”的主题旋律。然后他们演奏一个片段,每个音乐家即兴独奏,最后,他们回到原来的头部来结束曲调。
歌单鉴赏:
1. 旋律多变富于即兴激情的波普爵士
2. 爵士 | 畅享毫无禁锢洒脱
3. 波普爵士乐鉴赏宝典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