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歌剧(operetta),肇始于17至18世纪的小型戏剧作品,也称为小歌剧。其规模和特点相似于幕间剧、谐歌剧、喜歌剧和歌唱剧。
19世纪中叶,轻歌剧成为一种独立清晰的歌剧体裁,以浪漫、多愁善感的情节为特点,伴有歌曲、管弦乐和舞蹈场面。
现代轻歌剧的创始人是奥芬巴赫(Offenbach,1819-1880年),他写作了90余部轻歌剧,其中有独幕剧,也有二幕、三幕与四幕剧。其代表作为《地狱中的奥菲欧》(1858年)和《美丽的海伦》(1864年),前者叙述了奥菲欧与妻子尤里迪茜各有私情,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后者着重描绘了金苹果之争以及帕里斯与海伦的恋情,结局改为海伦的丈夫——斯巴达王成全二人,放弃特洛伊战争的皆大欢喜场面。总之,奥芬巴赫轻歌剧的成功为大量同类作品的产生提供了范例。
维也纳情况
轻歌剧在维也纳的重要作曲家为苏佩,他曾任维也纳利奥波德斯塔特剧院指挥,在1834年至1894年间共写作了31部轻歌剧,以《轻骑兵》(1866年)、《美丽的加拉蒂亚》(1865年)和《薄伽丘》(1879年)较为成功。
小约翰·施特劳斯写作了约16部轻歌剧,多为三幕,最成功的为《蝙蝠》(1874年)和《吉卜赛男爵》(1885年)。在他的轻歌剧中,有着鲜明的圆舞曲、波尔卡节奏与旋律因素。
莱哈尔是继小约翰·施特老斯后较受欢迎的轻歌剧作曲家,一生创作近40部轻歌剧,他的成功之作是早期作品《风流寡妇》,此剧展现了20世纪初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风貌。他重要的轻歌剧作品还有《维也纳的妇女》(1902年)、《卢森堡伯爵》(1909年)和《吉普赛爱情》(1910年)等。
英国情况
富有英国民族特色的轻歌剧,是从19世纪70年代末起,在剧作家W.S.吉尔伯特和作曲家A.S.萨利文手中发展起来。他们的轻歌剧既有抒情优美的曲调,又有干净利落的技巧和活泼俏皮的风趣,萨利文兼收并蓄的风格与吉尔伯特剧本的妙趣横生互为补充,在1871年至1896年间合作产生了14部作品,较成功的有《魔法师》(1877年)、《皮纳福号》(1878年)、《彭赞斯海盗》(1879年)、《陪审团的审判》(1875年)、《忍耐》(1881年)、《艾达公主》(1884年)和《日本天皇》等,后由作曲家、剧院经历多伊利·卡特导演和运营,在1881年建于伦敦的第一所使用电灯的“萨沃伊剧院”上演,由此获得“萨沃伊剧院”之称。
美国情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轻歌剧传统开始衰退,但在美国却蓬勃发展起来。早期美国轻歌剧的作曲家都在欧洲成长起来,对欧洲同类作品的模仿痕迹显而易见。其中,作曲家瑞金纳德·赫伯特是美国轻歌剧的创始人之一,在1887年至1913年间谱写轻歌剧20部,其代表作品是《罗宾汉》(1890年),上演达到3000余次。
定居美国的鲁道尔夫·弗里莫尔所作的轻歌剧反映了一战前欧洲人轻松愉快的生活,1912年写作的《萤火虫》颇受欢迎,树立了其轻歌剧作曲家的地位;1920年代其声望达到高峰,1924年创作的《罗斯玛丽》中的插曲《印第安的爱情呼唤》,作于1925年的《流浪者之王》中的插曲《只有一朵玫瑰》和《总有一天》均较为流行。
此外,1917年开始其轻歌剧创作生涯的西格蒙德·隆贝格也是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以浪漫主义的剧情和华美绚丽的旋律而受到欢迎,如《学生王子》(1924年)。根据舒伯特生平创作的《繁花时节》(1921年)中使用了舒伯特的歌曲;《新月》(1928年)中的《爱人,你回来吧》的旋律源自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其成功的轻歌剧还有《法国玫瑰》。
轻歌剧原来是传统的通俗戏剧的一部分。经过发展,至19世纪中叶,成为一种独立清晰的歌剧体裁,以浪漫、多愁善感的情节为特征,伴有歌曲、管弦乐和舞蹈场面,连同对白。其音调来源丰富,有时采用当时的流行去掉,有时来自于正歌剧和喜歌剧,通常偏重于滑稽和讽刺性质,最早在法国产生,后相继发展到奥匈地区、德国、英国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