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为我国传统的记谱方法,其记谱符号是用工、尺等字来标记唱名,因而称之为工尺谱。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现代中乐团一般已改用简谱或五线谱。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除了用工、尺等字表示唱名外,表示音的高低是在这些字下方加点或在字前面加偏旁记号。
工尺谱和五线谱的音高对照如下∶
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板或一眼,都表示一拍。板一般是强拍,眼一般是弱拍。
工尺谱的板式有五种,即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各种板式所用符号如下∶
我国古代工尺谱由右而左直行书写,近代民间流传的某些工尺谱,也有横写的格式。表示唱名的字与节奏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旋律,如下例(用五线谱加以对照)∶
1、一板一眼
2、一板三眼
通常情况下,工尺谱用七个调。在七个调中,又以"小工调"为主。小工调相当于近代的D大调或D宫调,如下例∶
其余六个调,都以小工调各音的音名为自己的调名,各调工音的音高都来自小工调各音的绝对音高,如下表∶
将小工调的某音作为另一个调的工音时,另一个调的调名就用小工调这个音的名称来命名。例如上表中的尺字调的工音是小工调的尺音,因而得名为尺字调。将小工调的凡音作为另一个调的工音,这个调就称之为凡字调;将小工调的乙字作为另一个调的工音,这个调就称之为乙字调。余类推,其他各调的调名都是用此方法而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