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思曲》,又译为《冥想曲》,是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奈1894年的歌剧作品《泰伊思》的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演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Meditation from Thais泰伊思冥想曲》或《广阔的天空》。
歌剧《泰伊思》创作于1893年,以公元四世纪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讲述了一位在沙漠中修行的修道士拯救女幽灵Thais的宗教故事。修道士冒险进城将沉迷于纸醉金迷生活中的名妓Thais带出,并苦苦劝告她离开花红酒绿的交际圈。Thais受到修道士的感化,摆脱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皈依宗教,入修道院当修女。但修道士却被Thais的青春美丽所打动,爱上了Thais。在上帝和爱情之间,修道士倍受折磨,于是选择逃离修道院游走四方。但最终他摆脱不了对Thais的思念,回到了Thais身旁。此时Thais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在她已病入膏肓弥留之际,修道士匍匐在爱情脚下。修道士成了罪人,罪人泰伊思的灵魂却升入了天堂。
小提琴曲《沉思》描述的便是原本善良美丽的Thais在修道士的劝说下幡然悔悟。乐曲第一段宁静祥和,犹如少女虔诚地向上帝敞开心扉企求上帝的宽恕。乐曲第二段几次转调和使用变化音,使音乐的情绪很不稳定,表现了Thais思潮涌动内心矛盾挣扎。第三段乐曲又恢复平静,虔诚的祈祷得到了实现。小提琴在结尾处推向了高音区仿佛被净化的灵魂飞向天界,最后乐曲在低音区结束。
冥想曲
一种深沉静穆气氛的抒情特性曲。一译沉思曲。古诺作有《巴赫前奏曲冥想曲》,世称《圣母颂》。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作品72—5)和J.马斯内的歌剧《苔依丝》第2幕中的小提琴独奏曲也称冥想曲。
Meditation from Thais 泰伊思《冥想曲》简介
《泰伊斯》歌剧共分三幕,是一部宗教故事的歌剧。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一位名叫Thais泰伊斯的埃及绝代名姬,她的美貌迷倒众生,过著纸醉金迷的生活,後来受到男主角艾森诺修道士的感化,终於摆脱了糜烂生活,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平静。
《沉思曲》是《泰伊斯》歌剧第二幕第一场结束时的一段小提琴独奏,剧中表演:艾森诺修道士见自己的劝告没有起作用,并不灰心,深夜里他静静地伫立在泰伊斯家门外,等待她回心转意。《沉思曲》表现的就是这个时间泰伊斯内心的转变。
泰伊斯是个会思想的人,就在这个夜晚,独个儿的她陷入沉思中,她忆起坎坷的过去,也对艾森诺修道士的话感到迷惑,内心在激烈挣扎著。她深思著:美丽不会永远存在,有一天终会年华老去,所有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将如过眼云烟。那麼,什麼是真实,什麼是虚空?什麼是对与错?这一生中,真正该抓住的是什麼?漫漫长夜,她的沉思是那样的深刻悲伤,那样的沉重煎熬。最後她终於想通了,完全改变了她的想法,心灵终於获得真正的平静。就在那一晚,她决定放弃一切,寻求神的原谅。
《沉思曲》是一首深受乐迷喜爱的经典曲调,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既有甜蜜也有苦涩。小提琴圆润的音色在舒缓的节奏中,表达出泰伊斯的沉思冥想、内心的孤独和挣扎、灵与欲的激烈交战、怀疑和混乱、忧伤和後悔,到最终获得心灵平静的心路历程。最後主旋律又慢慢升起,传达出绵绵不绝的希望,回荡在人们心中。
后来因为此曲的旋律相当优美,让人感动不已,常被人拿来独立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历久不衰的经典名曲,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