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初,勃艮第宫廷中的音乐家们形成了著名的勃艮第乐派,并开始尝试抛开复杂对位技巧,采用明确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倾力于世俗音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佛兰芒乐派奠定了基础。
迪费(Dufay,1400-1474)成为佛兰芒乐派的先驱者,他是一位抒情大师,发展了一种美妙柔和的音乐语言。《面色苍白》弥撒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采用叙事歌《如果我的面色是苍白的》作为弥撒曲的基础,其音乐洋溢着生机,丰满而富于变化,充满人性的光辉。通过这一作品,迪费完成了音乐风格从哥特到文艺复兴的转变。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得到空前发展。15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南部,出现了那一时代最重要的音乐流派———佛兰芒乐派。这一乐派后来以法国为中心,遍及整个欧洲,持续一百五十多年之久。
佛兰芒乐派经历了三代作曲家,每一代在音乐风格上都不尽相同。第一代的贡献在于将哥特时代的复调发展到顶峰,奥克冈(Ockeghem,约1410-约1497)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被称为真正的佛兰芒人。他的《Mi-Mi弥撒曲》和《安魂曲》等作品,比哥特晚期风格在织体上要更丰满厚实,在声音上要更丰富而均匀。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入,第二代佛兰芒作曲家的音乐变得更加人性化,这一时期的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pres,约1440-1521),被看做音乐史上第一位个性完美的作曲家。他曾从师奥克冈,音乐风格明晰和谐,旋律恬静优美,名作包括《“唱吧,我的舌”弥撒曲》、《“武士歌”弥撒曲》、为他的老师而作的《献给奥克冈的挽歌》。
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拉絮斯(Lassuso,1532-1594)成为第三代佛兰芒作曲家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他融合当时法、意、德等各地音乐风格,将激情与柔情,辉煌的色彩与优美的恬静,神秘感与幽默感糅合于一体。《“圣坛钟声”弥撒曲》最能代表其风格,堪称最迷人的佛兰芒弥撒曲,而所作《七首忏悔诗篇》及《耶利米哀歌》也皆为精品之作。
除宗教作品,拉絮斯还创作了大量世俗音乐,其中包括著名的牧歌《可爱的女士玛托娜》,它实际上是一首意大利牧歌,歌中辛辣讽刺了16世纪占领意大利领土的德国士兵。而法国牧歌现在通常翻译作“尚松”,最著名的一首是雅内坎(Jannequin,约1475-1560)创作的《鸟之歌》,歌中要求歌者以嗓音模仿多种鸟鸣,活泼俏皮,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