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材瘦弱、面目端秀,
体重不过一百磅(大约90斤)出头,
高鼻子、棕色眼睛(也有人说深绿色 )、
肤色白皙、手长得很美。”
你知道这是描述的哪一位音乐家吗?
不管有没有正式学习过音乐,
大家对他可能都不会太陌生。
作为“肖邦铁粉”的周杰伦,
还创作了一首《夜曲》,
相信大家都能哼上两句:
“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
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那么本节课堂,
我们就一起走进肖邦的音乐世界吧~
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
他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
6岁开始学钢琴,
7岁就开始了公开演出,
16岁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
肖邦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
20岁的时候,肖邦在他的音乐会上,
因为他的音色纤美、含蓄典雅的演奏风格,
使他成为了文艺沙龙中的明星。
27岁时,
肖邦认识了大他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
李斯特促使他们俩走到一起,
肖邦开始了他最长久也是最著名的一次恋情,
与乔治·桑相恋的10年间,
也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期。
1849年,39岁的肖邦死于长期折磨他的肺结核,
他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
下葬时演奏的是他的《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中的《葬礼进行曲》,
他的墓碑上撒了一杯波兰的泥土,
这也是他侨居国外时,
一直珍藏在身边的祖国的泥土。
后来,按其遗愿,
他的心脏被他的姐姐运回了波兰,
放在圣十字教堂的第二根支柱中,
上面镌刻着:
“心,永远在最珍爱的地方”。
肖邦与钢琴演奏大师李斯特身处同一时代,
即浪漫主义时期。
他们都是既能演奏又能创作的全能型人才,
都拥有钢琴演奏的先天优越条件——
一双巨大的手。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海勒说到肖邦修长的手,
“突然张开,覆盖住三分之一的键盘。
像一条蛇突然张大嘴巴,囫囵吞下整只免子”。
但是,肖邦和李斯特的演奏风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体型瘦弱的肖邦,
手指力度自然没有钢琴炫技大师李斯特那么强烈。
肖邦曾写信给海勒说:
“李斯特在弹我的练习曲,听得我心神荡漾。
我真想偷他那种方式来弹我自己的练习曲。”
可以说,肖邦十分美慕李斯特的力气。
还有一次,他听一个青年弹他的《军队波兰舞曲》,
那个青年弹断了一根琴弦,十分不好意思地道歉。
肖邦倒是不以为然,
说:“年轻人,如果我有你的力气,
照应有的样式弹那首波兰舞曲的话,
等我弹完,琴上准是一根琴弦都不剩了。”
因此,当时巴黎有许多听众不太喜欢这种风格,
肖邦也说:“到处都在说我弹得太轻,或者说太纤巧,
因为这里的人听惯了艺木家用力捶打。”
但是肖邦很懂得取长补短,
在巴黎,他几乎只在沙龙里演奏,
那里人人都能毫无困难地听到他的演奏。
同时,肖邦得心应手的技巧、
富有想象力的踏板效果,
诗意、细腻的音色变化,
细致得令人难以相信。
力量虽小,精神和心志却比天高,
甚至超过李斯特。
肖邦留下的音乐遗产几乎全是钢琴作品,
涵盖了绝大多数钢琴音乐体裁,
而且每一种体裁他都有所创新。
肖邦对钢琴体裁的贡献,
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但两种体裁的风格又截然不同:
玛祖卡活泼、淳朴,充满乡土气息,
波洛乃兹威武雄壮,富于英雄气概。
2、夜曲
抒情性与幻想性完美结合,
在约翰·菲尔德式的低声部上,
表现贝里尼式的如歌旋律。
3、圆舞曲
开创了约翰·施特劳斯以外的新风格,
节奏自由、诗意化。
4、练习曲
纯技术性的钢琴练习曲,
在肖邦手中也充满了艺术形象和思想性。
5、前奏曲
并从原来赋格前的附属品独立出来。
谐谑曲本意味着戏谑,
但肖邦诙谐曲作品中却并无突出的戏谑,
反而多忧郁和对个人的反抗,
其实是包含着对自身的嘲笑与挖苦。
肖邦开创了钢琴叙事曲的形式,
用这种史诗性的体裁来表达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虽然肖邦在这个世界上只行走了短短的39年,
但他却给世界留下了太多含蓄雅致、
寓意深远的经典音乐作品。
在身后,他的名字也和他的祖国并列在一起,
他的心脏也在最爱的祖国,永远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