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人节到了,
你被骗了吗?
被骗过的朋友在这里集合,
今天告诉你音乐中,
音乐中的高级幽默感!
你知道愚人节起源于哪个国家吗?
没错,答案就是法国。
4月1日原本是他们庆祝新年的节日,
到了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格里高利历(即通用的阳历),
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端,
改变了过去以4月1日作为新年开端的历法。
这样的改革遭到了一些守旧者的反对,
他们依然遵循旧历纪年法过新年,
互相赠送礼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革新派对这些人的做法大加嘲弄,
他们在4月1日那天以举行新年庆祝活动为由,
骗取保守派来参加活动并送假礼品给他们。
没想到,这种相互嘲弄的行为在法国逐渐流行开来,
并最终形成了愚人节。
后来,在法国还形成了一个“愚人之王”的选举活动,
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
就有关于愚人节的记载:
整个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欢乐气氛中。
法政大厅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
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
谁就有望当选。
好了,了解完愚人节的背景之后,
我们接着就进入主题,
一起来听听古典音乐中的小幽默吧。
相信会有许多朋友会感到疑惑:
古典音乐还能和“愚人节”联系在一起?
古典音乐不都是很严肃的吗?
其实啊,写作严肃音乐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们,
也是非常具有搞怪天赋的。
1、海顿《惊愕交响曲》
第一位被称为幽默大师的作曲家,
就是约瑟夫·海顿。
而且一提到幽默的古典音乐,
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吧。
当时,一些不懂音乐的贵妇人,
经常在乐队演奏到第二乐章慢板时,就打起了瞌睡。
这样的现象对于台上投入演奏的音乐家来说是极不尊重的。
海顿对此表示不满,但他又不能明说。
怎么办呢?海顿就抖起了机灵,
他想出一个妙招:为何不写出一部作品,
来戏弄一下这些打瞌睡的贵妇们呢?
于是,他便创作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2、谐谑曲
谐谑曲是一种生动活泼、
情绪幽默诙谐的器乐体裁,
也叫“诙谐曲”。
法国作曲家保罗·杜卡的管弦乐谐谑曲《小巫师》,
它就以谐谑轻松而闻名。
故事讲述的是,弟子趁魔法师外出办事,想一试身手,
用师父教给他的咒语指挥扫帚去取水。
扫帚行动起来,很快将浴缸打满了水,
但小巫师却忘了让扫帚停下来的咒语。
情急之下小巫师一斧头将扫帚劈为两半,
扫帚不但没停反而取来双倍的水,
形成百条水流冲向小巫师。
这时魔法师回来了,一声断喝,
扫帚回到原位,水流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3、幽默曲
幽默曲又名滑稽曲,
是流行于19世纪的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
明朗愉快精致的器乐曲。
大家最熟悉的大概是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但这首乐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
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
听上去没有许多 “诙谐”的成分在内。
4、《丢失一文钱的愤怒》
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十分搞笑,
很难想到这首曲子竟出自乐圣贝多芬。
据说,有一天贝多芬怀疑家里的女仆偷了他的一枚便士,
于是就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要找到这枚便士。
后来他就生气的写下了钢琴回旋曲《丢失一文钱的愤怒》,
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证实,
但是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全曲的音乐情绪都是比较诙谐幽默的,
表现了贝多芬鲜为人知的可爱,率真的一面。
5、《F大调嬉游曲,“音乐玩笑”》
莫扎特一生只活了三十五年,
但多数时间他都是个喜欢恶作剧的天才顽童。
莫扎特创作《F大调嬉游曲》这首作品,
是为了嘲笑那些演奏水平不高的业余乐队。
这些乐队往往乐手不够人数,
乐器声部也凑不齐,
有时连音也调不准,
排练或演奏时还经常跟不上指挥的手势。
莫扎特在这首曲子的每个乐章中都巧妙地安排了一些乐音错误,
来模仿业余乐队乐手手忙脚乱的场景,
谐谑趣味十足。
在最后一个乐章中,
莫扎特用圆号和弦乐模仿出人们此起彼伏的笑声,
仔细听听,是不是很逼真?
6、《定音鼓协奏曲》
这部作品由阿根廷作曲家毛里西奥·卡赫尔所作,
相信许多人对其中的一个“名场面”十分熟悉,
甚至还用作了表情包,
不晓得的人还以为他怎么了!
但其实这就是作曲家要求演奏者所做的事情。
谱子最后标明,
要让演奏者用尽全力一头扎进鼓里,
来完成演奏。
(最后的鼓面是纸做的,之前一直不敲,最后专门用来钻)
7、《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玩笑”》
对于海顿的幽默,大家已经在《惊愕交响曲》中略有耳闻,
但海顿的幽默还不止于此。
延续了海顿一贯的搞怪特征。
在第四乐章的结尾处,
大家都以为音乐即将结束,
准备鼓掌的时候,
音乐却开始继续进行。
感觉结束了,又空了一会儿,继续演奏一句,
让人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好了,听了这么多“不皮一下不过瘾”的乐曲,
希望在愚人节这天,
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欢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