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弦琴,京族弹弦乐器。京语称旦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我国南方盛产竹材古代就有了用粗大的竹子制作的管形乐器,挑起竹皮为弦(俗称篾弦),用以敲击或弹拨,并由此使弦鸣乐器得到不断发展。
中文名:独弦琴
别名:独弦匏琴、一弦琴
分类:弹弦乐器
音色:柔和优美、清晰明亮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一代独弦琴演奏家们对独弦琴作了适当改良,优化其原有特征,丰富其演奏技艺和表现力。综合归纳,这些改良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制作材料,多改用质量较好的棕榈木、硬杂木或名贵的红木、紫檀木等。二是弦琴,代之以比较规范的古筝弦、扬琴弦或吉他弦,一般用扬琴26号至30号,尤以28至29号最佳。三是加拾音器,以电声扩大其音量,突出其音色特征。四是根据需要改进其外形,除原本的长箱形外,增添有长条型、龙头型等新款式。五是(个别演奏家)在琴体上加设指板及品位,扩展乐器表现性能。六是改外露弦轴为稳式弦轴,美化其外形,改善其音质。七是改挑棒为精巧的拔片,或直接用指甲、佩套指弹奏,能获得多样化的音色和演奏技艺。
演奏中常用的独弦琴,有民间竹制独弦琴和木制独弦琴及多种改良独弦琴。
有竹制和木制两种。
竹制
竹制者,以长100厘米、直径12—15厘米的大半边毛竹筒为音箱,劈面朝下加底而成,又名独弦匏琴。
木制
木制者,琴体呈不规则长方盒形,全长105厘米。右端较大为琴首,宽11.5、高8厘米,左端较小为琴尾,宽9、高6.5厘米。面板、底板桐木或松木制,面板呈拱形。侧板红木或花梨木制。琴首设方形出音孔,内置拾音器、扬声器。弦轴木制或用机械轴,横置琴首内,旋柄外出。琴尾置牛角或竹制摇杆,长30厘米,上部弯弓状,故又称弦弓,下部穿以喇叭状葫芦为饰。张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一端缠于弦轴,另一端通过葫芦口系于摇杆。竹制拨片长10、宽0.5厘米,挑弦一端细而尖。是泛音演奏乐器。
形制古老、结构比较简单的独弦琴,是由琴身(共鸣箱)、弦轴、摇杆、共鸣筒、琴弦和挑棒等部分组成的。因制作的材质不同,而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
竹制独弦琴
琴身采用一截粗大的毛竹筒制作,筒长100厘米、直径12厘米~16厘米,将竹筒竖立于地面,顺竹纹劈去2/5,所剩下的多半边竹筒即可作为琴身。除去竹节,劈面朝下,在距琴面右端10厘米处,钻一个穿弦小孔,内侧立一竹制琴马,琴底置一木制弦轴,在琴面左端4厘米处,钻一直径0.5厘米的通孔,插入竹制摇杆。摇杆上端向左弯曲、呈弓状,下端穿过一个横置去底的小葫芦做的共鸣筒。琴弦左侧一端通过共鸣 筒系在摇杆上,弦距琴面6厘米左右,右侧一端穿过弦孔,缠绕在琴底的弦轴上。使用竹制挑棒演奏。
木制独弦琴
琴身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外观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匣状,琴面宽的一端为琴首,琴面窄的一端为琴尾。共鸣箱全长105厘米,琴首宽12厘米、高8厘米,琴尾宽8厘米、高6.5厘米,面板使用桐木制作,板厚0.3厘米左右,底板使用松木制作,板厚0.6厘米左右,框板采用红木或花梨木等硬质木料制作,板厚1厘米左右。面板 表面呈微拱形,底板的首端留有方形缺口,它既是出音孔,又便于安装琴弦。弦轴采用木制锥形轴或金属齿轮轴,横置在琴首内腔,固定于两框板之间,旋柄突出框板之外。摇杆一般使用竹制,也有采用牛角或象牙制作的,摇杆长30厘米左右,杆的上部呈弯弓状,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弦弓”,摇杆的下部穿有一个共鸣筒,筒为一个横截面的小葫芦,呈喇叭形,它既可起到音响共鸣作用,又可作为装饰物,摇杆的下端直插在琴尾的中央部位。琴弦使用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右端压住琴马、穿过琴面弦孔、缠绕于琴首内的弦轴上,左端通过葫芦口系于摇杆的下部。在越南,独弦琴还称葫芦独弦琴,就是因为这个共鸣筒是用天然长成的小葫芦去底做成的。在我国则大部分使用木材来旋制葫芦。挑棒多使用竹片制作,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用于挑拨琴弦的一端稍细而尖锐,也有采用有机玻璃、牛角或象牙制作挑棒的。
演奏独弦琴时,多采取坐姿弹奏,既可将琴横置于桌子、架子或双腿上,也可将琴尾放在腿上,琴首置于别的支架物上,右手执挑棒弹奏,外侧掌边轻轻触及琴弦1/2、1/3、1/4、1/5 、1/6、1/8处等泛音点发音。左手握住摇杆,通过推、拉改变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发音的高度。独弦琴多以A音定弦,有时也可定为C音。从琴弦松弛基音到琴弦张紧泛音,其音域 E—#c3,近四个八度。拉摇杆琴弦就张紧,可使弦音升高大三度;推摇杆琴弦就松弛,弦音可降低纯四度,这样就在六个自然泛音(较多使用1/2至1/6泛音)之外,又产生了新的摇杆泛音。两者结合便可构成各种形式的音阶、半音阶,甚至一切微升、微降音也能演奏。独弦琴可以演奏音阶、音程的跳进,各种装饰音和滑音。右手技巧有弹、挑和触弦,弹、挑迅速交替,可获得近似“滚”的效果,所发出的是泛音和基音的复合音响;左手技巧有揉弦、拉、推、拉揉、推揉、打、撞、摇、颤音和滑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