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st of Corelli](http://y.gtimg.cn/music/photo_new/T002R180x180M000003jI9xz4XxHo5_1.jpg)
巴洛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出生在波隆附近的小城镇,21岁时去了罗马,很快地就被人们视为一位具有超级技巧的小提琴家。他曾经受雇于两位出身贵族家庭的枢机,并带领指挥一支歌剧管弦乐团,最后死在罗马。由于科雷利风格的纯粹和形式上的平衡,长久以来被公认为风格的典范。他的作品曾多次出版,并在他逝世后一个世纪在音乐会节目中保有一席之地。他几乎只为弦乐器创作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他的时代里声望无人能及,音乐史上人称“现代小提琴技巧创建者”、“世界第一伟大小提琴手”及“大协奏曲之父”。
中文名: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外文名:Arcangelo Corelli
国籍:意大利
出生地:富西尼亚诺
生日:1653-02-17
职业:作曲家,小提琴家
代表作:《合奏协奏曲》
科莱里在十七岁那一年就被接纳为博洛尼亚爱乐协会的正式会员了。
1675年科莱里移居罗马。 曾在罗马的“托尔·第·诺纳”歌剧院乐队拉第二小提琴,后来又到圣芳济教派的圣柳杜维克乐团中担任起第三小提琴独奏的任务,同时在当地一些音乐保护人所办的乐团中任乐长。
1679年1月6日,他的朋友、作曲家贝尔纳多·柏斯克维尼新作的歌剧《到处都有爱情和怜悯》(Dove e amore epieta)上演,他就在卡普朗尼竞剧院担任起新剧演出的指挥了。
1679年至1681年那段时期,科莱里很可能是住在德国。潘谢莱根据圣柳杜维克乐团工作人员花名册上没有他的名字而发表了这种推测,不少文献还提到他曾在慕尼黑的巴巴尔斯基公爵家里任职,并访问过海德尔堡和汉诺威。可是,这些供述材料那一份都未曾得到过确切的证明。
从1681年起,科雷利住在罗马,经常到意大利首都一家最豪华的高级客厅——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沙龙里大显身手。
1687年7月9日,科雷利受聘到红衣主教潘费利私人的府邸任职,1690年又应红衣主教奥托博尼的邀请转到他家工作。红衣主教家里的合唱团由三十多个音乐家组成;在科莱里指导下,它成了当时第一流的乐团。
1706年4月26日,“以保护和发扬民族诗才和口才为宗旨”创建于1690年的罗马“阿尔卡奇雅”学院隆重地接纳科莱里为该院的院士。
从1710年起,科莱里不再公开演出而只蛰居从事创作,他全心全意地要把《大协奏曲》的创作全部完成。到了1712年年底,由于健康情况欠佳,他搬回自己的私人住宅。1713年1月8日科莱里逝世了。罗马和整个世界都因听到他的死讯而优伤。由于奥托博尼坚决的恳求,科莱里得以意大利最伟大的音乐家身份,安葬在罗马的圣玛丽亚·德·罗图达的名人公墓。
科莱里还是个出色的教育家,足以代表十八世纪意大利小提琴演奏艺术顶峰的几位杰出的小提琴家——皮耶特罗·洛卡塔利、弗朗切斯科·杰米尼亚尼、乔万尼·巴蒂斯塔·索米斯都是他的得意弟子。
其小提琴演奏及教学,对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作有三声部奏鸣曲四套、小提琴奏鸣曲的最后一首《佛利亚》,以葡萄牙、西班牙的舞蹈歌曲为主题予以变奏;大协奏曲的第八首《田园曲》,音乐语言亦质朴、明朗而富于意大利民间风味。
全世界在1953年普遍举行过纪念科莱里诞生三百周年的活动,一致认为他的创作不愧是意大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理所当然的,你听到他那纯正而高尚的音乐自然会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一些雕塑家、建筑家和写生画家的艺术。他的教堂奏鸣曲明智而纯朴使人想起莱奥纳尔多·达·芬奇,而他的室内奏鸣曲明朗、亲切、抒情而谐和则又使人想起拉斐尔。
科雷利生前誉满天下。库普兰、亨德尔、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对他无不推崇之至:他的奏鸣曲曾经是亨德尔个人写作时私淑的典范;巴赫借用过他的主题来创作赋格,至于巴赫作品里那种小提琴般的歌唱风格多半也因为是受了他的影响才具备的。
科雷利在音乐史上的贡献是发展了小提琴音乐艺术,写出很多卓越的小提琴作品。尽管他用音从不超过第3把位,但是他把意大利的声乐写法移植到小提琴上,很多慢板乐章都写得非常抒情、柔婉,如同人声;相比之下快板乐章却较为逊色,这大概是受当时的技巧限制。他的室内三重奏鸣曲和大协奏曲,为J.S.巴赫和G.F.亨德尔等人的独奏奏鸣曲和管弦乐协奏曲打下了基础。他的三重奏鸣曲采用慢—快—慢—快为序的套曲组合,为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初期的作曲家们所仿效。其主要作品有:三重奏鸣曲24首(作品1、3,后改称教堂奏鸣曲),室内三重奏鸣曲24首(作品2、4),独奏奏呜曲12首,大协奏曲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