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英语: Electronic Music)是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而创作或表演这类音乐的音乐家则称为电子音乐家。一般而言,可使用电子机械技术与使用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来区别。使用电子机械制造声音的设备有电传簧风琴、汉门式电风琴与电吉他;而纯粹的电子声音制造设备则有特雷门琴、声音合成器与电脑。自从1960年代晚期以后,因为摩尔定律造就了可负担得起的音乐科技,这就意味着使用电子方式制作音乐变的越来越在各国不同区域流行的领域普及与发扬起来。今日的电子音乐包含从实验艺术音乐到流行音乐如电子舞曲。
1920年代到1930年代,这十年带来了大量的早期电子乐器,以及第一次使用电子乐器作曲。第一部电子乐器称为以太发声器(Etherophone),是Leon Theremin于1919至1920年间在列宁格勒创造出来;1939年,John Cage创作了“Imaginary Landscape No. 1”,这首曲子用的是电子音符;
1948年10月5日,法国广播公司(RDF)播送了作曲家Pierre Schaeffer的作品“Etude aux chemins de fer”,标志了录音室实际化与具体音乐(或听觉艺术)的开始;
1953年,德国广播电台在科隆正式设立广播录音室,后来成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电子音乐录音室;1954年,Karlheinz Stockhause创作了Elektronische Studie II,是第一首被发表的电子音乐作品;1956年,Lejaren Hiller和Leonard Isaacson创作了首部由计算机作曲辅助的算法曲目;1958年,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学院发明了合成器,这对流行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1963年,日本的Korg公司发明了电子鼓机;1960年代,牙买加诞生了由雷盖影响的、电子技术衍生出来的回响(Dub)音乐;
1960年代末期,The Beatles和The Beach Boys开始在专辑中加入电子乐器元素;前卫摇滚乐队如Pink Floyd、Yes和Genesis, 在音乐中大量使用合成器;合成器在德国前卫摇滚(Krautrock)如乐队Kraftwerk、Tangerine Dream、Can和Neu!中,也有重要地位;
Ambient dub是由 King Tubby和其他牙买加声音艺术家开创的,使用受 DJ 启发的环境电子设备,并带有退出、回声、均衡和迷幻电子效果。它以分层技术为特色,并融入了世界音乐、深沉的低音线和和声的元素;
1975 年,日本公司Yamaha从John Chowning那里获得了调频合成(FM 合成)算法的授权。 自 1971 年以来,他一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实验。雅马哈的工程师开始将 Chowing 的算法用于数字合成器中,并添加了诸如“键缩放”方法等改进以避免引入失真。 失真通常发生在频率调制期间的模拟系统中。 然而,第一个发布的商业数字合成器将是澳大利亚 Fairlight 公司的 Fairlight CMI(计算机乐器)。 Fairlight CMI于1979年作为第一个实用的复音数字合成器/采样器系统发布。
几位日本音乐家也制作了电子摇滚,包括 Isao Tomita 的Electric Samurai: Switched on Rock (1972),这张专辑以Moog合成器演绎的当代流行和摇滚歌曲以及Osamu Kitajima的前卫摇滚专辑 Benzaiten (1974) 为特色。 1970 年代中期,Jean Michel Jarre、Vangelis和Tomita等电子艺术音乐家崛起,他们与Brian Eno一起对新时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0年代末和80年代,合成器的运用在全世界成为了主流,合成器流行(Synth-pop)成为了一种流派,在新浪潮、后朋克乐队中,也被大量运用,如New Order、Duran Duran、Alphaville、Talk Talk和Japan;
1980 年,Roland Corporation发布了 TR-808,这是第一款也是最受欢迎的可编程鼓机之一。 第一个使用它的乐队是1980 年的Yellow Magic Orchestra。
1983 年,雅马哈推出了第一款独立的数字合成器 DX-7。 DX-7 还使用了 FM 合成器,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合成器之一。 这台合成器 DX-7 以其可识别的明亮音调而闻名。
合成器流行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世界各地的现代夜总会定期播放电子舞曲 (EDM)。 如今,电子舞曲的广播电台、网站和出版物(如Mixmag)专门针对这一流派。 此外,由于广受欢迎的big room house/EDM声音,这种类型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商业和文化意义。 这种声音已被纳入流行音乐和世界各地大规模商业狂欢的兴起。 例如,Sensation Amsterdam、Dance Valley、Electric Daisy Carnival、Tomorrowland(节日)和 Ultra 音乐节。
此外,芯片音乐特有的低保真(lo-fi)声音最初是早期声卡技术限制的结果。 然而,这种声音的音色受到了追捧,并成为了一种特色。
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录音室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电子音乐的创作对硬件和资金的要求逐渐变低,甚至一部笔记本电脑就行,这也使得许多人在家自己创作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计算机通过编程产生的声音,而不是“自然”的声音,电子音乐更多是一种技术和创作音乐的方式,而不是音乐流派。通过任何电子方式制作和修改的任何音乐都可以归类为电子音乐。
和传统的音乐乐器演奏相比,电子音乐更加灵活,只需电脑即可,可能性更广泛。
电子音乐常用的元素有鼓机、合成器、采样和特殊声效。
电子技术的运用给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创意可能。
电子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分类:
Techno(中文:高科技舞曲),是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成熟的一种电子舞曲音乐流派,主要依赖电子乐器,其中包括Roland TB-303 等合成器和 Roland TR-808 等鼓机。Techno起源于德国像Kraftwerk那样的电子流行乐队。代表Techno艺人有Carl Cox、Jeff Mills、Aphex Twin、Richie Hawtin、Carl Craig、Kevin Saunderson和Derrick May等。
House(中文:浩室)是一种电子舞曲音乐流派,源于198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后来传到纽约和伦敦等大城市。House以每分钟约 120 拍 (bpm) 的稳定韵律(通常为 4/4 拍号)为特点。代表house艺人有Masters at Work、Phuture、Cassius、Inner City、Leftfield、Swedish House Mafia和Booka Shade等。
UK Garage(中文:英国车库),是一种起源于1990年代初至中期的英国的电子舞曲音乐流派。UK Garage最直接的灵感是车库浩室 (Garage house),但也融合了R&B、Jungle和流行舞曲的元素。UK Garage包含子流派如Speed garage和2-step, 并在2000年代中期开始和Grime、Dubstep相互影响。代表UK Garage艺人有Armand van Helden、Craig David、DJ Luck & MC Neat、Disclosure、Burial、Juzhin、MJ Cole、Jamie XX、Artful Dodger和Zed Bias等。
Drum and Bass(中文:鼓和贝斯),源于英国,并受到牙买加回响(dub)和雷鬼的影响;drum and bass的一大特点是鼓轨道的breakbeat的复杂切分音。代表drum and bass艺人有Goldie、Pendulum、Squarepusher、High Contrast、Andy C、LTJ Bukem、Roni Size和Sub Focus等。
Jungle(中文:丛林),是一种电子舞曲音乐流派,起源于1990年代的英国rave音乐场景和DJ文化。Jungle以快速的破拍、重切分音的打击乐循环、样本和合成器效果为特色,并融合dub音乐中的深沉贝斯线和人声采样,以及雷鬼、嘻哈和放克元素。代表Jungle音乐人有Aphrodite、Bong-Ra、Goldie、Pendulum、Roni Size、Dj Fresh、Photek和Dillinja等。
Dubstep(中文:回响贝斯),是一种起源于2000年代初期英国伦敦南部的电子舞曲流派。它以稀疏的、切分的节奏为特征,并具有突出的次低音频率。代表dubstep艺人有Skrillex、Diplo、MajorLazer、DJ Snake、Zeds Dead、Flux Pavilion、Krewella、Borgore、Seven Lions和Kill The Noise等。
Trance(中文:迷幻舞曲),是一种电子舞曲类型,起源于英国新世纪(New age)音乐场景和1990年代早期的德国Techno音乐和硬核场景。Trance音乐的特点是速度在 125–150 bpm (BPM) 之间、重复的旋律乐句、极简重复的合成器声音、以及在一首歌中逐渐形成张力并有1~2个顶点和释放。代表Trance艺人有Paul van Dyk、Jam & Spoon、Armin van Buuren。
电子智能舞曲(IDM),是19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电子音乐,并深受芝加哥浩室(Chicago House)、底特律Techno和氛围音乐的影响。电子智能舞曲有着一种疏离、酷和电子科技的审美。代表电子智能舞曲艺人有Aphex Twin、μ-Ziq、The Black Dog、The Orb、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Autechre、Luke Vibert、Squarepusher、Venetian Snares和Boards of Canada等。
Big Beat(中文:大节拍),是一种电子音乐风格,围绕沉重的鼓声、Breakbeat样本、失真的贝司线和音效构建。 代表音乐人有Fatboy Slim、The Prodigy、Propellerheads和The Chemical Brothers等。
Electronica,泛指用来聆听,而不是来跳舞的电子音乐,源于1990年代的英国。代表艺人有Moby、The Chemical Brothers、The Prodigy、Armin van Buuren、Aphex Twin、Four Tet和Deadmau5等。
电子舞曲(EDM),是一种广泛的打击电子音乐流派,主要用于俱乐部、狂欢和节日。代表EDM艺人有David Guetta、Martin Garrix、Deadmau5、Marshmello、Avicii、Calvin Harris和Steve Aoki等。
其他电子音乐子流派还有Liquid、Hardcore、Grime、迪斯科(Disco)等。
在此前不久,巴黎的作曲家也开始利用录音带来发展一种称为具体音乐的新作曲技术。这项技术牵涉到将事先录好的大自然与工业声音的片段编辑在一起。巴黎的第一个具体音乐片段是由皮耶·薛菲组合而成,他后来则与皮耶·亨利合作。
1948年10月5日,法国广播公司(RDF)播送了作曲家皮耶·薛菲的作品《火车习作》(Etude aux chemins de fer)。这是《噪音的五项研究》(Cinq études de bruits)的第一个乐章,标志了录音室实际化与具体音乐(或听觉艺术)的开始。薛菲采用一部切割圆盘用的车床、四部录音转播机、一部四频道混音机、滤波器、一间回音室以及一套便携式录音设备。在此后不久,亨利开始与薛菲合作,这个合作关系可能对电子音乐的方向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另一位薛菲的伙伴埃德加·瓦雷兹开始创作《沙漠》,一首为室内乐团与录音带创作的作品。录音带的部分在皮耶·薛菲的录音室制作,并且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作修订。
1950年,薛菲在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举行了具体音乐的第一次公开音乐会(非广播)。“薛菲使用一套公共播放系统、好几部录音转播机以及混音器。这个表演并不够好,因为使用录音转播机创造现场综合表演的手法从来没有被做过。”同年稍后,皮耶·亨利与薛菲共同创作了具体音乐的第一个主要作品《孤独人交响乐》(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1951年,由于世界潮流所趋,RTF(原RDF合并电视业务而成)在巴黎建立了第一个制作电子音乐的录音室。同样在1951年,薛菲与亨利为具体音乐与人声创作了一部歌剧《奥菲斯》(Orpheus,希腊神话中弹竖琴的名手)。
卡尔海因兹·史托克豪森曾于1952年在薛菲的录音室短暂工作过,之后多年都在WDR位于科隆的录音室从事电子音乐工作。
1953年,NWDR在科隆正式设立广播录音室,后来成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电子音乐录音室。其实早在1950年该录音室就已着手筹备,并在1951年就有产出作品并进行广播。该实验室是威纳·梅尔-艾普勒、罗伯特·贝尔(Robert Beyer)与赫伯持·艾默特(他成为第一个编辑者)等人的智慧结晶,不久又加入了卡尔海因兹·史托克豪森与哥特弗里德·迈可·寇尼格。梅尔-艾普勒曾于1949年在他的论文中推想出完全音乐的概念;在这方面,德国的电子音乐明确地与法国的具体音乐区分开来,因为具体音乐是使用实际声音作为来源。
“由于施托克豪森及卡赫尔的坐阵,该录音室变成一年到头参访者络绎不绝、极富魅力的前卫大本营。”这是在两次结合电子产出声音与传统管弦乐团的作品——《混合》(1964年)与 《赞美诗,第三区与管弦乐团》(1967年)发表后所获得的评价。史托克豪森表示他的听众反应说他的电子音乐带给他们一个“外太空”的体验、飞行的感觉或是感觉身处“奇幻梦境”。最近,史托克豪森改在他位于屈尔滕的私人录音室制作电子音乐,他的最新作品在传媒中叫做《宇宙脉动》(2007年)。
当早期的电子乐器例如马特诺琴、特雷门与特劳乌特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仍极少为人所知时,当时的一些作曲家如柴田南雄就已经知道这些乐器。战争结束后好几年,日本音乐家开始实验电子音乐;在一些机构的赞助下,作曲家得以应用最新的声音录制及处理设备。这些努力展现亚洲音乐与新兴潮流的融合,并且最终为日本在数十年后成为音乐科技发展的主宰者铺设了一条道路。
随着电子公司索尼(当时称为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于1946年的创建,两位日本作曲家武满彻与柴田南雄于1940年代晚期各自写到关于电子科技制作音乐的可能应用。在1948年,武满彻构想出一项新科技,可以“在一个小而拥挤管子内,将噪音与协调的音乐旋律结合在一起。”此与同年度皮耶·薛菲的具体音乐概念颇为相似。当时武满彻的构想并未受到注目,并持续了好几年。1949年,柴田南雄提出“一种高性能乐器”,可以“合成任何类型”并且“非常容易操作”,他预测有了这种乐器,“音乐的情境将有突破性的改变”。同年,索尼发展出磁带录音机G-Type,它成为法庭及政府机关里最受欢迎的录音装置,也导致索尼于1951年发表家庭用版本H-Type。
1950年,一群音乐家共同成立“实验工坊”电子音乐工作室,使用Sony磁带录音机制作实验性电子音乐。参与的音乐家有武满彻、秋山邦晴及汤浅让二等。Sony赞助该工作室,让音乐家们得以接触最新的音频科技,同时也雇用武满彻创作磁带音乐来展示其磁带录音机,并举办音乐会。该团体最早产出的电子磁带音乐作品是《被束缚的女人》(日语:囚われの女)及《作品B》(Piece B),由秋山邦晴于1951年完成。他们创作的许多电声音乐录音带作品常被用于广播、电影及剧场的配乐。他们也举办了一些音乐会,例如1953年的《实验工作坊,第五次展示》,该场使用一部由Sony发展的自动投影机器,让投影展示与录制于录音带上的原声音乐同步化变为可能;他们在Sony的工作室使用相同装置制作了此场音乐会的录音磁带。这场音乐会伴随着他们制作的实验性电子声学磁带音乐,形同为那年稍后引进日本的具体音乐预作了准备。除了实验工坊以外,有几位作曲家如芥川也寸志、富永三郎与深井史郎也于1952至1953年间进行了制作广播声效磁带音乐的实验。
日本经由黛敏郎引进了具体音乐,他在1952年参与了薛菲在巴黎的音乐会。回到日本以后,他为1952年的喜剧片《纯情的卡门》实验性制作了一个简短的磁带音乐作品,并且制作了《X、Y、Z为具体音乐》,于1953年由日本文化放送(JOQR)电台播放。黛敏郎也为三岛由纪夫的1954年广播剧《拳击》制作了另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然而,薛菲的法国概念“声音物件”并没有影响到日本作曲家,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主要兴趣——音乐科技,如同黛敏郎所言,克服“人类表现材料与范围”的限制。这导致了一些日本电声音乐家使用序列主义和十二音技法于作品上,例子有入野义朗的1951年十二音体系作品《照相机的音乐会》(意大利语:Concerto da Camera)、黛敏郎的《X、Y、Z为具体音乐》及其后柴田南雄的1956年电子音乐作品。
在建立于1953年的科隆录音室引导下,日本NHK公司也于1954年在东京建立了电子音乐全球领先机构之一的“NHK录音室”,配备有音调产生及音讯处理设备、录音与声光设备、马特诺琴、单弦乐器以及旋律和弦发声器、振荡器、带式录音机、鸣响调谐器、带通滤波器及4通道与8通道混音器。该录音室相关的音乐家有黛敏郎、柴田南雄、汤浅让二、一柳慧以及武满彻。录音室的第一批电子音乐作品于1955年完成,包括黛敏郎使用录音室的各种音调产生设备制作的5分钟作品系列:《研习一:依质数比例的音乐》、《依依质数比例的协调波音乐》,以及柴田南雄的20分钟立体声作品《为立体声广播的具体音乐》。
在电子乐器制造方面,梯郁太郎于1940年代晚期成立了一个“梯表店”修理工坊,专门修理手表跟收音机;其后于1954年成立“梯无线”。它在1960年发展成为专门制造电子音乐设备的王牌电子工业公司,并且在1972年成为乐兰公司。梯郁太郎于1955年开始制作电子乐器,目标是创造能产生单声部旋律的设备。1950年代晚期,他制造特雷门、马特诺琴及电子琴,并且在1959年制作出夏威夷吉他放大器与电子风琴。
在美国,电子音乐早在1939年便已被创造出来,当时约翰·凯吉发表了《想像的风景第一号》,使用两部唱机转盘、波长录音机、无声钢琴及铙拔。凯吉于1942至1952年间又陆续创作了另外四首《想像的风景》系列作品,全部都包含了电子元素。1951年,后来与凯吉合作的莫顿·费尔德曼创作了一首名为《边缘交叉》的作品,以风声、铜管乐器、敲击乐器、弦乐器、两个振荡器及极有吸引力的音效谱写,并且搭配费尔德曼的图解。
“磁带音乐计划”是由纽约学校的成员(约翰·凯吉、厄尔·布朗、克利斯提安·沃尔夫、大卫·德铎及莫顿·费尔德曼)创建,并且维持了3年,直到1954年才结束。凯吉为这个合作写到:“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然而厄尔·布朗、莫顿·费尔德曼及克利斯提安·沃尔夫的作品持续展示了智慧之光,为一些观点作注解、表演以及试听,此一行动是刺激的。”
凯吉于1953年完成了《威廉姆斯混音》,当时他于为“磁带音乐计划”工作。这个团体没有固定的机构,必须依赖向商业声音录音室借用时段,包括贝贝与路易斯·贝隆录音室。
哥伦比亚-普林斯顿中心
同年,哥伦比亚大学为了音乐会的录音,购买第一套带式录音机——一套专业的Ampex机器。弗拉迪默·尤萨切夫斯基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负责这个装置,并且几乎立刻开始对它进行实验。
赫伯特·卢斯柯尔(Herbert Russcol)写到:“不久他被这套可以自行达成的声响迷住了,借由录下乐器声音,并且之后将它们互相重叠。”尤萨切夫斯基之后说道:“我意外地领悟到录音机可以被视为一个声音转变的仪器。”1952年5月8日,在哥伦比亚大学麦克米林(McMillin)剧院里,尤萨切夫斯基于他所创立的作曲家论坛中呈现了数种录音带音乐及他制作的音效展示。该次展示包含了回响、实验、组合以及水下华尔滋。在一次访谈中,他说道:“在纽约的公开音乐会中,我呈现了一些我发现的例子,伴随着我曾经为传统乐器所创作的乐曲。”奥图·卢宁参与了这场音乐会,他记录:“他所配置的设备包含一部Ampex磁带录音机……及由年轻的天才工程师彼得·冒齐(Peter Mauzey)所设计的一个简单盒状装置,用来创造一种机械式回声形式的回馈效果。其他设备是借来的或以个人资金购买的。”
就在3个月后的1952年8月,尤萨切夫斯基在卢宁的邀请下,前往佛蒙特州本宁顿展示他的实验。在那里,两人合作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作品。卢宁描述这件事:“备有耳机以及一支长笛,我展开了自己的第一次磁带录音机作曲。我们彼此都是熟练的即席演奏者,而这个媒介点燃了我们的想像。”他们在一场非正式的派对上表演了一些早期作品,在那里“一群作曲家相当慎重地恭喜我们说:‘就是这个’(‘这个’指的是未来的音乐)。”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纽约市。奥利佛·丹尼尔(Oliver Daniel)打电话邀请两人“为美国作曲家联盟及广播音乐公司赞助,由李奥波德·史托考夫斯基指挥,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十月音乐会创作一些简短的作品。在一阵犹豫之后,我们同意了……亨利·考埃尔安排他位于纽约州伍德斯托克的住家及录音室,以供我们使用。我们用尤萨切夫斯基车子的后行李箱放置借来的设备,便离开本宁顿前往伍德斯托克,并在那里停留两个星期……1952年9月末,这间移动实验室抵达了尤萨切夫斯基位于纽约的房间,在那里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些作品。”
两个月后的10月28日,弗拉迪默·尤萨切夫斯基与奥图·卢宁推出美国第一个录音带音乐的音乐会。音乐会曲目包含了卢宁的《太空中的幻想》(1952年)——利用熟练的横笛录音的“一首印象主义艺术大师作品”。两首作品都是在亨利·考埃尔位于纽约州伍德斯托克的家中创作的。在几场轰动纽约的音乐会之后,尤萨切夫斯基与卢宁被邀请到NBC的《今日秀》现场节目作访问与展示——这是第一次在电视播送的电子声音表演。卢宁描述这件事:“我即席表演了一些为磁带录音机所创作的(长笛)系列作品,尤萨切夫斯基当场就把它们作了电子转换。”
1954年见证了以今日角度来看,才是真正电子加声学作品的出现。那一年有三首重要作品举行首演:瓦雷兹的《沙漠》是为室内乐团以录音带声音而创作;另外两首是卢宁与尤萨切夫斯基的作品:《为路易斯维尔交响乐团的狂想曲变奏》及《循环与钟声的一部史诗》,均为交响乐团及录音带而创作。由于曾在薛菲的录音室工作过,瓦雷兹作品的录音带部分所含的具体声音比电子声音来得多。
《沙漠》在巴黎首演,并由法国广播电台作立体声播送。在德国汉堡的首演由布鲁诺·马德纳担任指挥,卡尔海因兹·史托克豪森操作录音带的控制。作品标题《沙漠》是由他人推荐给瓦雷兹,其意义不仅是“所有实体的沙漠(包括沙、海、雪、外太空或空旷街道的),也是人类内心的沙漠;不仅是那些被剥去公认为赤裸、超然离群、永恒的自然的一面,也是没有望远镜可以达到的偏僻内在空间,在那里人是孤独的,一个迷样的世界并且必然孤寂。”
1958年,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发展出RCA马克2号声音合成器,是第一部可编程化的合成器。卓越的作曲家例如弗拉迪默·尤萨切夫斯基、奥图·卢宁、米尔顿·巴比特、查尔斯·沃里宁、哈利姆·埃尔-达巴、布兰特·阿瑞尔与马利欧·大卫多夫斯基将RCA合成器广泛用于不同的作品。埃及的哈利姆·埃尔-达巴是早期录音室中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于1944年发展了最早的知名电子化磁带音乐之后,又因《蕾伊拉与诗》(Leiyla and the Poet)而变得更有名。那是一套1959年的电子合成系列作品,坚决要求电子与民俗音乐深刻且无缝的融合,此与当时像巴比特等序列主义作曲家以更数学化的方式切入形成明显的对比。埃尔-达巴的《蕾伊拉与诗》,于1961被作为《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专辑的一部分发行,被一群音乐家引用并深受影响,范围从尼尔·罗尼克、查尔斯·阿默堪尼安与艾莉丝·谢尔兹到摇滚音乐家弗兰克·扎帕与西岸流行艺术实验乐队。
一个重要的新发展是电脑的出现并用于创作音乐,而非操控或创造声音。伊阿尼斯·泽纳基斯开创所谓的随机音乐(法语:musique stochastique),是使用数学上的概率系统的一种作曲方法。泽纳基斯利用电脑创作曲子,包括为弦乐4重奏而写的《ST/4》与为管弦乐团而写的《ST/48》(两首均完成于1962年)、《莫西玛-阿莫西玛》(Morsima-Amorsima)、《ST/10》及《阿垂斯》(Atrées)等作品。他发展了UPIC电脑系统,用来转换图像以融入音乐成果,并且以它创作了《米仙·阿尔发》(Mycènes Alpha,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