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那不勒斯歌曲都为正歌剧,戏剧表演与乐队伴奏等均属于从属地位,不用合唱及芭蕾舞场面。特别注意声乐技巧,使独唱艺术达到了充分的发挥。还提倡和雇用阉割歌手,选拔音色、乐感最佳的男孩,施行阉割手术,使其永葆女高音的音色与音域,但同时又有男子宽阔的胸腔和呼吸,使声乐技巧和效果达到了“完美无疵”的最高峰。以后,法国最先反对这种犯罪的行为。后期那不勒斯歌剧,则出现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情诙谐、音乐质朴、具有浓郁民间气息的喜歌剧,与正歌剧并存。代表作曲家有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主要歌剧有《女佣做主妇》等。
歌剧艺术诞生一百年后,其中心移至那不勒斯。于18世纪,在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影响下,在那不勒斯形成了那不勒斯歌剧乐派,并很快就取代了威尼斯歌剧乐派的中心地位。18世纪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歌剧作曲家,几乎遍布了欧洲所有的重要的文化中心——维也纳、伦敦、德累斯顿、布拉格、彼德堡等地,他们把那不勒斯的艺术播种在整个欧洲,对欧洲各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创始人为阿·斯卡拉蒂(1660~1725)。他反对那种浮华表面的东西,集中发展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他创立了自由发展的咏叹调形式,并在声乐曲的开始、中间和结束后采用器乐演奏。歌词对他已不再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强调音乐本身(不靠剧词)去表达爱情、嫉妒、埋怨、仇恨、悠闲等等情感,强调音乐表情的概括。所以,同样的音乐也可以用于不同的歌剧。这种习惯于用一定类型的旋律,使当时人们将咏叹调分成“性格咏叹调”“豪壮咏叹调”“朗诵咏叹调”等类型。他在歌剧中,声乐占绝对优势,但器乐也同时得到发展,也使歌剧序曲的形式固定下来,呈快、慢、快的三部分的组合。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斯卡拉蒂是意大利歌剧的创立者也并不过分。
这个作曲学派的作曲家,尚有波尔波拉(1686~1768)、佩戈莱西(1710~1736)、约梅利(1714~1774)、比契尼(1728~1800)、培基埃罗(1740~1816)、契马罗萨(1749~1801)等。其特征是将宣叙调和咏叹调有所区别和规定:宣叙调用于歌剧的情节,并成为咏叹调出来之前的准备,与咏叹调形成一个整体;咏叹调一般是一种自成单位的声乐形式,用于十分抒情的音乐,常采用A—B—A的反复形式,形成形象上的对比,并且又是一个方整性的完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