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之后最大的遗憾就是,
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爱因斯坦
他是18世纪的奇迹,
3岁涉足乐坛,六岁成名。
一生创作的名曲不胜枚举。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莫扎特也无法割舍自己最爱的音乐。
1791年,莫扎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
将德国民间的说唱剧加以改编,
谱写出了德语歌剧的传世名作《魔笛》,
给世界音乐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经典的故事设定、悦耳动听的旋律,
让《魔笛》历经几百年经久不衰,
被几代音乐家不断进行改编和演绎。
时至今日,《魔笛》已是世界各大剧院最为频繁上演的十大顶流剧目之一,
还被改编成了各种版本。
今年三月初,
备受期待的全新电影版《魔笛》也要全球上映了,
这部影片汇聚了众多享誉世界的影视和歌剧明星,
以全新的叙述方式重构了莫扎特的经典歌剧,
而且片中的音乐也包括Martin Stock为之量身打造的魔幻配乐。
该片以现代欧洲为背景,
讲述17岁的声乐学生歌手蒂姆·沃克
从伦敦前往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就读传奇的莫扎特寄宿学校。
在那里,他发现了一条被遗忘了几个世纪的通道,
可以进入了莫扎特《魔笛》的梦幻世界,
在那里他成为了塔米诺王子....
出演帕帕基诺的是英国著名演员伊万·瑞恩,
他曾以其在《权力的游戏》和《极品基老伴》等爆款热剧中的演出火遍全球。
曾凭借在《莫扎特传》中饰演萨列里而摘得奥斯卡影帝桂冠的莫瑞·亚伯拉罕,
也在此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花腔女高音Sabine Devieilhe出演夜后这一关键角色,
男低音Morris Robinson则扮演萨拉斯特罗。
影片的导演弗洛里安·西格尔受过非常专业的古典音乐训练,
但他的野心似乎不仅仅在于做好一部音乐电影,
而是集魔幻、动作、冒险和艺术于一身,
打造出一部对标《哈利·波特》的大片。
这部《魔笛》究竟为什么会这么有魅力,
引得电影圈、音乐圈争相改编呢?
实际上《魔笛》的头号粉丝也大有来头,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贝多芬,
由于太过于喜爱《魔笛》的旋律,
贝多芬直接把它们作为“采样”来进行创作。
第一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帕帕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
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帕帕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此外, 莫扎特本人也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
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
去世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
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
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从剧情来看,《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
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
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
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
可以说,《魔笛》是一部大团圆Ending的歌剧,
但几乎很少会联想到,莫扎特当时的生活状态会是如此:
生活窘迫、疾病交加,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
尽管如此,莫扎特对待音乐创作的热情仍然非常高,
仍然保持着自己纯真的心灵进行谱曲,
所以整部歌剧没有渲染过分的伤感,
而是充满欢乐的。
作为莫扎特的四大歌剧杰作之一,
这首《魔笛》不用意大利语演唱,
而是用德语演唱。
他采用了德国民间的一种说唱剧形式,
将意大利歌剧中的宣叙调变成了对白,
这就更加的口语化、生活化,
其中不乏一些很“洗脑”的经典旋律。
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听听吧~
《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
这首歌曲由剧中的捕鸟人帕帕基诺演唱,
他是个谐趣的角色,带有喜剧因素。
《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是第一幕中捕鸟人帕帕吉诺出场时所演唱的一首著名咏叹调,
该曲以民谣为基调,轻松、活泼、诙谐。
帕帕吉诺背着大鸟笼,身着羽毛制成的衣服,
一边吹着排笛,一边唱着这首天真、欢快的曲子。
《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一提到《魔笛》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段魔性的“花腔女高音”,
由夜后演唱的著名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作为《魔笛》中最为华丽的一首咏叹调,
它被称为花腔女高音的“试金石”,
唱功行不行,来段夜后咏叹调就知道。
《年轻人别害怕》
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
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心理,
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
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
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
使之成为极难演唱的曲目。
那电影版《魔笛》与原版相比,
在音乐、剧情等方面又有那些变化呢?
真的会像《哈利·波特》那般精彩吗?
那我们就一起在3月来揭开谜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