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乐派是音乐流派之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以罗马为中心形成了罗马乐派。是由于帕莱斯特利那及其音乐风格得影响,是欧洲中世纪清唱式合唱音乐时代的一个乐派。
代表作曲家有帕勒斯特里那及其弟子那尼诺(成为帕莱斯特利那在圣马利亚大教堂得继任者成为罗马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545-1607)及英杰涅里(1545-1592)。主要作品有《经文歌》、《唱答歌》等17世纪初期,罗马乐派得音乐家们在帕莱斯特利那风格的基础上汲取了威尼斯乐派得风格,但是仍致力于创作严格得宗教音乐,而拒绝巴罗克时期的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因而成为新时代得保守风格的代表。
与同时代作曲家相比音乐风格较为保守,很少用变化音,即使用变化音和不协和音也是非常谨慎地进行解决,因此音响纯净和谐。
采用模仿式复调。旋律平稳流畅,很少大跳,采用自然音阶教会调式,在拉丁文歌词的处理上注重重音及其含义,整体结构清晰。基本不用乐器伴奏,只有少量使用管风琴。
帕莱斯特里那的后继者又把罗马风格的无伴奏合唱和威尼斯风格的分组合唱组合起来,使合唱效果此起彼伏、交相辉映。汇合成音的洪流,直到巴罗克时期这种演唱风格还一直延续着。
帕勒斯特里那(Palestrina,约1525-1594)罗马乐派的创始人,意大利作曲家,是历史上最大的天主教会作曲家。
他一生其主要成就是宗教音乐并作有大量的多声部弥撒曲、经文歌、圣母颂歌、宗教牧歌和世俗牧歌,开创了庄严明净的无伴奏合唱风格。世称帕莱斯特里那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你可以隐约的体味到歌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而且还到处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他也写过约100首世俗性的牧歌,后来为此而忏悔。到了后期帕莱斯特里那又力图简化复杂错综的复调织体,采用轮廓清晰的和弦式写法,使歌词易于听清,他的作品《二全音符弥撒曲》中的《钉十字架》就具有此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