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音乐课堂~
本期课堂我们要去到西方的中世纪时期,
大家抓紧扶手,准备出发喽!
说起中世纪,大家肯定不陌生,
大家一定熟悉流行音乐中的中世纪曲风,
网络上有很多将有名的曲子改编为中世纪风格的例子,
大家可以听到,他们的改编主要是在配器上进行了调整;
回到我们的正题~
西方的“中世纪”在过去很长时间都被视作无所作为的“黑暗时代”,
它一般是指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到14、15世纪之交。
这近千年的时间里,欧洲大地上,局部战争连年不断,瘟疫肆虐,
满大街都是脏乱差,人们不洗澡,甚至当街泼粪!
更甚的是统治阶层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与钳制,
还有宗教对科学与进步思想的残酷迫害。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不同于古罗马消亡前的享乐主义,
中世纪的教会音乐走向了禁欲主义的另一极端。
在音乐方面,大多留下来的是基督教教会音乐,
各种形式的世俗音乐是存在的,
但是没有得到记载,只有礼拜音乐得到保存。
9世纪,格里高利圣咏成为了罗马教会礼拜音乐的权威地位。
格里高利圣咏(又称素歌)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
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因为服务于宗教礼拜活动,
所以格里高利圣咏十分的肃穆,
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它是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
歌词是拉丁文,旋律平缓,并且用四线谱记谱。
格里高利圣咏由专门唱歌学校训练出来的教会唱诗班演唱,
且唱诗班全由男性组成。
说点题外话,讲到唱诗班,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大家肯定不陌生,
里面就是讲的一群唱诗班男孩和他们的老师的故事,
在旋律优美的乐声中,唱诗班里的30位成员用他们圣洁、纯净的歌声演唱。
说回到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又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它的演唱方式可分为会众齐唱、交替对唱和应答轮唱三种。
就跟我们现在合唱的几种形式差不多,
会众齐唱也就是由唱诗班齐声咏唱,
交替对唱就是指整个唱诗班和半个唱诗班相对咏唱,
应答轮唱是有主唱者和唱诗班交互咏唱的方式。
大家有没有发现,
很多国外的恐怖电影,
都把拉丁文圣咏与邪恶联系起来。
如肯·罗素执导的《卢顿的恶魔》(1971)中,
使用了中世纪晚期的系列圣咏《最后审判日》。
说起中世纪,《布兰诗歌》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的作品。
《布兰诗歌》是一部十三世纪的神秘诗稿,
它是目前所知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也最具艺术价值的中世纪诗歌。
后来作曲家奥尔夫以它为素材,
创作了“情景康塔塔”《布兰诗歌》,
我敢肯定在座的各位都听过这里面的曲子!
热知识: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开头就借鉴了《布兰诗歌》中《噢 命运女神》的素材。
虽然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在思想精神领域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但是,各种形式的世俗音乐是存在的,
包括发源于法国的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等等,
一说到游吟诗人,我们的印象一般都是漂泊无依、带有深深的悲愁的。
因为我们熟悉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里面就有一位游吟诗人——葛林果。
但是当时法国的游吟诗人一般都是贵族圈内的,
有的游吟诗人甚至贵为帝王。
中世纪还有一位音乐理论家——圭多,他发明了一套六声音阶,
唱名分为“ut re mi fa sol la”,
很像我们现在的“do re mi fa……”,
最重要的是,意大利的圭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四线谱,
为五线谱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面说到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游吟诗人的世俗歌曲都是单声部音乐,
但到了中世纪的中后期,
复调音乐开始出现,
早期的复调音乐叫做奥尔加农,
它的形态为:两条旋律同时进行,一个声部是素歌旋律(主声部),
另外一个声部在下方五度或四度上重叠主声部。
到了13世纪,经文歌成为了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当时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经文歌,
最低声部是全曲的基础,称为定旋律声部,一般采用素歌旋律;
另外两个声部称为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配唱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
到了14世纪,
在法国出现了一种新音乐,被称为“新艺术音乐”
与13世纪的“古艺术”相区分。
法国诗人、作曲家马肖是“新艺术”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
他的《圣母弥撒曲》是他唯一存世的弥撒经文谱曲,但却是中世纪以来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此外,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发展了叙事歌,
风格继承了游吟诗人的传统。
意大利的新艺术音乐,
大多充满生气,活泼有力,
牧歌、巴拉塔和狩猎曲是14世纪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世俗音乐形式。
兰迪尼则是意大利“新艺术”的代表音乐家。
好的,本期对中世纪音乐的介绍就到这里啦,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是喜欢流行的中世纪曲风还是最纯正的中世纪音乐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