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欢乐颂》这个名字,
大家是先想到贝多芬的《欢乐颂》,
还是之前大火的电视剧《欢乐颂》呢?
除了这两个《欢乐颂》,
你知道比它们两个还要早出现的《欢乐颂》吗?
答案就是席勒的《欢乐颂》。
可以说,席勒的诗作《欢乐颂》,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席勒25岁的时候,
他的《欢乐颂》在《塔莉亚》杂志上发表,
他的这个作品十分走红,
德国乐坛的各路达人竞相为其配曲,
其中就以贝多芬的《欢乐颂》最为出名。
1823年,贝多芬将《欢乐颂》的词,
用作他《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
除了贝多芬之外,
舒伯特的歌曲《欢乐颂》,
作于1815年,
1829年首次出版。
这也是舒伯特早年的作品。
与贝多芬的《欢乐颂》相比,
就可以体会到舒伯特独特的诗人气质,
和清新的歌曲风格。
虽然《欢乐颂》如今已是人人知晓,
但席勒这个幕后作词人,
好像显得少有人知。
除了《欢乐颂》之外,
席勒的诗作也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那些以席勒的诗词为素材的音乐吧~
1、李斯特:《渔夫之子》
1803年,席勒完成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威廉·退尔》,
它根据瑞士独立英雄威廉·退尔的传说创作,
是唤起人民民族意识和反抗外侮的有力呼声。
李斯特的这首歌曲,
将我们带到了阿尔卑斯高地,
感受那大自然中的欢乐。
“湖光含笑招人浴,
儿童酣睡岸草绿,
忽听一声鸣,
声如笛样清,
又如乐园天使声。
神怡心畅儿梦回,
流水荡漾胸四围,
声自水中呼:
儿乎已属吾;
余诱睡者入水都。”
——【译】 郭沫若
2、罗西尼:《威廉·退尔》
跟上部作品一样,
罗西尼的四幕歌剧《威廉·退尔》,
也是根据席勒的同名戏剧作品改编而成,
歌剧剧本由Étienne de Jouy和Hippolyte Bis用法语创作。
该歌剧的序曲——《威廉·退尔序曲》,
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耳熟能详的旋律之一。
3、勃拉姆斯:《挽歌》
勃拉姆斯的这首交响合唱的歌词,
就取自德国文豪席勒的同名诗篇。
当时,勃拉姆斯的画家好友
安瑟姆·费尔巴哈(Anselm Feuerbach,1829-1880)不幸早逝,
直接引发了勃拉姆斯创作这首《挽歌》。
再来看看席勒的诗篇,
“世上一切均转瞬即逝,无法驻留,
即便“美”
——这个看似代表永恒的世间显像
——也难逃“逝去”的命运!”
它以这种独特的诗意激发了作曲家的灵感。
4、舒伯特:《潜水者》
《潜水者》是舒伯特16到17岁的作品,
这是一首是叙事性质的歌曲。
而舒伯特18岁以前的作品中,
叙事曲占了很大的比重。
《潜水者》的歌词采自席勒的同名诗篇,
它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傲慢乖张的国王将金杯扔进大海的湍急漩涡里,
以金杯作为奖赏让人潜海捞杯。
所有骑士都不敢冒险,
唯有一名年轻侍从勇敢跳入深渊取回金杯。
国王再次将金杯抛入大海并许诺将公主嫁给成功者。
侍从不顾危险两次潜入海中却没能活着回来。
5、舒曼:《墨西拿的新娘》序曲
1851年对舒曼来说是非常活跃的一年,
光是序曲就完成了三部,
其中就包括《墨西拿的新娘》(作品100)。
这部作品就是为席勒《墨西拿的新娘》而作的序曲,
1803年3月17日,
席勒推出了戏剧《墨西拿的新娘》,
他坦承此剧有意与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甫斯》一比高下,
但在剧情上,现在来看会显得比较狗血:
此剧大意是描写两兄弟同时爱上一位女子,
而这位女子原来竟是他们的亲妹妹。
采用席勒的词而创作的音乐还有很多,
尤其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
有大量采自席勒的。
比如《春天颂》、
《保证》、
《希腊众神》、
《外来的少女》等等。
席勒这一位跟歌德齐名的德国文豪,
“德国的莎士比亚”,
他所创作的优美诗篇,
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
(尤其是对艺术歌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在他去世的218年之际,
通过以他的作品为词的这些音乐,
感受诗乐交融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