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尼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德语:[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是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
勃拉姆斯是当代维也纳的音乐领袖,其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1869年后定居于此)。他笔下的曲类包括钢琴曲、室内乐、交响乐、合唱曲,以及艺术歌曲等,尤其擅长将民谣旋律辅以精致化的笔法呈现之。此外,布拉姆斯本人的钢琴演奏技巧亦相当杰出,他并和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合作首演了自己的作品,与他有密切合作的音乐家包括: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等人。在创作路线上,勃拉姆斯是纯粹音乐的拥护者及实践者,与当时的新音乐一派的李斯特、瓦格纳等壁垒分明。
勃拉姆斯以其完美主义著称,研究显示,未能令其满意的创作经常遭到他本人销毁,他未正式发表的作品也所在多有。迄今,勃拉姆斯的作品已成为现代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之一。汉斯·冯·彪罗将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三B”。
1833年5月7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在德国汉堡市根厄区,其父亲是汉堡市剧院的低音大提琴手,经济窘困但注意孩子的音乐教育。1840年,师从奥托·弗里德里希·维利巴尔德·科塞尔学习钢琴演奏,科塞尔也成为了勃拉姆斯的钢琴启蒙老师。
1843年,作为钢琴演奏者第一次在汉堡参加公演;同年,被要求去美国作一次巡回演出,被科塞尔阻止;同年,开始跟随爱德华·马克森学习钢琴及作曲,在他的引导下,勃拉姆斯初识德国古典作曲家的作品。
1846年至1847年,为挣钱在汉堡近郊贝尔格多尔夫的舞厅演奏。1848年3月11日,在汉堡的一次爱乐音乐会上首次听到约瑟夫·约阿希姆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9月21日,第一次举办个人音乐会,登台演奏了巴赫、巴尔克森、赫尔茨等人的作品 。
1849年,化名G·W·马克斯在汉堡的奥古斯特·克兰茨音乐出版社任音乐改编。1850年3月,给正在汉堡举办音乐会的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夫妇寄去了自己第一批乐稿。1851年,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演奏者爱德华·赖门伊,并通过赖门伊了解到吉卜赛音乐(即此时人们心目中的匈牙利民间音乐)
1853年,和赖门伊一起进行巡回演出,二人在汉诺威偶遇小提琴演奏者约瑟夫·约阿希姆,约阿希姆因欣赏勃拉姆斯的作品而将他引荐给舒曼和李斯特 ;6月,在魏玛结识了弗朗茨·李斯特;9月30日,在杜塞尔多夫拜会了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夫妇,自此成为好友;10月28日,舒曼在《音乐新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 ,该文预见了勃拉姆斯在未来的音乐成绩;12月,在舒曼的引荐下,莱比锡的布莱特柯普夫—赫尔特尔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勃拉姆斯的第一批作品,即钢琴奏鸣曲(Op.1和Op.2)及一些歌曲。
1854年3月初,舒曼企图自杀,勃拉姆斯赶到杜塞尔多夫;8月,与尤利乌斯·奥托·格里姆一起前往美因茨,接着一人前往海德堡,漫游内卡河谷;返回汉堡,途经杜塞尔多夫时,看望了克拉拉·舒曼,并在途经汉诺威时,看望了约瑟夫·约阿希姆。
1855年5月,在杜塞尔多夫参加第33届下莱茵音乐节,并结识了奥地利音乐美学家和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7月,与克拉拉·舒曼共同到莱茵河旅行;11月至12月,在但泽、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演出音乐会。
1856年1月至2月,在莱比锡、基尔、汉堡以及阿尔托纳举办音乐会,并与约阿希姆在哥廷根举办音乐会;4月,在波恩近郊的恩登尼希探望舒曼;5月,在杜塞尔多夫参加第34届下莱茵音乐节;7月29日,罗伯特·舒曼逝世;8月,与克拉拉·舒曼及其孩子们到莱茵河旅游,直至瑞士的费尔瓦尔特施台德湖;9月至12月,在汉堡和杜塞尔多夫逗留。
1857年夏,与克拉拉·舒曼及其孩子们由杜塞尔多夫出发到莱茵河旅行;9月至12月,担任德特莫尔德宫廷的钢琴、室内乐师和合唱指挥,取得了作为合唱指挥的最初经验。1858年10月至12月,重新接任德特莫尔德宫廷职务。
1859年1月22日,在汉诺威举办《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首演;1月27日,在莱比锡音乐厅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公演失败;6月,开始指导汉堡女子合唱团;10月至12月,第三次接任德特莫尔德宫廷的职务。
1860年3月,起草了一份反对以李斯特为首的“新德意志学派(又称为“魏玛学派”)”的宣言,该宣言由勃拉姆斯签名,约阿希姆、格里姆、舒尔茨参加;5月至6月,与克拉拉·舒曼一起前往阿尔塔尔,阿弗尔山区旅行,直抵拉赫尔湖。1861年5月,结束汉堡女子合唱团的工作;7月13日,迁居汉堡的郊区哈姆,写出《亨德尔主题变奏曲》。
1862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此后勃拉姆斯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乡也成为他的第二故乡;11月29日,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出自己的作品音乐会。1863年5月,返回汉堡,住到布兰肯纳斯街的旧居,并在此创作了《里纳尔多》(Op.50);同年,当选为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 。
1864年4月,辞去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的职务;6月,父母离婚,勃拉姆斯前往汉堡。1865年2月2日,母亲去世,勃拉姆斯去汉堡奔丧;4月底,退掉维也纳的住房;5月1日,到达巴登-巴登附近的利希滕塔尔,并结识了画家费尔巴赫;11月8日,离开利希滕塔尔,并于同月前往瑞士的巴塞尔、苏黎世和文特尔图尔进行了巡回演出,在此期间结识了玛蒂尔德·魏森东克;同年,创作了《降E大调圆号三重奏》、《德意志安魂曲》等作品。
1866年3月,父亲再婚,勃拉姆斯同继母自发地建立了良好关系,此后对她的照顾也十分周到 。1868年4月10日,在不来梅大教堂举行了《德意志安魂曲》(无第五乐段)的首演,并获得成功;5月,创作了《德意志安魂曲》的第五乐段。
1869年2月18日,卡尔·莱奈克在莱比锡音乐听主持了完整的七乐段《德意志安魂曲》的首演,勃拉姆斯未出席。1870年,在慕尼黑观看了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和《莱茵的黄金》 。
1871年,在普法战争胜利的鼓舞下,写出了《胜利之歌》(Op.55),该作于同年4月、6月分别在不来梅和卡尔斯鲁厄上演;11月16日,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为其提供了艺术指导的职位,勃拉姆斯于同年12月答应赴任 ,在任职期间为宣传推动德国古典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月27日,在维也纳卡尔斯街买下住房 。
1872年2月11日,父亲在汉堡去世,勃拉姆斯在该地逗留至2月16日;7月,在巴登-巴登与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开始建立友谊;9月10日,返回维也纳;11月10日,作为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的艺术指导,在维也纳演出了其第一个音乐会,曲目包括亨德尔、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作品 。
1873年5月初,在慕尼黑结识了德国作家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自5月14日开始,在图欣度夏,期间多次前往慕尼黑与海塞等人会面 ;此外,在图欣度假期间,完成了《海顿主题变奏曲》(Op.56)。
1874年1月,在莱比锡举办了“勃拉姆斯周”,勃拉姆斯参与了其中三个音乐会的演出,并在此期间,见到了德国作曲家亨利希·冯·赫尔佐根贝尔克及其夫人伊丽莎白·冯·赫尔佐根贝尔克,与二人的友谊由此开始。
1875年4月3日,解除了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的合同;4月18日,最后一次指挥协会音乐会,自此成为自由艺术家;5月,卡尔斯鲁厄、曼海姆和杜塞尔多夫的音乐会中演出。
1876年,完成了《c小调第一交响曲》(Op.68),并于同年11月4日由由奥托·德索夫执棒,在卡尔斯鲁厄举行了首演;11月,勃拉姆斯在曼海姆、慕尼黑和维也纳指挥了他的《第一交响曲》。
1877年6月9日,到达沃尔特湖畔的波尔查赫,开始创作《D大调第二交响曲》(Op.73),并于9月中旬在利希塔腾尔结束了《第二交响曲》的创作;12月30日,在汉斯·里希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中,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
1878年1月,勃拉姆斯在莱比锡指挥了他的《第二交响曲》,并在汉堡、不来梅和乌德勒支指挥了其《第一交响曲》;5月6日,抵达波尔查赫,在此度过第二个夏季,并创作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9月底,参加汉堡音乐节,指挥其《第二交响曲》,而后返回维也纳,勃拉姆斯开始蓄大胡须改变自我形象。
1879年1月1日,在莱比锡音乐厅举行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由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荣誉博士称号;5月23日开始,在波尔查赫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度夏,在此期间完成《G大调第一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78)的第一部分,以及两首《钢琴狂想曲》(Op.79)。
1880年6月,第一次在伊舍尔度夏,在此期间,开始创作《学院节庆序曲》(Op.80)、《悲剧序曲》(Op.81)等作品;12月26日,汉斯·里希特在维也纳举办了《悲剧序曲》的首演。
1881年1月4日,勃拉姆斯在布雷斯劳勃指挥了《学院节庆序曲》的首演;11月9日,在布达佩斯举行了《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勃拉姆斯亲自担任钢琴独奏,指挥家汉斯·冯·彪罗通过他在迈宁根的乐队使该作得以在德国数个城市与听众见面。
1883年,在威斯巴登避暑旗舰,创作了《F大调第三交响曲》(Op.90),该作于同年12月,由指挥家汉斯·里希特在维也纳进行了首演。
1884年5月,在施蒂亚州的木尔茨促施拉克避暑,在此期间开始创作《第四交响曲》(Op.98)。1885年,在木尔茨促施拉克度过第二个夏季,创作完成了《第四交响曲》,该作于10月25日在迈宁根首演。1886年5月27日,抵达图恩附近的霍夫斯塔腾,在此期间完成了《F大调第二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99)等作品;同年,被维也纳音乐家协会选为荣誉会长。
1887年10月18日,《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在科隆首演,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约阿希姆等人参与了演出。1888年,在莱比锡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中,遇见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和爱德华·格里格。1889年5月23日,成为汉堡荣誉市民;6月,被奥地利国王授予皇家豹十字勋章。
1890年5月16日,抵达伊舍尔,在此期间完成了《G大调第二弦乐五重奏》(Op.111)。1891年5月,写给辛姆洛克的信被当作勃拉姆斯的“伊舍尔遗嘱”,并创作了《a小调钢琴、单簧管和大提琴三重奏》(Op.114)和《b小调单簧管和弦乐五重奏》(Op.115) 。
1894年5月17日,在伊舍尔度夏,在此期间,创作了两首单簧管奏鸣曲,以及单簧管和钢琴的两部奏鸣曲(Op.120)。1895年10月3日,在法兰克福的克拉拉·舒曼家作客,这也是他们两人的最后相聚。
1896年5月,完成《四首严肃歌曲》(Op.121);5月20日,克拉拉·舒曼病故;5月24日,勃拉姆斯赶去参加克拉拉·舒曼的葬礼,到达波恩,已经晚了;9月3日,抵达卡尔斯巴特疗养;10月2日,返回维也纳。
1897年3月7日,汉斯·里希特指挥《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出席观看;3月13日,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理智女神》首演时,勃拉姆斯最后一次出现于公众面前;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被埋葬在维也纳的中心陵园。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Op.68
|
c小调第一交响曲
|
1862年至1876年
|
Op.73
|
D大调第二交响曲
|
1877年
|
Op.90
|
F大调第三交响曲
|
1883年
|
Op.98
|
e小调第四交响曲
|
1885年
|
Op.11
|
D大调第一号小夜曲
|
1860年
|
Op.16
|
A大调第二号小夜曲
|
1858至1859年,1875年修改
|
Op.56a
|
约瑟夫·海顿主题变奏曲
|
1873年
|
Op.80
|
学院节庆序曲
|
1880年
|
Op.81
|
悲剧序曲
|
1880年
|
五首匈牙利舞曲
|
1874年和1876年
|
|
Op.15
|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
1859年
|
Op.83
|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
1881年
|
Op.77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1878年
|
Op.102
|
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
|
1887年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Op.34
|
f小调钢琴五重奏
|
1862至1864年
|
Op.25
|
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
|
1861年
|
Op.26
|
A大调第二钢琴四重奏
|
1861年
|
Op.60
|
c小调第三钢琴四重奏
|
1875年
|
Op.8
|
B大调钢琴三重奏
|
1854年,1891年(新版本)
|
Op.40
|
降E大调钢琴、小提琴和圆号三重奏
|
1865年
|
Op.87
|
C大调钢琴三重奏
|
1880年至1882年
|
Op.101
|
c小调钢琴三重奏
|
1886年
|
Op.114
|
a小调钢琴、单簧管和大提琴三重奏
|
1891年
|
Op.78
|
G大调第一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
1878年至1879年
|
Op.100
|
A大调第二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
1886年
|
Op.108
|
d小调第三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
1886至1888年
|
小提琴和钢琴谐谑曲
|
遗物中发现,1866年
|
|
Op.38
|
e小调第一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
1862年至1865年
|
Op.99
|
F大调第二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
1886年
|
Op.120
|
单簧管和钢琴的两部奏鸣曲(1号f小调,2号降E大调)
|
1894年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Op.18
|
降B大调第一弦乐六重奏
|
1862年
|
Op.36
|
G大调第二弦乐六重奏
|
1866年
|
Op.88
|
F大调第一弦乐五重奏
|
1883年
|
Op.111
|
G大调第二弦乐五重奏
|
1890年
|
Op.115
|
b小调单簧管和弦乐五重奏
|
1891年
|
Op.51/1
|
c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
1873年
|
Op.51/2
|
a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
|
1873年
|
Op.67
|
B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
|
1876年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Op.1
|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
1853年
|
Op.2
|
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
|
1852年
|
Op.5
|
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
1853年
|
Op.4
|
降e小调谐谑曲
|
1854年
|
Op.9
|
舒曼主题变奏曲
|
1854年
|
Op.21/1
|
自作主题变奏曲
|
1857年
|
Op.21/2
|
匈牙利主题变奏曲
|
1861年
|
Op.24
|
亨德尔主题变奏曲
|
1861年
|
Op.35
|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
1862年至1863年
|
Op.10
|
四部叙事曲
|
1854年
|
Op.76
|
八部钢琴曲
|
1871年至1878年
|
Op.79
|
两首钢琴狂想曲
|
1879年
|
Op.116
|
七部幻想曲
|
1882年
|
Op.117
|
三部幕间曲
|
1892年
|
Op.118
|
六部钢琴曲
|
1893年
|
Op.119
|
四部钢琴曲
|
1893年
|
匈牙利舞曲(两册)
|
1872年(对四手联弹原作进行了加工)
|
|
两首吉格舞
|
1927年于遗物中发现)
|
|
四首萨拉班德舞曲
|
1917年于遗物中发现
|
|
五十一首钢琴练习曲
|
1893年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Op.23
|
舒曼主题变奏曲
|
1861年
|
Op.39
|
圆舞曲
|
1865年
|
匈牙利舞曲(四册)
|
1869年、1880年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两首前奏曲和赋格曲
|
1927年
|
降a小调赋格曲
|
1864年
|
“噢,悲痛,噢,伤心”的众赞歌前奏曲和赋格曲
|
1882年
|
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
|
1902年遗物中发现(Op.122)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Op.45
|
德意志安魂曲
|
1868年
|
Op.54
|
命运之歌
|
1871年
|
Op.55
|
胜利之歌
|
1872年
|
Op.82
|
哀乐
|
1881年
|
Op.89
|
命运女神之歌
|
1882年
|
Op.13
|
葬礼之歌(和吹奏乐器)
|
1858年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
Op.12
|
万福玛丽亚(用乐队或管风琴伴奏)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Op.50
|
里纳尔多(男高音声部、男声合唱和乐队康塔塔)
|
1863年至1868年
|
Op.53
|
狂想曲(女低音独唱、男声合唱与乐队)
|
1869年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Op.3
|
六首叙事歌
|
1853年
|
Op.6
|
六首叙事歌
|
1852年
|
Op.7
|
六首叙事歌
|
1851至1853年
|
Op.14
|
八首歌曲与浪漫曲
|
1858年至1859年
|
Op.19
|
五首诗歌
|
1862年
|
Op.32
|
九首歌曲和叙事曲
|
1864年
|
Op.33
|
十五首浪漫曲,源自蒂克著作《玛格罗妮》
|
1861年至1869年
|
Op.43
|
四首叙事曲
|
1857年至1864年
|
Op.46
|
四首歌曲
|
1864年至1868年
|
Op.47
|
五首歌曲
|
1858年至1868年
|
Op.48
|
七首歌曲
|
1853年至1868年
|
Op.49
|
五首歌曲
|
1868年
|
Op.57
|
八首歌曲和叙事歌曲
|
1871年
|
Op.58
|
八首歌曲和叙事歌曲
|
1871年
|
Op.59
|
八首歌曲和叙事歌
|
1870年至1873年
|
Op.63
|
九首歌曲和叙事歌
|
1873年至1874年
|
Op.69
|
九首叙事歌
|
1877年
|
Op.70
|
四首叙事歌
|
1875年至1877年
|
Op.71
|
五首叙事歌
|
1877年
|
Op.72
|
五首叙事歌
|
1876年至1877年
|
Op.84
|
五首浪漫曲和歌曲
|
1881年至1882年
|
Op.85
|
六首歌曲
|
1882年
|
Op.86
|
六首歌曲
|
1882年
|
Op.91
|
两首叙事歌(女低音、中提琴和钢琴)
|
1863年至1884年
|
Op.105
|
五首歌曲(男低音)
|
1886年至1888年
|
Op.106
|
五首歌曲
|
1885年至1888年
|
Op.107
|
五首歌曲
|
1886年至1888年
|
Op.121
|
四首严肃歌曲(男低音)
|
1896年
|
八首吉卜赛歌曲(根据Op.103加工而成)
|
1889年
|
|
雨之歌
|
1908年
|
|
四十九首德意志民歌(七册)
|
1894年
|
|
二十八首民歌
|
1926年遗物中发现
|
|
十四首民间儿歌
|
1858年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Op.20
|
三首二重唱(女高音和女低音)
|
1858年至1860年
|
Op.28
|
四首二重唱(女低音和男中音)
|
1860年至1862年
|
Op.61
|
四首二重唱(女高音和女低音)
|
1852年至1874年
|
Op.66
|
五首二重唱(女高音和女低音)
|
1873年至1875年
|
Op.75
|
四首叙事曲和浪漫曲
|
1877年至1878年
|
作品概观
勃拉姆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除歌剧、戏剧音乐和标题交响乐之外,几乎包括器乐和声乐所有的体裁形式。奥地利历史学家曼迪切夫斯基及其门生汉斯·加尔于1926年至1927年在莱比锡编辑出版他的全集共计26卷,其中有交响曲4部、序曲2首、钢琴协奏曲和乐队小夜曲各2部、小提琴协奏曲和大小提琴复协奏曲各一部;弦乐四重奏、钢琴二重奏、四重奏和小提琴奏鸣曲各3首;弦乐六重奏、五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和单簧管奏鸣曲各2首;钢琴五重奏、单簧管五重奏、钢琴小提琴与圆号三重奏、钢琴单簧管与大提琴三重奏各一首。钢琴曲有奏鸣曲3首、狂想曲2首、间奏曲3首、圆舞曲16首、练习曲51首、匈牙利舞曲4册以及用罗伯特·舒曼、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约瑟夫·海顿、尼科罗·帕格尼尼和以匈牙利主题写的变奏曲等。歌曲有300多首,其中有声乐套曲《玛格罗妮》、《四首严肃歌曲》;还有用斯拉夫诗歌谱写的独唱曲与合唱曲20多首等。
古典传统
作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罗伯特·舒曼的继承人,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德奥的古典音乐传统,将浪漫主义音乐的激情与严谨的古典形式结构结合起来,保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音乐构思开阔而周密,形成手法运用力求简洁精巧 [10] 。他遵循古典奏鸣曲原则和形式,从结构和内容上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有着明显的联系和鲜明的倾向。此外,他反对外在华丽,追求内在深刻含蓄的情感表现,无论在旋律、和声、织体上都不落俗套,新颖而富有特色。如旋律出乎意料的宽阔进行,和声以自然音体系为主,自由变换同名大小调,织体上有丰富的复调思维;遵循自然音体系但又突破大小调界限的和声,乐队色彩浓郁,钢琴织体复杂多变,节奏富于动力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 。
民间风格
勃拉姆斯作品的形象构成和音调基础,植根于德国民间音乐。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开始收集、记录和改编民歌,在自己的创作中,常常引用德国民歌平易、真切而温暖的音调,有意识地运用民间音乐的特点。在多民族聚居的维也纳,他也十分注意吸收奥地利、捷克,特别是匈牙利民间歌曲、舞曲的精华,他改编的一些民间音乐小品,如《匈牙利舞曲》等,均通俗、亲切。他对古典音乐传统和民间音乐均同样重视,对民间音乐的感情尤其深厚。
勃拉姆斯纪念馆位于汉堡彼得街,离作曲家出生处不远,由1969年成立的勃拉姆斯学会管理。该纪念馆楼上楼下各有一个大房间,展出各种照片、画像及手稿,它们多为复制品,原件存于吕贝克的勃拉姆斯研究所或维也纳的音乐爱好者协会。在纪念馆中,可以看到勃拉姆斯的父母亲、舒曼和克拉拉,他的两位老师科塞尔和马克森、约阿希姆、彪罗的肖像,还有他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合影。此外,该馆重要的手稿复制品包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弦乐四重奏》《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
以当代的路线之争来看,勃拉姆斯无疑属于保守一方。瓦格纳的拥护者沃尔夫有相当严厉的批评:“布拉姆斯是舒曼与孟德尔颂的末流模仿者,他对后代艺术史的影响,一如已故的劳伯·沃克曼,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沃克曼一样卑微,易言之,就是一点影响力也没有。⋯⋯这位作曲家,真是旧时代残馀下来的遗老,在时代的洪流中无足轻重。”相对于此,后代音乐史家则认为,勃拉姆斯这种自囿于旧形式艺术的选择,是基于“历史主义”(historismus)的一种行为。他致力于使音乐传统保持不坠,在同时代的作曲家几乎不再使用古典曲式创作时,勃拉姆斯始终是这种古老手法的坚定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