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马勒(德语:Gustav Mahler,德语发音:[ˈɡʊstaf ˈmaːlɐ];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犹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挥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广而得到复兴,其音乐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甚为频繁地被演出,亦有无数其作品之录音发行。
马勒是犹太人,出生于波希米亚喀里斯特(今捷克境内),出身并不显贵,但在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才华。1878年,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欧洲众歌剧院中担当过指挥;并于1897年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现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监。在维也纳的十年里,马勒从信仰犹太教转变为信仰天主教,但由于其犹太血统,还是颇受反犹舆论的攻击和排挤。然而他的演出不仅水平优异,而且具有创新性,使他至今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指挥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对瓦格纳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绎最为突出。晚年他也短暂地担任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总监。
马勒的创作范围较窄,作品数量不多。终其一生,作曲总是指挥之外的副业。其作品大多数都是交响曲。他的十一部交响曲篇幅很长,最短者也接近一个小时;规模庞大,增加了乐队编制,并在第二、三、四、八几部中加入了人声;第8号交响曲除超大编制管弦乐团外,更动用了八位独唱和两个混声四部合唱团,首演时乐手数达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响曲”之别称。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随着争议,很久之后才得到批评家的认可;只有第8号交响曲在首演时就大获成功。马勒的音乐直接影响了许多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尤其是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此外,肖斯塔科维奇和布里顿也为马勒所影响。
马勒属于后浪漫派作曲家,继承了德奥音乐抒发一种灵性或哲学意义的传统,是继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之后最后一位大师。马勒将前人实践过的东西运用到了自己的音乐中,变化为自己的独特特征:包括对人声的使用,对标题的运用,以及突破传统四乐章结构的尝试等。瓦格纳和布鲁克纳的前例,也鼓励了马勒扩展其作品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以致于“包括整个情感世界”。
早期的评论家认为马勒博采千家,却缺乏自己的风格;而库克申辩称,马勒虽然进行了借鉴,但“将个人性格的痕迹烙到了每一个音符上”,并创作出了具有“杰出的原创性”的音乐。例如对于“斗争”这一主题的表现,音乐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认为,马勒与贝多芬就大相径庭。贝多芬的奋斗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英雄”;而马勒的是“精神的弱者,牢骚满腹的青年”,他“享受着自己的不幸,想让全世界看到他的痛苦”。但勋伯格同时也表示,在他大多数交响曲中,都可以不时看到“沉思者马勒”被“音乐家马勒”的辉煌所升华。
马勒学生时代的习作都已不存。1879年离开大学后,马勒一边当钢琴教师挣钱,一边继续作曲。1880年,他完成了一部康塔塔《悲叹之歌》。这是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从中可以找到瓦格纳和布鲁克纳的影响,但也具有马勒独特的元素。该作品后来被修改、缩减,于1901年首演。1884年,马勒为《萨金根的小号手》创作了情景音乐。这一部作品现在大多遗失,但有一乐章名为“百花(Blumine)”后来被用到了其第1号交响曲中。这段时期,与女高音约翰娜·里希特(Johanna Richter)的一段无果恋情,也让马勒写出了一系列爱情诗,后来成为了他的歌曲套曲《青年流浪之歌》的歌词。
关于马勒早年散失的作品有多种猜测。荷兰指挥家威廉·门格尔贝格认为第1号交响曲非常成熟,不像是第一部交响作品;1938年他提出了所谓“德累斯顿档案”,这是玛丽昂·冯·韦伯(Marion von Weber)所持有的一系列手稿。可以肯定这些手稿多数在1945年德累斯顿轰炸时被毁,但依然有可能还有存留。
马勒早期指挥生涯当中,作曲只是业余所做的事。在莱巴赫和奥洛穆克工作期间,他给理查德·莱安德尔的诗歌配曲,后来收入“歌曲和咏叹调集”里。马勒的第一部交响声乐套曲《青年流浪之歌》创作于卡塞尔,歌词是他自己写的,尽管其中的第一部分与《少年魔号》中的一首诗非常相近。这部作品里的元素被应用到了1888年所作的第1号交响曲中。基于早年作品的慢乐章“百花”,后来被删除。此后他又写了一部二十分钟长的葬礼进行曲“死之赞(Totenfeier)”,这是此后第2号交响曲《复活》首乐章的雏形。此后直到1891年,也就是在布达佩斯期间,马勒的作曲仅限于对“魔号”诗歌的配乐,以及对第1号交响曲的修改。
不少分析家都将马勒的创作生涯分成三个明显阶段:一个很长的“第一阶段(早期)”,由1880年的《悲叹之歌》到1901年“《少年魔号》时期”结束为止。在“第二阶段(中期)”,创作更为集中,至1907年前往纽约为止。“第三阶段(晚期)”较短,包括去世前的几部哀歌式作品。
早期的主要作品是前四部交响曲、歌曲套曲《青年流浪之歌》,和一系列其它歌曲(《少年魔号》占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歌曲和交响曲关系甚密切,交响作品也具有标题性。马勒曾给第1号、第2号、第3号交响曲各自写下详细的说明文字,但之后都弃而不用。第4号交响曲的乐章也曾有标题。
中期包括器乐交响曲“三部曲”(第5号、第6号、第7号)、《吕克特之歌》、《悼亡儿之歌》、最后两首《少年魔号》歌曲,以及(某些人看来)马勒最后、最伟大的积极的颂歌,庞大的合唱第8号交响曲。也有德里克·库克等批评家认为,第8号介乎中期、晚期之间,独占一位。此时马勒放弃了明显的标题和说明,他想写自明的“纯音乐”。中期作品中还多有“石英般坚硬的配器”。此阶段的歌曲也多无民歌风味,也不再与交响曲有之前那样明显、紧密的联系。
短暂的晚期包括《大地之歌》、第9号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10号交响曲,这三部作品都相当个人化,代表着马勒临死前的感受。三部作品都安然结束,象征着奋发被消退所取代。库克认为这些作品是对生命和世界的“充满爱的告别”,而不是苦涩、痛心的。作曲家贝尔格认为《第九交响曲》是“马勒写过的最神妙的作品”。这三部作品均未在马勒生前上演。
除了青年时期的一些佚作之外,马勒基本上只创作交响曲和歌曲,并将此二者糅合在了一起。马勒音乐中歌曲与交响曲的结合,在库克看来,是有机的:“他的歌曲很自然地成长为交响曲乐章”。其第1号交响曲就已经与《孤独旅者之歌》产生了联系。到了之后的第2号、第3号和第4号交响曲,与歌曲集“少年魔号”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更为显著:第2号第三乐章谐谑曲来源于同一时期所作的讽刺歌曲“圣安东尼给鱼传道”,第四乐章则取自歌曲“原光”。另一首歌曲“天国的生活”成为了第3号的要素和第4号的内核,后者的末乐章几乎完全是这首歌曲的翻版。
在马勒的中晚期作品中,与歌曲的联系不那么直接了。然而学者斯坦利·萨蒂指出,第5号交响曲第四乐章“小柔板”以及第6号交响曲末乐章的素材都与《悼亡儿之歌》有联系。马勒的倒数第二部作品《大地之歌》,虽然名为“歌”,但形式上与交响曲无甚分别。
马勒甚常使用“渐进调性”,即交响音乐中冲突的呈现和解决处于不同的调上。同时期的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也使用了这种手法。在早期歌曲中,马勒对这种手法已有所尝试,之后的交响曲中运用更是自如。例如第1号交响曲主要是D大调,但在末乐章开头的巨响中转到F小调,经过一番奋斗后,才在终曲的高潮中回归D大调。第5号交响曲的各乐章更是经过了C♯小调—A小调—D大调—F大调—D大调的过程。第6号交响曲的开始和结束都在A小调上,暗示冲突没有得到解决。
名称 | 创作年份 | 编制 | 备注 |
---|---|---|---|
学生时期交响曲 | 1877 | 管弦乐团 | 已佚 |
北欧交响曲 | 1882 | 管弦乐团 | 放弃 |
A小调交响曲 | 1882-83 | 管弦乐团 | 已佚 |
D大调第一交响曲“泰坦”或“巨人” | 1884-88 | 管弦乐团 | 有版本包括额外乐章“百花”。 |
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 1888-94 | 女高音1名、女低音1名、四部合唱团、管弦乐团 | 第一乐章改编自交响诗《死之赞》,第三乐章有歌曲集《少年魔号》元素。 |
d小调第三交响曲 | 1895-96 | 女低音1名、童声合唱团、管弦乐团 | 第五乐章有歌曲集《少年魔号》元素,第四乐章歌词选自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G大调第四交响曲 | 1899-1900 | 女高音1名、管弦乐团 | 第四乐章有歌曲集《少年魔号》元素。 |
第五交响曲 | 1901-02 | 管弦乐团 | 首部没有《少年魔号》元素的交响曲;三部纯器乐交响曲的第一部。使用了渐进调性,首乐章始于升c小调,末乐章结束于D大调。 |
a小调第六交响曲“悲剧” | 1903-04 | 管弦乐团 | 三部纯器乐交响曲的第二部;唯一一部以彻底负面情绪结尾。第二与第三乐章顺序有争议。 |
第七交响曲 | 1904-05 | 管弦乐团 | 三部纯器乐交响曲的第三部;有时称为“夜之歌”。使用了渐进调性,首乐章始于e小调,末乐章结束于C大调。 |
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 | 1906 | 女高音3名、女低音2名、男高音1名、男中音1名、男低音1名、 两个四部合唱团、童声合唱团、管弦乐团 |
又称“千人交响曲”。第一部分歌词为中世纪赞歌《降临,造物主的圣灵》,第二部分歌词为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终幕 |
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 1907-09 | 男高音1名、男中音或女中音1名、管弦乐团 | 歌词选自唐诗的德语译本《中国笛》 |
第九交响曲 | 1909-10 | 管弦乐团 | 使用了渐进调性,首乐章始于D大调,末乐章结束于降D大调。 |
第十交响曲 | 1910 | 管弦乐团 | 未完成,有若干补全版。 |
百花 | 1888左右 | 管弦乐团 | 原为《第一交响曲》的一个乐章 |
死之赞 | 1896 | 管弦乐团 | 《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原型 |
名称 | 创作年份 | 编制 | 备注 |
---|---|---|---|
小提琴奏鸣曲 | 1875-76 | 钢琴、小提琴 | 已佚。 |
a小调钢琴四重奏 | 1876 | 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仅存第一乐章片段。 |
g小调钢琴四重奏 | 1876-78 | 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仅存谐谑曲乐章片段约36小节。 |
钢琴五重奏 | 1875-78 | 钢琴、弦乐四重奏 | 已佚 |
钢琴组曲 | 1877 | 钢琴 | 已佚失,疑为音乐学院获奖作品。 |
合唱音乐 | |||
---|---|---|---|
名称 | 创作年份 | 编制 | 备注 |
悲叹之歌 | 1878-80 | 女高音1名、女低音1名、男高音1名、合唱团 | 第一稿作于1880,第二稿做于1888-93,第三稿作于189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