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zzeck: Act III, Scene V, "Ringel Ringel, Rosenkranz, Ringelreih'n" (Kinder)](http://y.qq.com/music/photo_new/T002R300x300M000001cyDtd4KUP4P_1.jpg?max_age=2592000)
欢迎大家来到音乐课堂~
本期会为大家介绍让人比较“头疼”的无调性音乐。
相信有许多人在听过“无调性音乐”之后,
就会对它产生这样的印象——
“这不就是噪音吗”、“好难听啊”,
对于我们普通听众而言,这样的音乐确实难以被接受。
但其实如果我们去看一下它的产生背景、
了解作曲家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音乐,
就会发现,其实它是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与美感的。
它打破了既往的传统,
还可以通过其他很多方法来表现!
如果你听懂了“无调性音乐” ,
恭喜你,你离了解音乐本身的意义又更近了一步~
大家先来看看关于“无调性音乐”的定义:
无调性音乐是指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没有调性中心,没有功能联系,缺乏调性感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
简单点来说,
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式特性,
一个八度内的12个半音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可以自由运用。
同时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
与此有关的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
下面是潘德列茨基无调性作品《广岛受难者的挽歌》的一段记谱,
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它与传统乐曲的差异。
关于“无调性音乐”最不得不提的就是勋伯格,
他作为20世纪新音乐浪潮中的 “第一伟人”,
其贡献不仅是打破了千百年的调性统治,
并且在“打破”后重新建立了无调性音乐的新秩序——
“十二音体系”开创了音乐的一片新天地。
“十二音体系”是指,
作曲家选用一个半音阶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
以它的原型(正序)、逆行、倒影、逆行倒影四种形式组成一首乐曲。
在十二个音全部出现之前,不得重复其中任何一个音。
“无调性音乐”看上去这么复杂,但其实无调性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儿时的音乐启蒙动画片《猫和老鼠》里就有一些“无调性”的作品。
比如其中的一首《Puttin' on the Dog》,明显用到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
还有一些恐怖电影中也会参考“无调性音乐”的形式,
比如说《闪灵》的这首BGM《Psychic Scream》,
“无调性”的色彩为电影增加了强有力的压迫感。
甚至不看电影画面,光是听这些BGM都让我们不寒而栗。
这也就是有时候我们听到一些无调性音乐,
又不觉得特别陌生的原因~
从西方早期单纯、虔诚的复调音乐,
到气势磅礴的古典主义,
再到宣泄内心情感的浪漫主义,
调性音乐已经发展到了极致,
作曲家们也发现,如果依然按照这种方式来作曲,
已经不能做出新颖的东西来了。
于是在20世纪初,
通过解放不协和音,
逐渐形成了无调性音乐创作的体系。
音乐无法被框定在一个范畴之内,
就像如今,我们都推崇创新,
无调性音乐也代表着那一代的作曲家为寻求新的音乐形式而做出的卓越成就。
每个人对于“好听”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更何况音乐又是不是必须要“好听”呢?
好啦,本期的音乐课堂就到此结束啦,
欢迎大家在下方发表你的评论和看法~